故鄉的酵子饃散文隨筆
在我們故鄉,人們習慣將烙餅和饅頭叫作饃。饃是貼心食,所謂面條不算飯,那么饃就是力量的支撐。俗話說,“要得飽,饃飯交”。故鄉人見天早上吃饃喝湯,中午面條加饃,晚上吃饃就菜,一日三餐都離不了饃。在年下,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兩三鍋饃,以充實年節。
故鄉農婦烙饃或蒸饃大都用傳統的酵頭子發面。酵頭子其實就是含有大量酵母菌的面團,農婦每次烙饃或蒸饃都會留下一個發酵開如雞蛋般大小的面團做酵頭子。做饃時,先將酵頭子捏碎用溫水泡開,待出現密密的泡泡,再加入適量的面粉進行揉搓,之后便盛到面盆里放在溫暖處加以發酵。你別小覷一個小小的酵頭子,它可以發開十多斤面粉。為了不使烙蒸的饃發酸,再添加一小把堿面反復揉搓,使其酸堿適中,面團虛白柔光,這樣便可以烙饃或蒸饃了。
以往人們吃的缺欠,小麥白面少有,紅薯面、玉米面也不充足,想吃饃便用酵頭子發面,用粗糧烙蒸的饃雖然不好看,卻暄騰能填飽肚子。后來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吃不愁穿無憂的,農婦們或烙饃或蒸饃隨心所欲。家鄉的酵子饃,烙饃大多是菜餅子、火燒、鍋貼、鍋盔。但蒸饃的品種較多,有發面切成四方形的,俗稱“糕饃”;將發面用搟面杖搟開抹油撒鹽卷起來切成塊狀的.,人們不叫花卷,而叫“墊油糕”;用小麥面、玉米面混合發酵攤在箅子上蒸成的饃,人們不叫兩摻饃,而叫“虛糕饃”;用切碎的蘿卜、白菜和肉餡調制包成帶花狀的,人們不叫包子,而是叫“菜包饃”。
故鄉的酵子饃,用的是傳統的鐵鍋鐵籠鐵箅和土灶臺,莊稼秸稈,劈柴燃燒,爐火熊熊,蒸出的饃吃著別具一番風味。
這些年在城里漂泊,常吃市場上買的饅頭,看著外觀雪白,卻怎么也吃不出家鄉酵子饃的那種真醇。每逢念及故鄉,我便懷戀起家鄉芳馨的酵子饃來……
【故鄉的酵子饃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故鄉的酵子饃優秀散文隨筆08-23
甜甜的棗花饃散文隨筆08-27
豆花泡饃散文隨筆04-29
懷念淀粉饃散文隨筆04-29
清明時節陜北子推饃07-16
清明時節陜北子推饃07-16
徐州特色小吃:烙饃卷馓子02-07
饃10-01
饃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