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干部扶貧日志精選
導語:扶貧,任重道遠,需要干部群眾的全力以赴和堅持不懈。以下是2017年干部扶貧日志,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2017年干部扶貧日志【1】
201*年*月*日 星期* 天氣:*
“今天下雨,下午到孫家溝困難群眾孫忠臣家走訪,孫忠臣今年58歲,住著上世紀70年代建的三間小屋,孤身一人,是村里的低保戶。在家種著兩畝地,身體常年有病。今天去是了解基本情況,制定下一步的幫扶計劃……”這是安丘市郚山鎮包村干部王少營《工作日志》里的一段內容。
在開展的“包千村聯萬戶促和諧謀發展活動”中,安丘市郚山鎮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大力實施百名干部聯村包戶工程,要求中層以上干部每人聯系一個村,每周在村工作時間不少于兩天,察民情、聽民意、匯民智;將全鎮10924戶群眾分戶整理,科級干部、中層干部每人聯系10—20戶,一般干部每人聯系不少于10戶,其他干部每人聯系5戶,確保每個單位都聯系包村,每名鎮、村黨員干部都聯系包戶,這樣以來,每戶群眾都有自己家的貼心聯系人。
人手一本《工作日志》,將聯系戶的走訪時間、走訪對象的基本情況、聯系電話、群眾反映問題和意見建議等詳細地記錄下來,并對《工作日志》實行每周一上報,每月一評審制度。干部幫扶結果及日志紀實情況還作為年底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工作日志制度,促使干部自我加壓、自我約束,自覺轉變作風,使得黨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得到加強。
該鎮南逯村的劉凱,是安丘二中的一名學生,今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刑警學院,但每年需要近萬元的學費,一度讓全家人犯了難。劉凱父母傷殘無正常勞動能力,每年需醫藥費5000余元。包村人員在入戶走訪了解到該情況后,及時向鎮黨委、政府領導匯報,立即給他家送去救助金2000元,并經過多方聯系協調后,最終落實了劉凱讀大學的所有費用。目前,郚山鎮機關干部共結對幫扶農村貧困戶、病災戶和留守戶等370多戶,資助幫扶貧困學生76人,發放救助資金36萬多元,調處各類民間矛盾糾紛80余起。
一本小小包村工作日志,激勵廣大干部深入村居和單位,深入田間地頭,深入大街小巷,深入基層群眾,了解第一手的民情、民意,徹底解決過去那種“僵、惰、低、散、慢”的問題,從根本上轉變了干部作風,提高了工作效能。
2017年干部扶貧日志【2】
201*年*月*日 星期* 天氣:*
7月6日,肩負著雨湖區地方稅務局黨總支的重托,我們一行人在副局長尹燦文的帶領下驅車數十公里來到了韶山市銀田鎮鳳家村,這里是我局開展“干群一家親、黨群心連心”精準扶貧活動的目的地,也是我們踐行“兩學一做”的重要載體。
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開始逐戶走訪慰問前期工作中確定的17戶困難群眾家庭,在送上慰問金的同時了解他們的生活困苦,傾聽他們的訴求愿望,和村干部一起為扭轉他們的困難局面出謀劃策。
來到鳳家村中沙組郭楚才老人家,低矮的房子,外墻大片的霉斑,門前堆砌的垃圾紙箱,和周圍幾戶干凈漂亮的院落相比顯得格外的扎眼。老人正好外出歸來,挑著擔子的身影佝僂而單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郭老今年82歲高齡了,老伴、兒子均已過世,媳婦攜孫子改嫁,只有已嫁人的女兒隔三差五地過來照顧一下老人。看著老人坐在簡陋家中的孤單情景,我們的心情很是沉重。當村干部說每月村委會組織人員給郭老家打掃三次衛生,每年還有經濟補助時,我們頓覺欣慰許多。在尹局長的帶領下,我們和村干部商量研究了后續幫扶措施,安排了具體人員一對一解決老人生活困難并負責與有關部門對接,落實相關幫扶資金。
在執意送我們出門時,老人嘴里一直念叨著“感謝黨”和“感謝組織關心”兩句話,這讓烈日下汗流浹背的我們心中升起一種莫名的神圣感,揮別老人,繼續向下一戶進發……
2017年干部扶貧日志【3】
201*年*月*日 星期* 天氣:*
按照單位的安排,今天到城固縣北山區雙溪鎮扶貧。我們扶貧的這個村子,是地處秦嶺主脈的南麓。沿著大山的峽溝,朔河而上,大約距離縣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到了我們要扶貧的村子。看著兩邊的山脈,常青樹夾雜著枯草,在大石山的身上,堅強地站在,我就想著這里的村民,是怎樣的一種生存環境中和這些沒有多少直接經濟價值的雜灌共生?這里的生產條件太差了,大石山土壤貧瘠,不能生長可以換錢的'經濟作物,偏遠和艱難的交通條件,貧困就是自然的事情。
走了一個多小時崎嶇的山間羊場小道,進了一個大山溝,總算看到了幾臺狹小的畦田,帶路的村民組長告訴我們,這個組現在就十一戶人家,有幾戶已經搬走了。沿著山路繼續,看到了在山坡上住著的人家,零散在各個稍有點平臺的坡中,沒有一戶磚瓦房,全是土墻房,很舊,而且年代久遠。貧困,單從一眼望去,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連續走訪了多戶人家,看到的是土墻屋黑暗的光線,床鋪上很舊的衣被,沒有幾樣像樣家具。各戶人家都有著不同的情況,但是貧困卻是相同的。好幾戶都是光棍戶,沒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到這里。各家都沒有多少經濟作物,沒有幾顆果樹,只有生長不大的山林樹木,也都不是換錢的東西。土地面積人均也就幾分地,而且產量不高,能填飽肚子也很不易了。
原來的小學也不存在了,這里沒有學校、醫療、商店等等,社會化服務在這里沒有任何蹤跡。就是買一袋鹽,到山下的河道路邊商店去,來回幾個小時。更別說有個什么急病,無從及時的救治了。
看著這樣的貧困狀態,怎么扶?這真是一個問題。
【干部扶貧日志】相關文章:
教育干部的扶貧日志03-30
關于扶貧的日志03-30
2017扶貧日志03-31
精準扶貧日志03-31
扶貧日志短篇03-31
扶貧幫扶日志03-31
包戶扶貧日志04-16
我的扶貧日志04-13
精準扶貧的幫扶日志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