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泥巴日志
我每當想起抬泥巴一事,原本久遠而模糊的記憶又漸漸清晰起來。
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原襄樊鐵路分局枝城橋工段小橋領工區梅溪橋梁工區上班。每天從事的是枯燥的橋梁維修保養工作,如刷欄桿油漆、挖補裂紋以及涵洞清淤等。所謂抬泥巴,就是涵洞清淤的另一種簡稱。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半道工區,房屋曾經是老百姓的養豬場,破舊不堪,勉強住人。附近是我們的主要工作場地——梅溪河鐵路特大橋,也是為了方便維修保養才駐扎此地。有段時間,按照工作安排,我們每天必須到離住地3公里多路的鐵路涵洞處清淤。為了節省時間和體力,我們每天早出晚歸,午餐送到工地吃。從事過工務工作的鐵路職工都知道,之所以需要涵洞清淤,是因為涵洞(渠)被堵,若不及時清理,會對涵洞的穩固性造成威脅。一旦涵洞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鐵路線路設備的穩定,即幾何尺寸發生變化。只要出現線路高低水平、方向不良等問題,就會直接威脅行車安全,輕者會造成晃車,而重則會導致列車脫軌等重大事故?上攵辞逵俟ぷ魇呛蔚戎匾。
然而,我們需要清理的一座涵洞,不通公路,附近只有很少人行走的'羊腸小道。偏僻的地理環境,和凹凸不平的場地,給清淤工作帶來很大難度。也就是說,此處涵洞的所有淤泥,只有通過肩抬(挑)、手提等人工方式,才能將淤泥轉移到10幾米外的安全地段。由于肩挑、手提很費勁,主要選擇兩人抬的方式進行清淤。我們工區只有10幾號人,除去挖和上泥巴的老職工,只有三、四組抬泥巴的人。而我自然和師傅魯守華分在一組。泥巴是用平底圓形籮筐裝的,然后,用一根較粗的圓木杠來抬。由于木杠較粗,抬上泥巴行走時沒有上下晃動的彈性,重量死死地壓在肩上,顯得特別沉。一筐泥巴,大約有120多斤,雖然重量不算什么,但是長時間不停地抬,會感覺越來越沉重,很消耗體力。第一天上午,由于體力好,又感到蠻新鮮,并不覺得累?傻搅讼挛,我的肩膀就開始疼了,腿腳也變得越來越不聽使喚了。沒幾個來回,就有些吃不消了。但是考慮到,剛參加工作,應該好好表現。以至于,好多次剛到嘴邊的牢騷話又憋了回去。到后來,實在抬不動了,我就提醒走在前面的師傅說:“師傅,您抬不起了就歇會兒”。誰知,我話音沒完,師傅就回答:“沒事,抬得動”。憨厚、實在的師傅哪想到,是他的徒弟抬不動了,不好意思說啊!聽到這話,我只好拼命地咬牙堅持往前走。后來,我的話也起了作用。在接下來抬的過程中,師傅總是將繩子往他那頭挪了又挪,以盡量減輕我的重量。而每次看到這個細節,我嘴里都會勉強地說:“師傅,我能行”。而我心里總是充滿著無聲的感謝!其實,師傅還是懂我的。
那次抬泥巴,不過一周時間。每次工地歇息時,我都累得趟在地上。我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工區,連飯都不想吃,只想倒床睡覺。腰酸背疼的那種難受勁兒,是人生第一次遇到。雖然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但老實說從沒干過這種體力活。而身體的不適,好像就是我有,其他老師傅們都像若無其事的樣子。這說明我缺乏鍛煉。這種工作情景,到今天都沒告訴父母,怕他們心疼。而今,我之所以吐露實情,并不是為了宣揚我們曾為鐵路安全暢通所付出的努力。只是因為,過去的經歷難忘,這種苦累工作,會磨練人的意志。現在每每回想起此事,都提醒我該倍加珍惜現在的工作。有時候,曾經的同事偶然會笑我泥巴抬得好,我總是一笑了之。那段經歷雖然短暫,但回憶卻是永恒。記得我每次坐火車經過曾經抬泥巴的地方,都會情不自禁地撲向窗前,深情瞭望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這種揮之不去的情結延伸至山水間。
時光飛逝,而四通八達的火車依然在奔跑。我曾經工作的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像抬泥巴這類笨重體力活仍然得有人去做。因為無數座涵洞仍默默承載著鐵路的安全暢通,一些類似偏僻地段涵洞的淤泥,只能靠人工清理。這個接力棒會永遠傳遞下去。這就是我們鐵路職工周而復始的工作,也正是有了一茬又一茬抬泥巴的人,才換來了千萬旅客們平安、溫馨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