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游記日記合集五篇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天又過去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獲吧,這也意味著,又要開始寫日記了。你所見過的日記應該是什么樣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游記日記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游記日記 篇1
二十二日 由北城外歷鳳凰山北麓,經北門,二里,過黃備橋。橋架曹溪之上。西北行十里,溯溪至元口。又五里至官莊前,西南渡溪,又十里至陳坊。北渡小木橋,為曹山寺道。遂令顧仆同擔夫西至樂安之流坑,余與靜聞攜被襆fú包袱,渡橋沿小溪入。五里,為獅子口。由回龍洞而入山隘,即曹山也。其內環峰凹辟,平疇一圍,地圓整如砥,山環繞如城,水流其間。自回龍口而南下陳坊,又東下宜黃,交鎖曲折,亦此中一洞天,為丹霞、麻姑之類也。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后加“草”、加“點”,名荷玉山。唐本寂禪師禮曹溪回,始易名曹山。宋賜額寶積寺,毀于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基田俱屬縉紳。茲有名僧曰觀心,將興復焉。觀心,宜黃人,向駐錫豐城,通儒釋之淵微發生及發展,兼詩文之玄著。余一至,即有針芥之合指性情契合,設供篝燈,談至丙夜,猶不肯就寢,曰:“恨相見之晚也。”先是,余午至,留飯后即謂余曰:“知君志在煙霞,此中尚有異境,曹山舊跡,不足觀也。”
二十三日 早聞雨聲。飯而別觀心,出曹山,而雨絲絲下。三里至陳坊木橋,仍西從大道。溯溪二里,過鵬風橋。溪南自山來,路西折逾小嶺。又三里,復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龍橋。蓋溪自曹山后嶺北山峽而來,南下而轉至鵬風橋者,此流尚細,而宜黃、崇仁之界,因逾接龍橋而西,即為崇之東南境。從此入山共三里,逾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又二里,逾骨嶺,水猶東注。又三里,下幞頭嶺,水始西流。又四里至純鄉,則一溪自南而北矣。渡溪橋是為純鄉村,有居民頗眾。隨水西二里,北下為崇仁道。南循小水一里,西登干岡嶺,嶺頗峻,逾嶺而下,純西南行矣。十里,至廖莊橋,有溪自南而北,其大與純鄉之溪并,東北流,當與純溪同下崇仁者也。又西五里,過練樹橋,橋跨巴溪之上。又西過坳上,蓋南來之脈北過相山者也。其東水下練樹橋為小巴溪,西水下雙溪橋為大巴溪,俱合于罕滸,北即峙為相山,高峙朱碧街之北。再西即為芙蓉山。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自練樹橋又五里而至朱碧街。其地在崇仁南百余里,南五十里為大華山,西南三十里為樂安縣。
二十四日 昧爽黎明,從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二里為雙溪橋。二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俱會于橋北,透橋東南去。路從西南,又一里為玄壇廟橋。其水自西而東,乃芙蓉西南之流,當亦東會雙溪而下罕滸入巴溪者也。過溪南一里,越雷公嶺,有溪自南而西北去。下嶺即東南溯溪,一里為雷公場,又南三里為深坑。又東南二里為石腦,上有橋曰崑kǖn陽橋。又南三里曰雙湛橋,又二里曰趙橋,又五里曰橫岡,又五里越一嶺,曰趙公嶺。自石腦來十五里,其嶺坦而長,蓋東自華蓋山度脊,而西經樂安,而北轉進賢,為江西省城之脈者也。嶺北水繞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嶺南水由大陂而下永豐、吉水者也。下嶺,山隘漸辟,其內塢曰白麻插,水雖西流樂安、永豐,而地猶屬崇仁;其外岡曰崇仁仙觀,則樂安之界也。由白麻插循左山東南行,三里至大坪墅,轉而東向入山。又二里,東至一天門,有澗西注石橋下,從此遂躡級上登。一里至舊一天門,有二小溪,一自東南,一自東北,合于石屋之上。從此俱峻坂懸級。又七里至二天門,逐兩度過脊之坂,俱狹若堵墻。于是東北繞三峰之陰北,共七里而登華蓋之頂,謁三仙焉。蓋華蓋三峰并列,而中峰稍遜,西為著棋,東為華蓋。路由西峰而登,其陽南甚削,故取道于陰。華蓋之上,諸道房如峰窩駕空,簇繞仙殿,旁無余地,無可眺舒。飯于道士所房,亟登著棋,四眺形勝。其北正與相山對,而西南則中華山欲與頡頏xié háng不相同下,東與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與華蓋抗也。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里,東去宜黃亦百二十里,西去樂安止三十里,〔西南一百里至永豐,〕東南至寧都則二百余里焉。余自建昌,宜取道磁龜,則直西而至;自宜黃,宜取道石蛩從云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則迂而北,環而西,轉而東向入山,然取道雖迂五十里,而得北游曹山洞石,亦不為恨也。下山十五里,至三天門,渡石橋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趨。五里過崇仙觀。又三里越韜嶺,是為樂安界。又西南三里,渡一溪橋。又四里,溪西轉出大陂,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時日已暮,遂宿大陂。
二十五日 是日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里為藥臘。又五里為曾田,其處村居甚盛,而曾氏為最,家廟祀宗圣公孔子之弟子曾參。從此轉而南,渡溪入山,乃中華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華在華蓋西南三十里,從藥臘來循其陰西行,至是乃越而轉其西北。又三里為饅頭山,見溪邊橫石臨流,因與靜聞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顧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為架壑之石也。余之從樂安道,初覽其《志》,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梁,其側有石轉運,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為與石橋無緣;而不意復得此石,雖溪小石低,已見“天生”一斑。且其東北亦有石懸豎道旁,上如卓錐,下細若莖,恐亦石橋轉運之類矣。又南一里為黃漢。又南逾一小嶺,一里是為簡上,為中華之西南谷矣。從此婉轉山坑,漸次而登,五里,上荷樹嶺,上有瞻云亭。蓋嶺之東北為中華,嶺之西南為雪華,此其過脈之脊云。逾嶺南下二里,至坑底,有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會而南。三里,出源里橋。又三里則大溪自東而西,渡長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其處阛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大溪之水東五十里自郎嶺而來,又東過大樹嶺,為寧都界,合太華、中華東南之水至此,西八里至烏江,又合黃漠之水南下永豐焉。是日午至流坑,水涸無舟,又西八里,宿于烏江溪南之茶園。
二十六日 因候舟停逆旅。急索飯,即渡溪橋北上會仙峰。其峰在大溪之北,黃漠溪之西,蓋兩溪交會,而是山獨峙其下流,與雪華山東西夾黃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峰高聳突兀倍于雪華,而陽多石骨嶙峋,于此中獨為峻拔。其西南則豁然,溪流放注永豐之境也。由溪北從東小徑西上,五里而至會仙峰。按《志》止有仙女峰,在樂安南六十里,而今土人訛為會仙云;然其為三仙之跡則無異矣。是峰孤懸,四眺無所不見。老僧董懷莪為余言:“北四十里為樂安,西南六十里為永豐,直西為新淦gān,直東為寧都。其東北最遠者為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又次為雪華,三華俱在東北。而樂安之北有西華,兀立云霧之間,為江省過脈,尖拔特甚,蓋從太華西北渡趙公嶺而特起者也。”由會仙而上,更西北一里,其石巑岏cuán wán山高銳峻,上多鵑花紅艷,〔但〕不甚高,亦冬時一異也。由會仙南面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無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轍耳。下山五里,至溪旁,其南即為牛田,水南,其北為烏江,其東為茶園,余所停屐處也。午返,舟猶不行,遂止宿焉。
〔余自常出來,所經縣治無不通舟,惟金谿、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里外。〕
二十七日 〔舟發〕烏江,三十里,豐陂宿。
二十八日 十里,將軍。二十里,永豐宿。
二十九日 自永豐西南五里放舟,又三十五里北郊。吉水界。二十五里,亦名烏江。又十里,下黃宿。
三十日 早行。二十里,鳳凰橋。溪右崖上有鳳眼石,溪左為熊右御史概所居。又五里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駕。遂繞吉水東門,轉南門、西門、北門,而與贛水合。蓋三面繞吉水者為恩江,由永豐來。贛水止徑北門。
翻譯
二十二日由北城外順鳳凰山北麓而行,經過北門,走二里,越過黃備橋。〔此橋架在曹溪上。〕往西北行十里,溯一條溪流到了元口。又走五里到官莊前,往西南渡過溪流,又走十里到陳坊‘從陳坊往北越過小木橋,是去曹山寺的路。于是叫顧仆同擔夫往西先到樂安縣的流坑等候,我和靜聞攜帶著被袋,越過橋沿小溪進去。走五里,為獅子口。由回龍洞進人山隘中,就是曹山。山里峰巒回環,中間凹陷,形成一塊平地,平地圓而齊整,如同磨刀石,山峰環繞在周圍好似一道城墻,水流淌在其間。從回龍洞口往南下到陳坊,又東下宜黃縣城,交錯盤結,也別有洞天,如同丹霞山、麻姑山一樣。最初因為何、王兩姓居住在此地而叫何王山,后分別加了“草”字頭和丫點,名叫荷玉山。唐代本寂禪師到曹溪禮拜回來后,才改名為曹山,宋朝賜給“寶積寺”的匾額,明嘉靖丙戌年被毀壞,寺基和田產都轉屬官宦。現有個名僧叫觀心,打算興復寺廟。觀心是宜黃人,以前住留在豐城縣,精通儒佛兩家的高深義理,又懂得詩詞文章的奧妙。我一到曹山,就與他性情契合,晚上他準備了夜點,挑燈與我長談到三更,還不肯就寢,他說:“遺憾的是我倆相見太晚了。”這之前,我中午到達時,他留我們吃飯后就對我說:“我知道您的志向在于游歷煙云霞雨、名山勝水,這地方還有風景更奇異的境地,曹山的舊時遺跡,不值得觀覽。”
二十三日清早聽到雨聲。飯后辭別觀心,走出曹山,絲絲細雨不停地下著。走三里到陳坊木橋,仍舊往西順大路行。溯溪走二里,越過鵬風橋。溪從南面山中流來,路折往西翻越一座小山嶺。又走三里,又往西越過那條溪水的上游,溪上的橋叫接龍橋。此溪大概就是從曹山后邊山嶺北面的山峽中流出來,南下折到鵬風橋的那條,此處水流還細小,但它是宜黃縣和崇仁縣的分界,于是跨過接龍橋往西,就是崇仁縣的東南境了。從這里進入山中共三里,越過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又走二里,翻過龍骨嶺,水仍然流往東。又走三里,下了蹼頭嶺,水才往西流。又走四里到純鄉,見一條溪水從南往北流來。越過溪上的橋就是純鄉村,村中居民很多。沿溪水西行二里,往北下去是到崇仁縣城的路。向南順一條小水走一里,往西登上干岡嶺,此嶺很峻峭,越嶺而下,就是一直向西南方向行了。走十里,到廖莊橋,有條溪水自南往北流,大處和純鄉的那條一樣,它往東北流去,應當是和純溪一同流下崇仁縣去的。又往西五里,跨過練樹橋,橋橫架在巴溪上。又往西經過坳上,它大概是南來的山脈往北延伸到相山間的地方。山坳東面的水流下練樹橋后為小巴溪,西面的水流下雙溪橋后為大巴溪,它們匯合在罕滸,山坳北面就聳起為相山,它高聳在朱碧街北邊。再往西就是芙蓉山。芙容山尖峭而相山如屏障橫列,它們都是崇仁縣西南境的大山。從練樹橋又走五里為朱碧街。此地在崇仁縣城南邊一百多里,南邊五十里為大華山,西南邊三十里為樂安縣城。
二十四日黎明時,從朱碧街往西南行,明月當空。走二里為雙溪橋。有兩條小溪,一條從東北來,一條從西北來,匯合在橋北面,穿過橋往東南流備路從橋西南走。又行一里為玄壇廟橋。橋下的水自西往東流,它是芙容山西南面的水,應當也是流往東匯合雙溪而流下罕滸注入巴溪的水流。鍍過溪往南一里,翻越雷公嶺,有條溪水從南往西北流去。下了嶺便溯溪往東南走,一里為雷公場,又往南三里為深坑。又往東南走二里為石腦,石腦上面有座橋叫昆陽橋。又往南走三里叫雙湛橋,又走二里叫趙橋,又走五里叫橫岡,又走五里翻越一座山嶺,那嶺叫趙公嶺。從石腦過來的十五里中,山嶺平坦而且長,嶺脊大概從東面的華蓋山越過來,往西經過樂安縣,又往北折入進賢縣,成為江西省城主山脈。嶺北的水繞過雷公嶺往西北流下崇仁縣,嶺南的水從大破流下永豐、吉安兩.縣。走下嶺,山隘逐漸開闊,山隘中的山塢叫白麻插,塢中的水雖往西流入樂安縣和永豐縣,但地仍隸屬崇仁縣;山隘外的山岡叫崇仁仙觀,它是樂安縣的縣界。從白麻插順左邊的山往東南走,三里到大坪墅,然后折往東進入山中。又走二里,往東到達一天門,有條山澗水向西注入一座石橋下,從此處起便踏著石級往上登。爬一里到達舊一天門,有兩條小溪,一條從東南流來,一條從東北流來,匯合在石屋子上邊。從此處起都是在陡峻的山坡上懸置石瞪。又攀七里到二天門,于是兩次越過山脊穿越過去的山坡,那山坡都窄得如一堵墻。過山坡后往東北繞著三座山峰的北面而行,共七里登上山頂,在山頂拜渴了三仙的像。華蓋山三座山峰并列,中間那座稍低,西面為著棋峰,東面為華蓋峰。上山頂的路從西面那座山峰攀登,它的南面很陡,所以我們取道北面。華蓋峰上,眾多道士住的小屋如同蜂窩架在空中,簇繞著仙殿,旁邊無空地,沒辦法舒心地遠眺。在道士的房中吃了飯,便趕忙登上著棋峰,四下眺望周圍山川勝跡。它北面與相山對著,西南面則像是要和中華山抗衡,東面與南面都有高峻的屏障似的山峰,道士不能說出它們的名稱,但它們都不能與華蓋山比高低。此山在崇仁縣南一百二十里,東面距宜黃縣也是一百二十里,西面離樂安縣只有三十里,往西南去一百里到永豐縣,往東南到寧都縣卻有二百多里。我從建昌府來,應取道磁龜,那就可以直往西到達此處;從宜黃縣城來,應取道石蟄從云封寺走,也可以直往西到達這里;現由朱碧街走,則折往北面,繞往西面,才轉往東進入山中,然而所走道路雖然繞了五十里,但能夠往北游覽曹山的洞穴峰石,也不算遺憾。朝山下走十五里,到三天門,越過石橋往南,便向西南朝著落日的方向急奔。五里經過崇仙觀。又走三里翻過韜嶺,那里是樂安縣界。又往西南走三里,越過溪上的一座橋。又走四里,溪流向西繞出大破,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溪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當時已經傍晚,于是投宿在大破。
二十五日這天是冬至,早晨異常寒冷,太陽出來后才出發。往西南走五里為藥臘。又走五里為曾田,那里村莊中居民很多,而姓曾的最多,曾氏祖廟中祭祀宗圣公曾參。從曾田轉往南,渡過溪水進入山中,那山是中華山西北麓的一個分支。中華山在華蓋山西南三十里,從藥臘來順著它的北面往西行,到這里才越過山轉到它的西北面。又走三里為饅頭山,見溪邊橫臥著的'石頭下臨水流,于是和靜聞屈膝張足坐到那石頭上爹但不知道溪流就是從石頭下面穿出去的。等起身出發,回頭見溪流正好穿過石頭流出來,才知石頭是橫架在溝谷上的。我之所以從樂安縣走,是因開初閱覽縣志時,得知縣城西面四十里有座天生石橋,它側面有塊石頭循環旋轉,所以欣然想前往觀看;到這里路已走朝南面,未能向西走,以為與石橋無緣了,而未想到又見著此石,雖溪流細小石頭低矮,但已見到“天生”橋的一斑。而且它東北面也有塊石頭懸立在路旁,上部如直立的錐子,下部纖細若莖桿,恐怕也和那石橋側邊循環旋轉的石頭是一類。又往南一里為黃漠。又往南越過一座小嶺,走一里為簡上,這里已是中華山的西南山谷。從此處起曲折地從山谷中繞行,逐漸往上攀登,五里上到荷樹嶺,嶺上有個瞻云亭。大概此嶺的東北為中華山,西南為雪華山,此處是兩山的山脈經過的山脊。越過嶺往南下行二里,到達谷底,有兩條小溪,一條從東北來,一條從西北來,匯合后流往南。走三里,出了源里橋‘又走三里,有條大溪自東往西流,跨過溪上的長木橋到了南岸,為流坑。此處街市縱橫,是個有萬家居民的市鎮,其中董姓是大姓,市鎮中有個五桂坊。大溪從東面五十里的郎嶺流來,又流過東面的大樹嶺,成為寧都縣界,然后匯合太華山、中華山東南面的水流到此,向西流八里到烏江,又匯合黃漠的水向南流下永豐縣。這天中午到流坑時,溪中水流干涸沒有船只,又往西行八里,投宿在烏江溪南面的茶園。二十六日因等候船只停在旅店中。急忙搞飯吃后,就越過溪上的橋往北攀上會仙峰。此峰在大溪的北面、黃漠溪的西面,兩條溪流交匯,它聳立在匯流處的下游,與雪華山夾峙在黃漠溪匯入大溪處的東西兩邊。會仙峰高聳突兀,超過雪華山一倍,南面多石骨嶙峋,在這里是最峻峭挺拔的。山峰的西南面卻很開闊,溪流通暢地奔流入永豐縣境。由溪北岸從峰東面的小路往西上去,五里便到會仙峰。按志書記載,只有座仙女峰,在樂安縣南面六十里,如今當地人誤為會仙峰;然而它是保存有三仙遺跡之地的說法卻是一樣的。此峰孤峰高懸,四處眺望無所不見。老僧董懷獲對我說:“它北面四十里為樂安縣,西南面六十里為永豐縣,正西邊為新淦縣,正東邊為寧都縣。它東北面最遠的是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山,最近的是雪華山、三華山,都在東北面。而樂安縣北面有座西華山,兀立在云霧間,為江西省山脈經過的地方,特別尖峭挺拔,大概是從太華山西北越過趙公嶺而特起的一座山。”從會仙峰往上,再往西北走一里,山間石頭高大尖峭,并生長著許多正開得紅艷的杜鵑花,但不很高,這也是寒冬時節的一個奇異景觀了。從會仙峰南面的石瞪往下走,到半山中石頭間才有一汪泉水,因此山高峻挺拔沒有流水潭泉,所以山下的溪流也多是干涸見底的。下山五里,到溪岸邊,南面就是牛田、水南,北面為烏江,東面是茶園,即我們停留住宿的地方。中午返回旅店,船仍不開,于是住下來。
我從常山縣來,所經縣城無不通船,只有金期、樂安兩縣,通船的水流都在縣城外四五十里的地方。
二十七日船從烏江出發,行三十里,到豐破住宿。二十八日行十里,到將軍村。又行二十里,到永豐縣城住宿。二十九日從永豐縣城西南五里處開船,又行三十五里到北郊。〔在吉水縣界。〕又行二十五里,也叫烏江。再行十里,到下黃住宿。
三十日清早出發。行二十里,到鳳凰橋。溪右邊山崖上有個鳳眼石,溪左邊是熊概右御史住過的地方。又行五里抵官材石,溪左岸一座山上崖石嶙峋,叫仙女排駕山。我們繞過吉水縣城東門,轉到南門、西門和北門,一條水流與贛水匯合。環繞吉水縣城三面的是恩江,〔它從永豐縣流來。〕贛水只經過北門。
游記日記 篇2
今天我剛吃過晚飯,媽媽說明天帶我去杭州爛蘋果樂園玩,可把我高興的,媽媽讓我早點睡覺,我躺在床上想著明天去玩,想著想我睡著了,等媽媽叫醒我時已到了第二天的凌晨。
我媽媽帶著昨天晚上準備好的飲料、零食等,我早早的在車旁等,終于等到媽媽收拾好我們出發了,爸爸開車從黃巖上高速,天還蒙蒙亮,一路上有說有笑爸爸開著車經過天臺、紹興,很快到了杭州爛蘋果樂園,車還沒停穩我就迫不及待的下了車,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云,媽媽排隊買票,我和爸爸焦急的在入口排隊,媽媽很快拿著購買回來的門票,我們進了游樂園入口,仿佛進入童話般的世界。
我們先玩的是虛擬過山車,拿了3D眼鏡,系好安全帶游戲開始了。大屏幕出現圖畫,我們的凳子也開始搖晃,大屏幕里的過山車從高處往下的時候,有的.人被嚇得大叫,有的小朋友被嚇哭了,還有的被嚇跑了,好刺激哦。這個游戲在哭聲和笑聲中結束了 。
我提議要去海底兩千里看看,我們從暗道下去到了海底兩千里,坐在里面我好像真到了海里一樣,能看到海里各種各樣的魚。突然,一只大鯊魚從遠處游了過來,媽媽被嚇的大叫起來。
不知不覺到了下午 四點,爸爸說要回家了,我只好依依不舍跟著回家了。
游記日記 篇3
在從老家拜年回去的路上,爸爸說要帶我們去剛修建好的英武大道好好游覽一番。路上,我一直很納悶,心想:“去看路干什么?路有什么好看的呢。無非就是大一些,寬一些,或小的區別嘛!”
可當車停下來,爸爸叫我們下車,眼前的景象一入眼簾:氣勢雄偉的中國結大紅門矗立在干凈寬闊的馬路中間,門兩旁的紅色大柱子,中間插著一塊大紅色的圓盤讓整個畫面都變得和諧壯麗起來。遠遠的看著,就像一個巨大的天平稱。圓盤中間,用一朵朵鏤空的小花組成一面古典的紅色扇子,扇子上有一塊大匾,上面用楷體寫著“興化”兩個字。大門后面是一塊紅紅綠綠的田地。喔!這真是藝術的精華!我們滿懷著激動的心情過去找好了角度,拍了很多照片。拍完了照片,又繼續向前走,期待著前面還有什么更特別的地方等著我們!
隨后,我們不僅見到了一條揚帆起航的“興化號”大船。船里種著無數朵各種各樣的花兒;還有由無數條銀色的魚組成的鋼鐵大銀魚;沉穩,大氣的“迎賓石”;一扇扇的“鯉魚躍龍門”......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一只竹條編成的竹簍,兩旁趴著兩只十分逼真,具有我們興化特色的大閘蟹,遠遠看去,就像滿簍子的螃蟹多得往外爬出來似的。簡直把我們興化的.特色表現的淋漓盡致!
欣賞著整個一路上的景物建筑,也深深的讓我為之震撼!感嘆興化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感嘆興化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年初一,陰了一天以后的傍晚,天空中居然露出若隱若現的太陽,照在路邊的河面上,波光粼粼,輕舟蕩漾,將路上的建筑物映襯得格外靚麗。我們一家人依依不舍地上了車......
這次的旅途雖然短暫,但卻讓我充分領略了我們水鄉特色的美,和我們興化人民的智慧。真讓我很難忘!
游記日記 篇4
8月21日 星期天 小雨
今天,我們從西寧到拉薩坐了一天的火車。
在車上,我們看到了昆侖山上千年不化的雪,在可可西里看到了可愛的藏羚羊,在路上,我們看到了滿地的梭梭......最后還看到了牦牛、羊和馬過馬路呢!
8月26日 星期四 晴轉雨和冰雹
今天,我去了兩個地方(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南伊溝)。
先說雅魯藏布大峽谷吧,雪山有好多啊!最高的就是南迦巴瓦峰了,它高7782米,是世界最高山排名第十五的一座大雪峰。他還有兩個名字:"木桌巴爾山" "羞女山",還是世界上最美的山呢!
南伊溝的湖水很藍很清。但小魚可不少,不過水草很少,它們找不到吃的`,好多魚一年才長一斤,雖然小,但很好吃。山上的樹上掛著龍須草,它是一種會飛的植物,靠風把自己吹走,然后吸掉樹的養分,他還能做枕頭和藥呢!
明天就要回家了,要早點睡了,不然明天就起不來了。
有些天的日記沒寫是因為只有8天時間,又是11點睡覺6點起的。
游記日記 篇5
剛剛過了凜烈的寒冬,桃紅柳綠的春天又向我們走來了。今天是立春,但天氣有一點兒悶熱。我們全家去了九溪,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美麗極了!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九溪。仰頭一看,茂密的枝葉遮住了刺眼的陽光,一下子感覺涼爽了許多。
我們來到了一個農家,在一個遮陽棚底下坐了下來,一張圓桌;幾把椅子;幾杯青茶。
過了一會兒,我和姐姐一起來到了小溪邊。九溪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見溪底的'青褐色的石頭和青綠的樹葉;九溪的水真綠啊!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九溪的水真美啊!
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飛奔到小溪里,打起了水仗。我潑一片,你潑一片,玩得十分開心!這時,有幾個小朋友也來和我們一起玩,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們就把接水的盆子一桶接一桶地向我們拋來!九溪的水真涼啊!涼得像是被冰凍過似的。一朵朵調皮的浪花就像那淘氣的小男孩兒,落在了我和姐姐的身上,弄得我們全身濕漉漉的,涼嗖嗖的。
不知不覺的就到了下午,我們全家坐在遮陽棚下,喝著綠茶,享受著美味佳肴……“啊!原來農家也這么快樂呀!”我心想。
漸漸地,夜姑娘緩緩地向天空走來,給云霞們披上了一條紅彤彤的衣裳,云霞們笑了,露出了一張紅潤潤的臉蛋,真是惹人喜愛!“時辰不早了,我們該回家了!”媽媽說。
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心思卻還在那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九溪美景里!
【游記日記】相關文章:
華山游記日記11-13
游記日記6篇03-13
游記日記3篇03-27
《徐霞客游記》江右游日記03-24
【精選】游記日記三篇02-28
精選游記日記三篇02-21
成都游記英語日記(精選7篇)10-22
【精華】游記日記四篇02-14
【必備】游記日記(精選59篇)02-22
【熱門】游記日記4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