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后感【推薦】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將結束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獲吧,需要認真地為此寫一篇日記了。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安妮日記》讀后感1
“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薄材荨じヌm克
總是想為這本書寫點什么,卻不知道怎么下筆。我想我讀這本日記的時候就是在讀這個少女的人生。安妮有她的主見,有她獨特的想法。戰爭讓這個十三歲的小女孩成長,最終成為一個有深度,對生命、對生命有追求的人。不,其實更加準確的是……戰爭逼她成長。
安妮在這間狹窄的藏身小屋里,借助對日記的傾訴,思考著人性,世界以及宗教。一本日記,記錄了她從快樂、期望、隱匿、抑郁、悲憤到最后的掙扎和死亡。這本在黑暗中寫成的日記,帶給她自己的和全世界的則是溫暖與堅強。在困境中,每個人對死亡的態度可能都不一樣。而安妮選擇的,是樂觀與堅強。這本細膩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一頁頁日記,猶如一串珍珠,串聯起安妮的全部生活。
戰爭可以摧毀一切,但唯獨不能摧毀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這是對納粹德國暴力的訴控!是對反法西斯的堅決抵抗!是猶太人民在二戰期間艱難生活的一個縮影,是戰爭的罪惡,是人性的貪婪與掙扎。
開頭的那句話很顯然地體現出了安妮對待黑暗生活的樂觀。安妮在這間秘密閣樓中的確度過了一個提心吊膽卻又美好的25個月。例如,她和皮特的初戀。我想這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必不可少的經歷,可惜常常不能如你所愿。
“我覺得,不僅政府需要對他們的行為負責,普通公民也有責任。人的心中藏有太多的欲望,總想駕馭別人,控制別人,否則只憑少數政客興風作浪,是不會發起戰爭的!边@是我從書上摘抄的一句話。這句話很了然地說明了戰爭的原因。不錯,每個人心中都是有沖動,有欲望的。這使他們不顧一切地滿足自己;蛟S,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之后,將會是對和平的漫長而又痛苦艱難的等待。
《安妮日記》讀后感2
上周末,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名叫《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在二戰中寫下的一本個人日記。它真實地記錄了安妮一家和四名猶太人朋友為了逃避納粹迫害,藏匿在“密室”里度過長達兩年暗無天日的生活。
安妮·弗蘭克一家原來居住在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后來搬到荷蘭避難。1942年6月12日,安妮·弗蘭克生日收到了一本父親送給她的日記本,從此,她便開始寫日記。她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她假托給一個叫“基蒂”的朋友寫信來介紹“密室”里的逃難生活以及她的成長心事。
日記的第一部分記錄了安妮·弗蘭克如何與同學相處,戰爭的殘酷,猶太人如何慘遭迫害......那時的安妮時而開心,時而憂傷。日記的后半部分主要寫的是安妮對生活的感悟,渴望回到從前的校園等等。
最讓我感動的是,她藏匿在“密室”的兩年中還仍然不忘豐富生活,發展心智,克服種種困難,一直在刻苦學習記憶法、英、德、荷蘭語、幾何,歷史......在這樣殘酷的戰爭中,她有時很沮喪,但從來不絕望......因為她執著于自己的理想,她想也許有那么一天她的理想還可以實現。
安妮經歷了開心,隱匿,期望……的人生歷程,她勇敢、幽默、獨立,渴望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然而不幸的是,戰爭最終給她帶來的卻是恐懼與死亡。而如今我們生活在美好的和平年代,感嘆祖國強大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我們不但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還可以力所能及地關心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盡一份力量。
“我們都活著,可有些人卻不知為什么而活著,我們生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我們過著不同而又相同的生活,但是,我們得自己去爭取,爭取幸福意味著要努力學習,工作,而不是投機倒把,好吃懶做,偷懶也許看起來有吸引力,但工作才使人滿足。”讀完《安妮日記》我覺得安妮當時的思想特別成熟,像個成年人,我想這跟她從小良好的教育,經歷,以及廣泛的閱讀分不開。
相信日記中平凡而又真實的歷史記錄能夠引起你心靈的震撼和感情的共鳴,安妮·弗蘭克驚人的勇氣與毅力鼓舞了我。(陳佳婕)
《安妮日記》讀后感3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打開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著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并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有一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么比這更愉快嗎?”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抑郁,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向往和祝愿,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
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著人心。她在見證著戰爭與迫害。1947年,幸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后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薄白呷胧澜,為人類盡一份力量!蔽蚁胍欢〞性S多孩子像安妮一樣,在法西斯瘋狂怒吼中,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庇肋h無法忘記安妮赤裸身體被削發的空洞眼神,永遠……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祈求和平。
《安妮日記》讀后感4
寒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作《安妮日記》。我一聽書名,就覺得這本書一定沒意思,于是我就擱在一旁不管它了?墒聦嵣线@本書不是我想的那樣。
一天下午,我覺得很無聊,想看會兒書。我來到書櫥旁,用眼睛一掃,發現了我前幾天擱在一旁的書——《安妮日記》。我即興翻了幾頁,覺得這本書還不錯;我又翻了幾頁,我便后悔當時我沒先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很吸引人;我又翻了幾頁,那時的我已經放不下這本書了,我被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書名中的“安妮”,不過她的全名叫安妮·弗萊克,她是一個猶太女孩!栋材萑沼洝愤@本書重要講:安妮在13歲時,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他們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個月之久。因為那時希特勒上臺后不久,就大量的追殺猶太人,因為他認為猶太民族是個極為劣等的民族。在逃亡的這段時間,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窄的空間里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但是最后,在那密室里生活的8個人都被抓走了,最后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這本書讓人們全新認識了戰爭,讓我十分震撼。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讀完后,我心里想:戰爭真是太恐怖了!為什么要有戰爭?難道各國之間就不能和平相處嗎?同時,我也對安妮的命運而惋惜。我有一個問題:如果安妮活下去了,她長大后會是什么職業?著名的作家?著名的文學家?著名的科學家?不過,她已經去另一個世界了,但愿她在那會很幸福。
大家為了紀念這位永遠的天使——安妮·弗蘭克,特地出了《安妮日記》這本書,特地拍了關于安妮·弗萊克的電影,特地造建了安妮·弗蘭克的紀念館。
這本書不僅讓我愛不釋手,還讓我有了對生命的感悟。
《安妮日記》讀后感5
一本好書不在于詞組有多么華麗優美,而是在樸實的語言中讓你看到了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一直在心安理得地接受著生命帶來的快樂,盡情揮霍這這寶貴的分分秒秒。如果有一天,我們意識到生命的珍貴,也許我們就會虔誠地、帶著感恩的心來感受這個世界。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一位受納粹迫害的猶太少女的戰爭生活記錄。在兩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記錄了對家庭成員的感受、與密室伙伴的相處、對愛情與戰爭的看法以及對大自然的向往,一個成長期少女求知的過程與自我意識的覺醒讓這本戰時日記閃耀著熠熠光輝,一個早已歷經世事的成年人都要為之感動。
安妮日記記錄了許許多多瑣碎的事情,但是從她的日記中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成長,她的感悟,她的反思。從她的眼中看到了世界的樣子,看到了法西斯的壓迫,看到了熱心幫助他們的荷蘭人,也看到了即使生活在在危險之中也仍然樂觀向上的家庭。磕磕絆絆,爭爭吵吵,他們仍然快樂地生活著。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還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后來同住的牙醫迪塞爾先生。安妮在密室里最小,難免要跟這些大人發生矛盾,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兩個家庭之間因為食物、生活習慣的爭吵,大人之間談論政治與生活的言論,在這些平常的相處中安妮只有在日記里才能談論對他們的.看法,這個小大人對大人的態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見。對于威脅他們生命的戰爭,每次密室險些被陌生人發現,每次外面槍林彈雨的聲音持續不斷,安妮與其他密室成員都陷入了驚恐,而安妮也深刻地體會了死亡的威脅。當安妮看到窗外的猶太小孩,心中愧疚難當,這種“發現”仿佛是一種“舉報”。在恐懼之外,安妮也在認真思考戰爭問題。
也許這就是生活最純粹的意義,拋開一切地物質,名譽,權利,最后只剩自己內心的初衷。
《安妮日記》讀后感6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希特勒證券執政后,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已侵占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里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們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為了躲避德國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為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里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閱讀愉快!
《安妮日記》讀后感7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一個猶太女孩兒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記作品。
與其他日記或史書不同的是:雖然都是寫戰時的世界,但《安妮日記》讀上去并不讓人覺得沉悶、壓抑。盡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時常常用“可怕”、“難過”、“死寂”、“壓迫”這樣的詞眼。
為什么安妮筆下的文字不令人時刻感到戰火紛飛時的窒息呢?為什么安妮的內心并不絕望呢?這是我讀完選文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可惜,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我無法詢問當事人。于是,我只能靠自己的心去理解那個遙遠而又親切的靈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安妮對未來充滿希望。因為她的年輕、因為她特有的對自己、對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圍是望不盡的漆黑,她也會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哪怕那么一丁點兒的——光明。那光明是對艱難生活的樂觀面對,是對遙遠勝利的殷切期望,也是小心翼翼撥開窗簾、透過積有厚厚灰塵的窗戶觀望大自然時油然而生的快樂。
其次,安妮善于思考。因此在最動蕩不安的環境中也不怨天尤人;蛟S是磨難、艱苦帶給她的特殊成長吧。那些關于信念、關于夢想、關于快樂的人生最基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記中常被提及或討論。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學的思想,就像她對宗教的看法。
最后,我認為《安妮日記》之所以可愛、動人、不沉悶壓抑、讓讀者一陣陣替早逝的安妮惋惜,還因為安妮在日記中細膩地展示了一段不斷成長的心靈歷程。對我們來說,是讀同齡人的文字,盡管我們經歷的遠遠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但是屬于這個年紀的迷茫、堅定,或許使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她的處境吧。對已經走過十六歲的成人來說,安妮的清純、信仰、夢想,都是不經意間就輕易打動了他們的因素。成長過程雖然不同,但是生活在我們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快樂,悲傷甜蜜,點點滴滴,都使正在成長和已經長大的人有一種對生命共通的默契,因此我們也會更加惺惺相惜吧。
年輕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溫暖的靈魂。通過文字,經過心靈,直達永恒。
《安妮日記》讀后感8
安妮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但她的命運卻不同尋常。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戰爭對德國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一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就是眾多受害者當中的一個。那時,安妮剛剛過完她13歲的生日,他們一家就開始了躲藏生活,竟在密室里生活了25個月之久。而這25個月里,他們卻過著痛不欲生的生活: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就連上廁所也不能。只有到晚上,他們才能依靠父親同事給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維持生命。而在這25個月的漫長歲月里,小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密室內的點點滴滴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思考反猶太主義,思考一切的一切。顯然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已經有了對生命獨特的感悟。她每天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下,面對著隨時被發現的恐懼,但卻堅持著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那樣的環境里,空氣都是令人窒息的,她卻依靠她成為作家的夢想寫作著,直到被發現送往納粹集中營。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們能感受到安妮的樂觀、堅定和執著。她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她還說:“當我仰望天空時,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它”。安妮,這個充滿樂觀自信的小女孩,她是寒冷時的篝火,是沮喪時的星光,是絕望時的朝陽,有她在,就有生命的存在。
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直到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軍隊發現不久。這個年齡和我們一般大的小女孩,經歷了多少,又忍受了多少?
戰爭的殘酷并非常人能想象的。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美好的生活,摧毀我們的一切,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無助。
《安妮日記》讀后感9
1942年—1944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云布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并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里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愿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么脆弱,像閃著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仿佛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蛻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
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嘆,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占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丑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讀后感10
看完《安妮日記》,我本來平靜的心情變得此起彼伏,仿佛就有熱浪在我心中翻滾。
《安妮日記》是由出生在德國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粹迫害猶太人期間寫的。安妮一家人和范達恩一家以及一個牙科醫生迪塞爾在安妮父親辦公樓房的“秘密后屋”里面艱難度過了長達兩年的避難時光。在那么長的時間里,整天都可能會有竊賊和空襲警報、飛機轟炸的驚嚇,讓他們“避難大家庭”里本來文質彬彬的人們都變得敏感、自私并且你爭我吵。但是在這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惡劣環境里,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舊整天學習,并且寫日記,和世界大戰之前一樣,頑強而堅定地生活著。
安妮給自己的日記本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記本“姬蒂”當作朋友,是她可以傾訴的對象。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八個人組成的“避難大家庭”在“秘密后屋”里相處的種種細節,并且記錄了自己的感受與思考、自己的喜怒與哀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當時猶太人在納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難和殘害,以及當時的人們對世界和平的極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直沒有被戰爭、苦難和屈辱擊垮,她還夢想著成為一名作家和記者,盼著有一天能在一個和平的世界里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為人類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她甚至希望自己即便死后仍然活著!鞍材萑沼洝钡暮笥浗榻B,16歲的安妮最后還是沒有逃脫納粹的魔爪,病死在貝爾森集中營里。但是她的日記本“姬蒂”幫助她實現了“死后依然活著”的愿望。
我們都和安妮一樣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我們要努力學習、保家衛國,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F在的我們在和平年代里衣食無憂,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經是非常幸福了,所以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發現生活的精彩與美好。我認為,大家都應該去看看這本書,才會懂得現在的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快樂,才會去珍惜我們的生活。
《安妮日記》讀后感11
安妮,多年后,異國他鄉的我,在燈下翻閱你的心,兩心之間強烈的碰撞,不同文化、背景、環境造就的你我,又有怎樣的一顆可以相通的心,將時光的指針打回與你同齡的我的年代,可曾發覺我也共有迷茫困惑的青春歲月?
我有一個非常敏感、容易受傷的脆弱的心,別人一句看似無意的話,一個仿佛沒有什么的動作,都可以使我受傷。我的感情世界非常豐富,但我極少將我的感情投入某件事,投給某個人。因為我害怕受到傷害,害怕那心碎的感覺。為此,我將自己的感情層層包裹起來,我笑,我鬧,我卻不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去,我尋求精神的寄托,我尋求發泄的途徑。
看了太多的書,聽了太多的故事,我漸漸知道冷眼看一切是很好的。我不想看分離的結局,不想看內中的曲折。近來,我很煩,覺得好多東西,好多人都討厭。我喜歡獨自一人,伴著一屋子的孤獨、寂寞。不管怎樣,但求無怨的度過這一生。
小說、電視中見的多了,我覺得最令我感到可怕和討厭的是被人要挾,我時常想逃避這種事,但我象魚在網中一樣,萬般掙扎卻無半分收獲,我逃避可以爆發的戰爭,我努力克制不發作。這是份深深的無奈,我早下過決心,不要被人要挾,但實際上我卻無法擺脫,直面現實的我已不在了,現在的我常心驚。
安妮,你的生命質量等同于流星,那點光芒,劃過天際,剎那換永恒,你的身邊是布滿硝煙的恐怖戰場,它殘忍地奪去了你們無辜的生命;但它不知道,你的精神永恒,你的熱望、你的整個心靈都與我們、與世界同在。安妮,人生之路,能夠無怨無悔地走上一回,縱使短暫,亦應引以為傲。
如詩如夢的純情,溫柔如水的情懷,被光陰牽走;而今的我,是想哭哭不出來,有些傾瀉筆端,所以看來比較私人;想用筆名,就像替身在為自己發言;可惜,有些話替身也不能說,想說就說,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是多么幸福。
安妮,像你,飄零風中的玫瑰,流傳于世。
不敢用手術刀剖開自己,只怕看見的是創痕,就讓一切隨風,固守住風花雪月的浪漫。
《安妮日記》讀后感12
《安妮日記》是安妮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了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以及安妮對這些事的看法。我是經過同學的推薦去選擇了這本《安妮日記》的,我只有在讀完這本《安妮日記》,才能深切的感受到我們能夠生存在這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社會里是多么的幸福了。也許有些人就不應該再去抱怨上帝待你的不公平了,你們要懂得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
我最喜歡主人公安妮,在她身上實在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安妮的堅強與勇敢讓我不得不佩服她。因為安妮身為一名藏匿者處在危險時刻卻十分的樂觀,繼續向自己的夢想前行并希望戰爭可以早點結束,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同時安妮的堅強與勇敢使她處在黑暗時期也不畏縮,而是變得更自信。與安妮相比,我覺得自己弱爆了,不但沒有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也不為自己的將來規劃藍圖,真像一個無知的小孩子。不過我相信自己通過對安妮的了解,也讓我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會有更好的改變。
除了安妮,那些為藏匿者送東西并提供幫助的人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是無私的,偉大的,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把這種無私奉獻、不圖回報的精神永遠留存。我想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安妮一家是無法在自屋正常生活兩年之久的。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要有愛心,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出一份力,也是為自己找到更多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快樂。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德國法西斯是殘忍的,是邪惡的,他們不近人情的種族歧視,促使他們扼殺一個又一個正直青春的生命。無情的轟炸,殘酷的迫害,使無數家庭無法相聚。這種冷漠無情是遭世人唾棄的,我們要尊重種族差異,公平對待,和平共處。只有充滿愛的世界才是人們最喜歡的世界。要謹慎不要讓冷漠無情蒙蔽了雙眼,要讓愛永遠活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讀完《安妮日記》之后,安妮的堅強勇敢和永不屈服的精神給我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之后,我也會懷著一顆永不氣餒、永不放棄的心,去面對人生當中未知的困難和危險。
《安妮日記》讀后感13
猶太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因自身信仰猶太教的排他性,智商高超的優越感,被基督教視為異教徒,在長達二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受到基督教的長期仇視,迫害,屠殺!經歷了二次亡國。也正因為猶太人獨特,聰慧,堅持信仰,在流亡二千年后仍未消亡,終于成功復國以色列,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民族!
安妮。弗蘭克,是一名猶太少女。生于1929年德國的法蘭克福。1942年安妮13歲,當時歐洲的情景是德國的納粹為轉移國內矛盾及經濟蕭條,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把猶太人當作替罪羊,瘋狂迫害,進行種族屠殺。
13歲時安妮收到了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安妮就開始寫日記。1942年7月,安妮一家為了躲過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躲進一間密室。在那里度過了25個月的密室生活。
安妮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學生,她本來應該過著快樂的生活,可就因為她是一名猶太人,所以她受到了德國的納粹的種族迫害。在密室里,安妮不知道與媽媽吵了多少次架,不知道受了多少困苦。這一切,只因為安妮是一名猶太人!
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在密室里生活的25個月。在密室里生活的25個月,他們白天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靜靜地坐著,就連上廁所都要在特定的時間。可就算這樣,安妮還是樂觀的去面對未來。在狹小的空間里,每天面對未知的恐懼,密室里的8個人對恐懼表示出不同的反應,這是一種真實的表現。
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告密而被德國黨衛軍查抄,1945年3月安妮與姐姐一起因傷寒死于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距離她16歲生日還差三個月。
安妮在日記里說,我感到孤單,卻從不絕望!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從13歲到15歲,幾乎每一篇日記,寫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傷害,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
正是有這么堅強的人,一個民族才不會消亡!正是安妮的控訴,戰爭是悲劇,是災難,它摧毀著生活中的美好!全人類要反對戰爭,堅決不讓愚蠢的災難再次發生,珍惜美好的生活。
《安妮日記》讀后感14
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國法蘭克福,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經營著歐佩培克公司,還有母親艾蒂斯和姐姐瑪戈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
1933年希特勒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安妮一家在這里開始了新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生日,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就是她的生日禮物之一。安妮還給日記本起了個名字——吉蒂。從她生日那天起,她就開始寫日記。由于納粹的迫害更殘酷。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被迫躲進父親辦公的大樓后面一些隱蔽的房屋里面,這一躲就是兩年,至1944年8月4日遭人舉報而被納粹逮捕,把他們關進集中營。只有安妮的父親生還,其余人無一幸免,安妮的父親決定將女兒的日記出版。
安妮在日記中直言不諱,把吉蒂當成她最信任的人,最可靠的朋友,時不時地與它談心。她在隱蔽的房間中,只有日記相伴的情況下,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她沒有享受到一點花季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納粹黨的丑惡在時刻刺激她緊張的神經。在這樣的條件下,她依然在自學知識,內心沒有沉淪,而是依然向著陽光。但是我們今天身處這樣好的環境之下,居然還有人不愿讀書,與勤奮的安妮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于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錘煉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動力。
“我能感受到百萬人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我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
《安妮日記》讀后感15
直到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場全球性的戰爭,一想起它,腦中便會浮現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淚,不要看到絕望無助的眼神,我要聽到全世界人民高聲頌讀渴望世界和平的贊美詩,而不是吟唱無助的詠嘆調。
初涉《安妮日記》大約是在兩年前吧,好奇的我與一名猶太小女孩進行了一番心靈的交流。正是這番不尋常的交流使我的心靈有了如此的震撼與觸動。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個猶太家族,父親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華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有悲慘遭遇。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突襲戰,二戰由此爆發,接下來便是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無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進了父親公司中的一間密室,躲避戰爭。然而,他們最終還是被發現了。安妮一家被兇惡的納粹黨徒關進了令人窒息的集中營。但是,安妮并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堅強,她努力。她每天在發黃的床榻上悄悄記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堅信,這么一個對生活充滿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記突然中斷了,無奈的她終于含淚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沒倒,堅強的猶太人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法西斯政策倒臺了,她們獲得了重生。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有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傷,也有被頑強的猶太人民的斗爭精神的感動,更多的是對那種黑暗獨裁統治的憎惡、不屑與鄙視。我悲憤,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難道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戰爭是維護利益的僅有手段嗎?我悵惘,為什么我們不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樣,蒙太奇也好,烏托邦也罷,但那兒沒有硝煙,沒有戰爭,男女老少平等博愛,愉快地生活在一個寧靜的世界,但這可能嗎?是的,我敢說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希冀白色的和平鴿在這方樂土拋下橄欖枝,希冀我們的人生色彩斑斕。聽,遠處傳來了頌讀贊美詩的聲音,渾厚而圓潤的嗓音縈繞在我們耳際。人性的光輝!
【《安妮日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妮日記讀后感04-01
《安妮日記》讀后感11-03
《安妮日記》讀后感10-14
《安妮日記》讀后感悟07-25
《安妮日記》讀后感09-19
《安妮日記》讀后感03-22
《安妮日記》讀后感12-07
《安妮日記》讀后感09-11
《安妮日記》讀后感08-29
《安妮日記》讀后感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