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的意境日志
(一)
每次去異鄉出差,在完成公務后,我喜歡到當地一些僻靜小巷里去逛逛。沒事務在身,沒煩惱在心,也沒有目標在前。一切都是隨意的,隨意的看,隨意的聽,隨意的想,我很享受這種逸趣無限的心情與意境。
有時候,心情就是意境的基礎,意境就是遐想的舞臺。尤其當眼前的景象與心中的意境合二為一時,連自己都難以相信,這現實景象與心中意境竟會重疊得如此相近。
記得六年前那個冬夜,在意大利北部小鎮加達,當小鎮鐘樓悠然敲響夜半鐘聲時,我正走在寂寥的夜巷中回住處。此時,在狹窄的深巷里,街燈黯淡,僻靜幽冷,聽著自己踏在碎石路上的步履聲,我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紀的歐洲小鎮,心里有一種置身在懸念片中的顫栗,總覺得有個黑衣人,在尾隨我,或是在小巷拐角處,冷冷地盯視我。我這些想象中的情節,應該是從歐美探案小說中得來的,再加上以前看過太多的推理片,戲中人也總是在陰森森的小巷里活動,時而在雨霧中隱現,時而又在暗夜潛入巷邊的舊宅。在我看來,夜色下的小巷就是驚險劇情片最佳的背景襯托。所以,在寒夜,當我行走在意大利小鎮的靜巷深處時,在內心產生出一種身臨險境的恐怖感,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當時我曾心想;‘ 該不會真的發生什么懸念案件吧?’我之所以會在夜巷里變得神經兮兮,就是因為小巷黯淡的環境和昏黃的街燈,重現了探案小說在我心中沉淀下來的意境。反之如果將路燈換得明亮一些,將巷子的色彩涂得現代一些,那么在我的感覺中,這樣的小巷就不會再有神秘美感了,也不再是我理想中的歐洲小巷了。確實,在我的印象當中,歐洲各國小巷的.氛圍,應該是這樣霧色朦朧,曲折幽深,黯淡神秘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呈現出巷子濃厚的歷史痕跡來。也許,這條加達小巷所具有的這種意境,正是意大利人特意保留下來的吧?也許,歐洲人偏愛的正是這樣一種歷史色彩濃厚的特殊意境吧?
(二)
其實,每個人都習慣在他欣賞的景象中去尋覓他心中難忘的意境,或是回憶他曾經的故事。盡管,他知道這一切都只是想象而已。但,他仍能夠從眼前的那些景象中,去找到他追求的意境,去繼續他曾經的故事。有時候,他所體驗到的收獲,甚至會遠遠勝過真實的存在。我喜歡這樣的體驗,每當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時,總會產生出一種特殊的情感來,或是傷感、快樂,或是舒心、悵然,這一切經過了歲月這枝畫筆的描繪,仿佛都變得美妙無比起來。
我好像和雨天蠻有緣分。在雨天里,總會有一些美麗的景色,讓我不期而遇,使我驚喜不盡。去年十二月的一個雨晨,我駕車去蘭溪,途徑古村前吳村時,我被小村那幾條靜寂的巷子所吸引。雨中的小巷,青石板路,花枝夾道,白墻黛瓦,清新宜人,面對如此怡然的景象,我駐車良久。我一邊贊嘆不已,一邊又覺得親切熟稔,好像我曾經在這里生活過一段時期的那樣。當然,那只是我的聯想,是我在鄉村老家童年生活情景的重現,或者,就是我讀過的詩文與眼前景色在我心頭結晶的一種映現。我踱步在前吳村雨中的小巷里,不禁聯想到了臺灣作家舒國治寫的一段文字;“雨天,屬于寂人。這時候,太多景物都沒有人跟你搶了。路,你可以慢慢地走。巷子,長長一條,迎面沒有單車與你錯身。河邊,沒別的人佇立,顯得河水的潺潺聲響更清晰,水上仙鶴見只你一人,也視你為知音。碎石子的路面,也因雨水之凝籠,走起來不那么游移了。”我非常喜歡舒國治的隨筆,欣賞他那種瀟灑飄逸的處世姿態。雖然,從表象上看,每日里忙于生意的我,完全不能歸入到‘寂人’之列,但,我非常清楚,透過表象看自己的內心,我就是百分之百地屬于‘寂人’。
我喜歡寂靜地生活,寂靜地讀書,寂靜地思考。我欣賞清寂的風景,悟寂的文章,淡寂的人生理念。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的理想往往顯得迂腐不堪。但,既然我身不能行之,何不心向往之?
我走在古村的小巷里,我在心中問自己;為什么總是喜歡一些名不見傳的風景之地?我是否在尋覓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一方永恒美妙的意境?我想;答案應該是‘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