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日記(通用26篇)
有趣的一天又要結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何不趁現在趕緊寫一篇日記。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么,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的日記,歡迎大家分享。
冬至的日記 1
歲寒見冬至,早春接清明,節氣如掛在季節枝桿上的一張張紙條,我是走在季節里的行者,到了冬的驛站,撕下,看它上面寫給我為數不多的話,或是淡淡的無字書。
我嗟嘆流年,在這一時刻安靜地掰著手指,計數自己最大的峰齡。春在一個對話的距離,欲催梅綻,我在花開花殘,無心拾起落紅那刻,看冬至放大成生命的門坎,生活之隔檔。
隨著年關更替,附著生命的歌唱,舉著生活的祈禱,我虔誠地叩拜歲月,并悼念被歲月剪成的'清苦,還有被它遺失了的生命!
冬至的日記 2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廿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為“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制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涂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
冬至的日記 3
冬至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的習俗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包餃子,有的是做冬至圓。今夜是冬至夜。叁九嚴寒,外面寒氣徹骨。我家里卻溫暖如春,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吃了湯圓大一歲”。今晚要吃湯圓了,這是冬至的傳統習俗,而且媽媽又特赦,批準我和表妹、表弟可以一起搓湯圓。我們高興得在大廳里歡呼雀躍,我最愛吃湯圓啦……
在冬至,天氣變得更冷,而人們的心卻會走得更近。心與心的溫暖,讓整個冬季從冬至開始溫馨。所以,我喜歡冬至。
冬至的日記 4
20xx年 X月X日 天晴
今天是冬至,陽光明媚!每逢冬至等季節,都要燒紙,這可能是我們這兒當地人的風俗,家家戶戶都要折元寶、紙錢,燒給去世的人。
中午,開始燒紙了,外婆燒了一桌子的菜,魚呀、肉呀、豆腐、粉皮呀都端到堂屋里,從廚房端到堂屋時,要注意要用手捂著碗上面,至今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也許是一種規則吧。開始燒紙錢了,我和哥哥姐姐都跪在地上,燒紙前,喲!這煙可真夠嗆人的,盡管如此,我還是依然堅持著把紙燒完。燒完之后,得磕頭,哎呀!我連續磕了六個頭,可真快要把頭給搖下來了!
吃完飯后,我們三(我、哥哥、姐姐)重孫女、重孫子跟著外婆后面到婆老太、婆老太爺他們的墳上,給他們燒紙前,越說越傷感了,到了婆老太、婆老太爺、二舅爺爺的'墳前,給他們燒元寶、燒紙前,說起來,我連他們的樣子都沒有見過,他們就去世了,所以呢,在他們的墳前,我真誠而又誠懇的給他們磕了頭!
冬至的日記 5
昨天,是冬至,冬至我是這樣過的:
那天,早上起來,媽媽就把三個剩余的手抓餅給我、爸爸和她自己,吃完后,爸爸就去買冬釀酒和鹵菜了。買完鹵菜,吃完中飯。開始吃晚飯,晚飯前,爸爸特意給我用微波爐轉了一碗冬釀酒,放在桌上。哇!冬釀酒里有桂花,香氣撲鼻,冬釀酒色澤金黃,我嘗了一口,啊!甜甜的'。我迫不及待地就把一碗冬釀酒,咕嚕咕嚕,喝下肚了。簡直是人間美味,讓人喝了再想喝。忽然,我聞到一股香氣,一看,原來是香噴噴的鹵菜端上桌了。我馬上開始動筷,開始大吃起來了。
冬至夜的晚飯真好吃!
冬至的日記 6
我今天感到特開心,因為外婆家要做冬至圓,那我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開始做了,外婆先把粉揉成粉團。媽媽再拿了一小塊兒放在手里搓,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掰了一些放在手掌心上搓呀揉呀。哎呀,湯圓上怎么出現了一條小裂縫呀?媽媽說:“別著急,慢慢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她一邊說,一邊給我做示范。我心平氣和地揉了起來,不一會兒,我就把手上的湯圓揉圓了。
媽媽等我揉好之后,就進行了下一個步驟一放餡。媽媽先用手指挖了一個洞,然后放進了一些紅豆沙,再把這個口合攏,說:“你不能看輕最后一個步驟,因為如果你把口合偏了,那這個湯圓就不好看了。“我先挖了個洞,放了些黑芝麻豆沙,再小心翼翼地合攏口,一個湯圓就做好了。我和媽媽一鼓作氣,就把所有粉團都做成了湯圓。
不一會兒,香噴噴的湯圓就出鍋了。一個個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湯圓,像快樂的一家子,有的在睡覺,有的'在聊天,還有的在……真是太可愛啦。
冬至的日記 7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上午老師就給我們講了冬至的來歷,讓我們背了《二十四節氣歌》,而且還給我們講了《九九消寒圖》,讓我們自己繪制。老師還說最重要的是冬至一定要吃餃子,不然會凍掉耳朵。還布置了任務——中午回家要包餃子,還要拍照片。
回到家我趕快跑到廚房,對姥姥說:“我要包餃子。”可是,姥姥卻說已經全都包完了,已經煮好盛在碗里啦!我只好端起熱騰騰的餃子吃起來,心想我要吃一大碗,不然凍掉耳朵怎么辦!
媽媽不愛吃餃子,吃的'面條,我問媽媽:“你不怕凍掉耳朵嗎?”媽媽笑了笑搖搖頭。可是媽媽最后還是沒有給我拍照片,她忘了。下午老師說沒拍照的家長應該受到批評。
這個冬至,我過得很有意義。不僅背會了《二十四節氣歌》,知道了冬至的來歷,并且還吃了不會凍掉耳朵的餃子。
冬至的日記 8
吃餃子是我過古老的傳統,每當冬至,我國萬家都將包餃子,吃餃子。而我喜歡吃餃子,愛吃肉與韭菜拌的餃子餡。因此,我媽媽每年冬至都會包我最愛吃的餃子餡。
我沒有別人那樣在面桌上,和家人玩面粉什么的快樂情趣,也沒有別人那種要包什么特異的餃子,我只知道我搟面皮,我母親包餃子。因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才更有耐心去傾聽母親的家常嘮叨,從這“嘮叨”中傾聽母親的心事想法,才能懂得以后怎樣的去盡孝。
這使我懂得了為什么吃餃子能成為中國的長盛不衰的`傳統了,更使我懂得了在吃餃子前,包餃子中所蘊含的情愛。
冬至的日記 9
今天是星期天,也是一年中的'冬至,奶奶告訴我,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如果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
奶奶在搟面皮 ,媽媽和姑姑在包餃子,我也想學包餃子,但是媽媽不同意,我自己試著包了一個,結果把餃子餡包在了外面,姑姑說我是“小天才餃子機”
吃過餃子后,我和姑姑一起打羽毛球,我們玩的很開心。以前我看別人打羽毛球覺得很簡單,但是真正打起來才知道很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很多事都是看著簡單,做起來難,以后做事情都有認真,專心,持續練習,才能做好每件事。
加油!
冬至的日記 10
今天,我們班組織了一個做湯圓的活動。這次活動我們邀請了王儲揚爸爸、鄭諍媽媽、陳序媽媽、虞皓翔媽媽、姚開程媽媽。
接著,我們就開始做湯圓了。做湯圓的材料有麻心、豆沙粉、糯米粉。魏老師叫我們先揉十個麻心餡,然后每個人用糯米粉揉十個圓圈,每一組做好五十個湯圓后,端給姚開程媽媽煮,我們把豆沙粉放入碗里,把碗端到姚開程媽媽那邊,姚開程媽媽把煮熟的.湯圓放入有豆沙粉的碗里,由王儲揚爸爸拌起來夾給我們吃。我們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
今天,這個活動我玩得很開心,因為我又長大了一歲,所以我就更加懂事了。
冬至的日記 11
冬至快要到了!聽說我們班要在學校里做湯圓,一想到能馬上吃到又軟又香又甜的湯圓了,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而且,這次我的媽媽也報名參加和我一起煮湯圓,我感到特別開心。
要開始做湯圓了,首先,我們一定要把手洗得干干凈凈。然后,魏老師開始給我們分組。我和林育汝|、徐匡鉦、陳煜然、龔俊寧一組。我們把芝麻餡揉搓成像彈珠一樣大小的小球。再把糯米粉揉成圓形,中間再挖一個洞,把芝麻餡放在里面,再揉圓。做好后,端給媽媽們煮。我發現同學們有的`做得很大,有的做得很小,特別是徐匡鉦的巨無霸湯圓,芝麻餡都露出來了。
吃著自己做的湯圓,我心想:我又大一歲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冬至的日記 12
今天下午第一節課,老師教我們做湯圓吃,同學們都很興奮。老師給我們準備了材料有糯米粉、芝麻餡還有豆沙粉,還請來了幾位家長幫我們煮湯圓。
開始做湯圓了,老師教我們做湯圓先把芝麻餡搓成一個小圓球,在把糯米粉搓成圓形,再在上面戳個小洞,把芝麻餡放進去,然后,輕輕的搓圓就是湯圓了。聽了老師的話,大家都興致勃勃地開始做湯圓了。過了一會兒,桌子上就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湯圓,圓圓的湯圓有的像小雪球,有的像珍珠,還有的像鴿子蛋……吃著自己做的湯圓,我們心里真高興,覺得特別甜。
今天過得真開心,做湯圓真的太有趣了!
冬至的日記 13
這周星期五是“冬至”,我們學校舉行了“搓湯圓”的活動。
一大早,我就盼望搓湯圓的時間趕緊到,我等啊等,等啊等,心急如梵,過了差不多四五個小時,媽媽出現了,我知道搓湯圓的時間快到了。
下課鈴聲終于響了,我們迫不及待地紛紛去洗手,然后飛快地沖進了教室。桌面上早已擺滿了白胖胖的面團,看上去可愛極了。
我們搓出了各種形狀的湯圓,有甜甜圈,有麻花,還有骰子……
一個小時后,我們就開始煮湯圓。在鐵鍋里,湯圓不斷翻滾著,一個個漲得像乒乓球,實在是很誘人。果然,甜甜的湯圓好吃極了,我們全都吃得很開心,幸福的.笑聲傳遍了校園……
搓湯圓、煮湯圓真有趣,期待下一個冬至節的到來。
冬至的日記 14
今天,為了迎接冬至這個日子,魏老師請了幾位阿姨和我們一起做湯圓。做湯圓的材料是芝麻、面粉、豆沙。一切準備好了以后,魏老師就教我們怎么做了。
做湯圓的步驟是這樣的:先把芝麻餡搓成一條,分成好多小段,把每一小段搓圓。再把面團分成一大塊一大塊的,比芝麻餡大一些。然后把芝麻餡包進面團里,搓得圓圓的。這里可要注意,一定要搓圓,這才叫“湯圓”,不然得改名叫“湯扁”了。接著,把湯圓放進滾燙的.沸水中煮,一直到浮起來。最后把湯圓撈到碗里,撒上豆沙,香噴噴的擂沙湯圓就做好了。
我吃了11個,比陳序還多呢!
冬至的日記 15
今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傷耳朵沒人管”。大家都應該知道冬至的來歷吧,那是醫圣張仲景為了救助受難的人們,發明的“祛寒嬌耳湯”,后來演變成的一道美食,也叫餃子、扁食。
我是最愛吃餃子了,受霧霾天氣影響,學校放假兩天,我就幫奶奶、媽媽一起包餃子。奶奶做好了餃子餡,媽媽和好了面,我就挽起袖子等著開工了。今天我的任務就是搟餃子皮,別看我人小,干起活來一點也不馬虎呢!媽媽幫我把面做成一個個小小的面團,讓我拿著搟面杖順著一個方向轉圈,把小面團推開。剛開始我沒掌握方法,用力太猛,推開后的`面團直接粘到了搟面杖上,媽媽趕緊抓了點面粉,讓我不要太用力,我輕輕一推,沒想到就推開了,我把面團搟成圓圓的面片,媽媽和奶奶就開始包餃子了。
這是我第一次動手搟皮,看著乖乖的小面團到我這里,都像狗皮膏藥似的緊緊地粘住搟面杖,我照著媽媽說的方法,輕一點,用點干面粉,熟能生巧,真沒想到,一會兒功夫我就搟出這么多餃子皮了。奶奶和媽媽都夸我學的快,說以后吃餃子多了一個搟皮的。我告訴媽媽,下次我還要學包餃子呢!奶奶和媽媽開心地笑了,我也笑了。不一會兒,我們的餃子就好了,吃著自己動手做的餃子,味道美,心里更美!
冬至的日記 16
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冬至快到了,我們又能吃到香噴噴的餃子了。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比如;賽龍舟,吃粽子,吃月餅,吃餃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愛吃餃子了。看著奶奶在廚房里忙碌,我忍不住跟了過去。只見奶奶把剁好的肉餡,還有大蔥放進盤子里,又放了各種調料把餡拌好,最后又放了些香油,頓時,一陣香氣撲鼻而來,把我饞的直流口水。奶奶看到我的羊子笑了起來,說:“小乖乖,你知到我們為什么愛吃餃子嗎?這里還有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名醫,他的醫術很高,什么病他都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們稱他醫圣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張仲景從外行醫回來,一路上看見很多人穿得破爛單薄,臉上都生了凍瘡,不少人連耳朵都凍爛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于是,決定用自己的醫術幫助大家。他帶著人支起了一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里熬好后,又把它們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像耳朵一樣的東西,煮好了分給大家吃。人們的凍瘡慢慢到就好了。這是一種可以治凍傷的藥,張仲景給它起名“祛寒嬌耳湯”,那天正好是冬至,很多人都分了一大碗湯,兩只嬌耳,大家吃了以后,覺得兩耳發熱,凍爛的耳朵不出半個月就好了。
后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慢慢地,就變成了今天人們吃的餃子了,還說,到了冬至吃餃子,就不會凍爛耳朵了。
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了,冬至必不可少的就是做餃子了,而奶奶就是一高手,她拌的餃子餡可真的是天下一絕啊。她先把肉剁成肉餡,拿作料腌好;接著又把白菜、蘿卜剁碎,擠水后放入肉餡中,再加入一些調味品,餃子餡就拌好了。
落日的余暉慢慢褪去了,夜色如一塊黑幕籠罩大地。電視打開了,里面傳出了歡歌笑語。奶奶把已經和好的面拿出來,在案板上揉勻,然后揉成細細的長條,切出了一個個的小劑子。這時,爸爸媽媽和我“上場”了。我把一個個的小劑子用手掌壓成扁扁的圓片,太簡單了,一會兒,我就完成了任務。
接下來我該干什么呢?我四處看看,該做下一道工序了———搟餃子皮,我從爸爸的手里奪過搟面杖,開始“教訓”一個個小圓片,受過我“教訓”的餃子皮不是這兒“缺了一塊肉”,就是那兒“鼓起了一個大包”,簡直就是“四不像”。大家看著我的“杰作”都捧腹大笑,我“敗下陣”來,灰溜溜地去嘗試下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先把一個餃子皮放在手心,舀了一小勺餡小心翼翼地放在餃子皮的正中央,然后將餃子皮對折后,很細心地把邊捏好,最后學著大人的.樣子用兩手的虎口一擠,一個餃子包好了。正當我興高采烈之時,這個剛誕生的“小生命”似乎很不聽話,里面的餡兒漏了出來,我又趕忙拿了一個餃子皮“補洞”。這時,再看我包的餃子:又白又胖、油光滿面,身上還裹著一件厚厚的棉衣,結果又引來全家人的笑聲一片。
冬至的日記 17
今天是冬至,媽媽說:“冬至是二十四節氣里最后的節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今天媽媽包餃子,我問媽媽為什么吃餃子,媽媽笑著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的'。”我猜:一定是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又熱乎乎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冷了。我可不想耳朵被凍掉,所以我要多吃點。
冬至的日記 18
今年的冬至好像比往年更寒冷。一陣風吹來,寒意直接從衣領、袖口鉆到腳底,讓人不禁哆嗦。長大后的冬至,夜里常常是孤單的。
小時候,家里過冬至是我們這些孩子的樂事。冬至前一晚,冬至湯圓會在我們姐妹幾個的搓揉中,一個一個地準備好。冬至那天,母親很早就起來了。她要為我們煮好咸的湯圓,因為我們比較愛吃;然后她要再煮一些甜的湯圓,那是用來敬神祭祖的。等湯圓煮好,母親便會叫醒我們。盡管還是睡眼惺忪,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食欲,母親總說我們貪吃,卻還是不停地把湯圓盛給我們。母親說,冬至吃湯圓,意味著我們一家會團團圓圓。十歲那年的冬至,我記得大姐缺席了,母親說大姐在外打工,等大姐回來了,再煮湯圓給她吃。
十八歲時,我在外面讀書,沒有趕上放假,冬至就沒回家。同宿舍的同學在一起,大家都想回家吃湯圓,可那是不現實的,于是大家買了鍋和湯圓,偷偷地在宿舍煮湯圓。雖然那湯圓不是家里的味道,可畢竟人多了,冬至也過得很熱鬧。打電話回家,母親說:“等你回來了,我再煮湯圓給你吃。”
又過了八年,我已經在廈門的醫院工作了好幾年,也成家了。這期間倒是有回老家,但就是沒在冬至回去過,畢竟冬至不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我們也不會特意請假回老家。今年冬至碰巧輪到我值夜班,穿了幾件毛衣仍然覺得寒冷;夜深人靜,肚子里的寶寶偶爾會動一下,我突然十分想念父母親。病房十分安靜,只要聽到病人的心電監護儀發出警報聲,我的心跳感覺就漏掉了一拍。許是托肚子里寶寶的.福,冬至夜,每一位患者都很順利地和“周公”“約會”了,而我也能順利地完成夜班的工作。
當天邊露出魚肚白時,我想,明年的冬至,我一定要請個假,回去看望我的父母親—不!我應該上完夜班就回去。
冬至的日記 19
今天,早上媽媽說今天是冬至,冬至是24個節氣里面倒數第三個,冬至還是24個節氣里面最冷的一個節氣。是要包餃子吃的,媽媽給我包了我最愛吃的.餃子。
我吃了五個,是肉、韭菜,還有青耳和海米陷的,很香的,吃完就去那個姐姐家做作業。玩好一會兒,媽媽叫我回家,可是我還是玩了一會兒。作業做的不夠理想,快考試了。不能光玩了,加油!跳繩繼續。媽媽說很棒。努力吧。加油!
冬至的日記 20
冬至大如年,每家每戶都要舉行拜祖宗的儀式。
今天上午,奶奶準備好飯菜、香燭、冥紙……,爺爺點上蠟燭和香,就開始拜祖宗了。首先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最后是我,我們依次拜過。最后爸爸帶我去門外燒冥紙……冬至是一個節氣,也是我們中國人集體紀念祖先的日子。
冬至的'日記 21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我從小就知道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昨晚本想著今天早些起來,可起床時天已大亮了。
聽爸爸說,在奶奶家村子一帶,冬至是要祭祖的。我很奇怪,冬至怎么還要祭祖,冬至不是吃餃子的嗎?上網一查,確實是有這樣一種習俗的`,唐宋時期,冬至日國家祭天,百姓祭祖,也就是說,這種習俗一直從唐宋沿襲至今。
說起餃子,它最初也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冬至舍嬌耳所留下的。
在周秦時期時,冬至是被人們當作新年過的。其實,人們最初過冬至就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小小的冬至,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
冬至的日記 22
20XX年 X月X日 天晴
今天是冬至,也是團圓的一天。老師猜測到很多同學都要跟家長一起出去吃飯,便不布置書面作業。同學們十分的高興,上課也非常積極。
我們上完要學的內容后,老師就告訴大家雖然今天沒有筆頭作業,但是有讀書作業,同學們霎時變了臉色,有的`同學更夸張,故意摔倒地板上。看到同學這個樣子,老師搖了搖頭很無奈,嘆了口氣說道:“算了!算了!見你們上課這么聽話,那好!今天就沒有作業了!”同學們聽了有的從地上爬起來;有的同學大聲歡呼著;還有的同學敲打著桌子……整一個教室非常的吵,老師看到了這個場面,便故意干咳了幾聲,同學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馬上坐好了。
今天是冬至,是團圓的一天,祝大家在這一天過得快樂幸福!
冬至的日記 23
今天是2015年12月22日,是農歷的冬至。冬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這一天太陽處在北回歸線上,以后就會漸漸地向北移動。在我的家鄉,就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意思就是過了冬至這天,婦女納鞋底用的線,逐日就得多用一根,也就是說白天變得越來越長了。
立冬是一年中冬天的開始,冬至的意思則是表示冬天過了一半。冬至實際上表明北方寒冷的冬天才剛剛開始。古人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說明一九、二九之后的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冬至剛好是頭九的第一天,過了九九八十一天,氣溫就會漸漸升高。九九就是九個九天。具體來說,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向后數九個九天。第一個九天稱“一九”,最后一個九天稱“九九”,一共是八十一天。在每個九天中,氣溫的冷暖變化不一樣。在豫東,流傳著這樣一首冬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頭看柳,七九、八九狗伸舌頭,九九八十一,老狗臥陰地。冬至過后,就是小寒和大寒。在大寒這個節氣過后,接下來就是立春。立春意味著冬天過去,春天已經來臨。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農諺有“春打六九頭”的說法。即使過了立春,北方的天氣還會再冷上一陣子,“九盡花不開”嘛!
立冬在二十四節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接下來的一年中的天氣和收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勤勞的'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通過冬季、春季的物候現象,發現和總結出一些規律,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頭九好天,九九好天”,說的就是冬至這天要是晴天的話,在九九這天也必定是好天氣。“頭九一場雪,九九像六月”的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天氣冷得很,就說明天氣冷得比較早,那么到了九九的時候,也就是驚蟄的時候,天氣就會很熱。“冬至濕了老鴰毛,麥從水里撈”中的老鴰就是烏鴉,這句話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雨雪天氣的話,烏鴉的羽毛會被打濕,那么來年的麥收季節,也就是在芒種節前后,必然是陰雨連綿的天氣。有經驗的老農會在冬至這天關注天氣,如果是晴天的話,他們會很高興;如果是陰天,他們會企盼天公千萬不要下雨雪;如果這天恰好是雨雪天氣,他們一定會唉聲嘆氣。不過,時代變了,老歌子也不是那么靈了。
在我的家鄉,有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民間有冬至這天不吃餃子的話,耳朵會被凍掉的說法。在豫東平原,節日往往會和吃聯系在一起。過春節自然就不用說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我們這里還有“十五圓,十六扁,十七、十八搟蒜面”的順口溜。意思就是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人們要吃湯圓;在正月十六這天中午,大家要吃扁食(餃子);到了正月十七、十八中午,家家戶戶就該吃撈面條了。農歷的二月初二早上,大家吃煎餅,出嫁的女兒在上午的時候還要給娘家人送去一些。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吃粽子。農歷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家家戶戶要吃小米飯。在八月十五這天吃月餅。在我們這里,農歷的十月初一也是一個節日,這是一個祭祀去世親人,給他們上墳、燒紙的節日。我們這里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就是說每年給去世親人上墳的時間有兩個:上半年要在清明節之前的幾天,下半年得在農歷十月初一以后,一般就在初二或者初四,再晚也不會晚于十月初六。在清明節這天,沒有說吃什么東西,但在十月初一這天要吃上一頓餃子。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冬至十天陽歷年”,在陽歷年,也就是元旦這天,家家戶戶中午也通常包餃子。臘八這天,大家中午吃大米飯,晚上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又到了吃祭灶糖的時候了。現在想來,這些習俗的形成大概與豫東人民勤勞睿智、善良淳樸、順應自然有關吧!
我是一位七零后,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當地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一部分農村家庭還不能夠每頓都吃上小麥面。像我這樣的大多數的小孩,冬天就單穿一身棉襖和棉褲,里面也沒有秋衣秋褲。上小學的時候,每到下課我們一到教室外面,便凍得瑟瑟發抖。男孩子們便順著墻站成一排,互相擠來擠去地來御寒。即便到了每年的春節,家長也不能保證給每個孩子都添上一件新衣服。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過老二穿,一直往下面愛心傳遞。父母給我們幾分錢讓去買水果糖吃,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平時能吃一頓撈面條就是改善一次生活。因此,我們小孩子對過節都充滿了期盼,吃上一頓餃子往往會高興上幾天,盡管平時吃的大多是素餃子。進入八十年代后期,農村的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吃餃子和吃撈面條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近十年以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天天就像過去過年過節一樣,現在反而有很多人想吃雜糧了。
我今年正好四十歲,對于祖國三十幾年來迅速的發展,我是一位見證者,更是一位受益者。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富強、民主,我們的日子過得會越來越好。
冬至的日記 24
每年都有二十四個節氣,其中冬至是在陽歷12月22日,每年來臨天就開始晝短夜長。
在每年冬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這里面還有一個傳說呢!我國的醫學家張仲景在冬至那天回家鄉時,發現沿河兩岸的.人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便讓弟子架起了一個大鍋,放了羊肉,等袪寒的藥物,燉好后把羊肉剁碎包起來,煮好后每人兩個,吃了后,病就好了。為了紀念他在冬至的時候,都會吃餃子。
不說了,我也要回家吃餃子了。
冬至的日記 25
這個星期天就是“冬至”這個節氣了,媽媽說冬至到了,才是真真的冬天來臨了,天氣會越來越冷,所以在這一天我們北方人的習俗就是要吃餃子,這樣就不會凍掉耳朵,奶奶早早就做好了包餃子的`準備,有牛肉餡、和雞蛋韭菜兩種。
我和媽媽都愛吃雞蛋韭菜的,我吃了一大碗呢,我想今年我的耳朵肯定不會被凍掉的。
冬至的日記 26
今天是冬至,這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日,從今天開始,代表著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來了。在這一天,我們有吃羊肉、喝羊肉湯的'傳統習俗。
今天。我們一家人也去吃了羊肉、喝了羊肉湯。我們來到一家雅安的羊肉館,我們點好菜。不一會,叔叔端來了熱騰騰的羊肉湯,奶白色的羊肉湯里翻滾著香噴噴的羊肉,我迫不及待的想嘗一嘗,我夾了一塊放到嘴里,啊!好燙!我連忙吐了出來,大家都笑了起來,我也不好意思的笑了。爸爸給我舀了一碗羊肉湯,我喝了一大口說“真香啊!”身體也暖暖的。
我們一家人有吃有笑,度過了一個開心的冬至節。
【冬至的日記】相關文章:
冬至的日記12-08
關于冬至的日記10-29
冬至的日記600字01-13
冬至吃餃子日記11-17
關于冬至日記11-05
冬至吃湯圓日記12-13
冬至的日記10篇02-04
冬至包餃子日記01-14
關于冬至的日記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