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籠式教育一定量力而行日志
如今在這個浮華的社會,難免讓許多人擋不住金錢的誘惑,都開始變得不安于現狀,特別是看到自己身邊的同學或朋友都發達了自己感到很不得志。甚至以馬云為榜樣開始教育下一代從小就要有經商頭腦,強迫孩子在學校同學之間去嘗試推銷產品,甚至讓孩子陪自己練攤學習生計的能力,做父母的也真可謂用心良苦。
一個穩定安逸的工作是多少做父母希望看到的。當然也有的家長,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將來能夠自己創業當老板出人頭地,認為給別人打工就是沒出息,真可謂有鴻雁之志。其實不然,孩子將來如何發展還得靠自身的實力。培養孩子從小就有創業的意識出發點很好但切記一定要順其自然,不要反其道而為之。否則結果只有一個適得其反。
現在盛行一種所謂中國式教育,在外國人眼中被比喻成牢籠。他們認為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就生活在牢籠里,處處都有父母的陪伴,從上幼兒園開始父母就被孩子套在里面,家庭條件優越的都是車接車送,上學以后父母完全成了孩子的考伴,陪著學鋼琴,學舞蹈,學游泳,陪著孩子去參加各種比賽,到了初中以后還得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搞得父母和孩子都累,這個牢籠把父母和孩子都囚在里面,孩子因學業繁重失去了快樂,父母因忙于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了自由。
中國人在孩子教育方面舍得投資,據不完全統計,一個家庭從孩子出生到大學畢業用在孩子身上的費用大約在50萬至500萬不等,人們茶余飯后談的最多的也是孩子。望子成龍的心里驅使很多家長迫不及待的給孩子規劃一切。我身邊就有一些親朋好友,把孩子的學習放到第一位,為了能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不惜去買學區房,為了孩子在學校級部的排名幾乎讓孩子放棄所有的家庭聚會,甚至中秋節都不能來看望老人,根本就談不上團聚。來自學校、父母、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讓很多孩子產生厭學心里,可是在父母的引導和逼迫下又不得不聽從安排,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獨立性很差,以后即便學業有成將來終究有一天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自己去面對社會 、面對自己的家庭。生活常識的貧乏、獨生子女的霸道、缺乏寬容、大度、這些都不得不令社會擔憂,現在的年輕人離婚率不斷上升也就更不足為奇。
還有一個更奇怪的現象,牢籠式教育不僅害了孩子還使許多家長患上了憂郁癥。在中國目前有很多家庭婦女結婚生孩子以后就不去參加工作,她們把精力一心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對一個母親來說就是全部的事業。孩子的得與失,孩子取得的榮譽就是做父母的榮耀,在朋友圈里有的母親為了孩子高考天天曬早餐、晚餐,經常發布一些關于孩子和學校的動態,好像不說點孩子的事就無所事事,自己幾乎沒有什么愛好和娛樂,精神生活十分空虛。一旦孩子去外地上學或工作,不在身邊就開始感到不習慣,失落感油然而生,慢慢就會失魂落魄,缺少了生活樂趣,不是擔心這個就是害怕那個,生怕孩子一個人在外無法照顧自己,久而久之就會失眠、緊張、恐懼,中國牢籠式教育委實害了一批人。
社會競爭的激烈,導致人員不斷的過剩,很容易把家長都帶入一個誤區。早下手為強,晚下手遭殃。就是這種理念在作怪。迫使孩子們處于一種不公平的惡性循環之中,有錢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出國留學,去接受西方高等教育,沒錢的家庭只能讓孩子隨波逐流,社會上為此出現的種種怪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
實踐證明,孩子的成長和家庭貧富沒有直接關系,但和父母的引導確實有很大關系 。你的孩子即便名牌大學畢業將來又能怎樣?現如今多少名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確切的`說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并沒有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的用人單位更注重個人綜合能力,學歷固然重要也只不過就是個敲門磚而已,我們何必煞費苦心。人各有志,事各有態,就看你追求什么?想要什么?想要賺錢就去做黃曉明,人家辦個婚禮耗資2億人民幣,想要青史留名就去做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帶領課組人員研制出青蒿素,為人類醫學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雖然明星和科學家不能同日而語,更不能相提并論,可是事實擺在面前,名星在中國的確比科學家賺的錢要多得多。
人一生真正用錢的地方并不多,除了能有房、有車、有醫療保險以外,還要有點避險資金即可,多余的錢也不過是用來炫耀。如果一個人只認得錢,只追求名利,卻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卻永遠不懂得如何去追求和實現自我人生的最大價值,那么他活的也許會無比痛苦和空虛。錢確實是好東西沒多也沒少,賺的更用就行。我們作為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切記不能攀比,一定量力而行,否則你活的會比別人累。一定要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有自我追求的人,那他的一生注定是幸運的、充實的、快樂的。給孩子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空間,發揮孩子自身的潛能,再去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要蟹子過河隨大流,人云亦云。孩子即便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但不能夠學以致用,就是在為國家浪費資源和人才,也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專業不對口怎么能發揮孩子的潛能,又怎么能夠去創新,怎么能對的起國家和父母對你多年的培養?
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看問題的角度就會發生改變。總之,人這一生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那一定是幸福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覺不到,我們得到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享受,那種感覺無拘無束。如果我們把工作就是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那你一定體會不到工作的樂趣和快樂。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不要把自己和孩子關在牢籠里,這樣就注定孩子的學生時代不會快樂,即便快樂也像關在動物園里的猴子,失去了自由只會變得唯唯是從,供游人去觀賞。時間久了,早已忘記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