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安妮日記讀后感
一天就要結束了,今天我們都做了什么了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日記了。那么日記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妮日記讀后感1
假期里,跟媽媽一起去書店買回了老師推薦的《安妮日記》,看完后,我心情十分沉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八個人為了躲避德國人的逮捕和屠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一家公司大樓的一處密室,做了“隱匿者”。其中就有安妮一家。安妮是一個13歲的猶太少女,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過著富裕、舒適的生活。可是,由于戰爭的爆發,她不得不生活在與外界隔離的小屋里,過著無聊、寂寞、充滿恐懼的日子。這時安妮得到一個日記本,從此開始記日記。正是這個日記本陪伴安妮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光。
從安妮的日記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女孩。在那樣惡劣的生活環境里,她還堅持學習英語、代數、歷史等知識。從安妮的日記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個非常堅強、非常有個性的女孩,她能在痛苦的時候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容面對現實,不屈服于失敗。從安妮的日記中,我還感受到安妮對生活的熱愛,她用精神上的充實來彌補肉體上饑餓,從不抱怨。從她的日記中,我看到了一個擁有超強想象力、創作力的安妮,正像“譯本前言”中說的“假如不是黑暗勢力扼殺了這個弱小生命,今天,世界上可能會多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當我合上《安妮日記》這本書,我為安妮的悲慘命運而惋惜,我痛恨戰爭,痛恨侵略者。
親愛的安妮,你已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安妮日記讀后感2
去年暑假,我讀了世界名著《安妮日記》這本書,它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安妮·弗蘭克曾被世界人民稱作——永遠的天使。她也是我最崇拜的作家。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十三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他們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個月之久。這段時間,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窄的空間里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大家為了紀念這位永遠的天使——安妮·弗蘭克,特意拍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安妮日記》這部電影,造了安妮·弗蘭克的紀念館。
安妮·弗蘭克在寫完《安妮日記》這本書后,留下了一句話,她說:“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到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這句話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令我一生受用不盡。
這本書令人的淚水流個不停,但卻讓我有了對生命的感悟。
現在,看了我介紹的《安妮日記》,大家一定也喜歡上了這本書了吧,也很想讀它了吧!找個機會一定要讀!
安妮日記讀后感3
這幾天終于把《安妮日記》這本書看完了,我被安妮的一則則日記所震撼,無法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因為戰爭,原本過著富裕、安逸生活的一家人和范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杜瑟爾醫生,這八個人在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后屋里,膽顫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多。他們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說話的自由。他們每天還要忍受著恐懼、饑餓、病痛,這讓我們想都不敢想。
我們是幸福的,生在一個和平遠離戰爭的中國,每天過著自由自在、幸福快樂的生活。在家里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玩電腦、看電視、畫畫……在學校里,也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書、跳繩、踢毽子……雙休日還可以約上小伙伴一起溜冰,看電影、打羽毛球……可是我們卻經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抱怨作業太多,沒時間玩,晚飯一吃好就要寫作業。有時多做幾道課外題,就會一百個不愿意。想想真是不應該。
《安妮日記》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許多孩子的肚子空空,啃著一根胡蘿卜,從冰冷的家里跑出來,跑到風吹雨淋的街上,進到一間潮濕的、沒有生火的教室里。孩子們為了一塊面包,向街上的行人乞討。多么令人心痛的畫面。想想這些孩子,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感到羞愧。每天我們不是嫌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就是嫌爸爸做的菜不合胃口,還挑肥揀瘦。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安妮日記》讓我反省了自己,讓我學會了思考。它像一盞明燈,將指引著我們前進。
安妮日記讀后感4
“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寂靜的夜晚,讀完《安妮日記》的最后一個字,耳邊縈繞的是安妮清脆而堅定的聲音。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是安妮依然想“活下去”。事實上,她做到了。雖然她在15歲的花季被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借助她的《安妮日記》,她永遠地活著,永遠亮麗,如初綻的花。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用生命完成的杰作。1942年6月,德軍占領了荷蘭,為了逃避蓋世太保的搜捕,父親帶著一家人躲進了辦公室的密室。密室里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好說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一切似乎都那么黯淡無光。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天地里,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郁,悲憤,掙扎?她用天生的好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她那段最難忘的生活。從13歲到16歲,幾乎每一篇日記,更多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沉重,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
這是多么堅強的安妮,多么樂觀的安妮,是堅強和樂觀支撐著安妮度過了艱難的密室生活,是堅強和樂觀成就了《安妮日記》。
是的,“生活予我以痛,我以微笑吻之。”只有樂觀才可以讓一個遭遇不幸的人,堅強地活下去,活出別樣的精彩。
安妮日記讀后感5
安妮的日記陪伴她走過了少女成長的幾個年頭,然后戛然而止,就像她的生命一般。
故事的開始,或許不是在6月14日的那個星期天——安妮得到這本日記的時候。而是從她出生開始,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身份開始。
當你——我親愛的安妮,開始寫這本日記時,你才13歲,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年紀,你開始變得成熟,卻還有著小孩的童趣。在你的生活中,一切都那么輕松,生活中的小事也能讓你格外驚喜。
但好像有些人不想讓你這么輕松地長大,他們抓捕同你一般的猶太人。一時間,猶太人四處逃竄。
你現在大概有些不自在,不自在地生活在密室里。你在這必須小心翼翼,卻好像被人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孩子,你開始反抗父母,或自詡自己為“神經病”。但你還是沒有忘記學習,創造著內心世界的財富。“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這是少女內心的獨白,卻又是不幸之人死守的堅強。
我從來理解不了戰爭,它只會讓我們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少。侵略戰爭的背后,是侵略者一方的貪婪,如果他真正擁有了什么的話,卻失去了人性。希特勒的做法,大同小異罷了,他只不過為了自己的利益,使猶太人處于水深火熱當中。
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15歲生命,扼殺在納粹的手下,更何況,不止這一個安妮呢。
安妮日記讀后感6
1944年3月29日,波爾克斯大臣談到,戰后應該出一本與戰爭有關的日記或書信。當安妮爸爸獨自抹著眼淚走出納粹集中營,并接過安妮的日記時,《安妮日記》橫空出世!
《安妮日記》向我展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生活情況和人物特征,
一個個生龍活虎的人物仿佛就在我眼前:深愛安妮的皮特、認真工作的牙醫杜賽爾、強壯的爸爸、溫和的媽媽、乖巧的姐姐、自以為是的達恩太太、愛抽煙的達恩先生···成熟的語句,生動地比喻···讓我們看到的好像不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而是一個作家。
我看完這本書后為德國的行為而感到憎恨憤怒,為猶太人的處境而難過,為安妮的痛苦而嘆氣。
唉!世界為何如此不公!日記中的安妮并不是好孩子,她與媽媽吵架,跟皮特戀愛···但她不是沒有優點的,她喜愛作文,能自我反省,能換位思考···我不得不說,安妮真是個可愛的孩子。
許多人都贊揚安妮的寫作水平,我也不例外,就連德國著名作家恩斯特·施納貝爾都贊嘆:“不論什么年齡來看,她(安妮)都是一個水平極高的作家,能在當時殘酷的現實環境下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隨著時代的推進,二戰已經十分遙遠了,現在我們口中只有周杰倫、張學友等人,
安妮雖然被歷史的沙土掩埋了,但她的精神永久長存,正如她在日記中寫的一句話:我要活下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安妮日記讀后感7
放寒假的時候,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真是一本好書!
通過安妮寫日記,我覺得安妮應該是一個善良、活潑、堅強而且漂亮的猶太少女。她把日 記當做自己的一位朋友并常常寫信給日記(日記的名子叫基蒂)。
安妮很不幸,國為是猶太人而被希特勒捕殺,沒有辦法,安妮一家中口只好離開溫暖的家 ,搬到爸爸公司的一間秘密小屋,同時小屋里又搬來了4個人,他們8個人每天都不能發出聲 音,以免被別人發現。小屋里的8個人的性格不同,之間總會發生有趣的小事。
讀完《安妮日記》我感到無比敬佩安妮,安妮16歲,卻可以寫出這樣的言語,可以看出 安妮的潛質和知慧啊!可到最后,密室的8個人被別人出賣,全部被送往集中營。多么可惜啊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希特勒,如果安妮一家沒有被出賣,那安妮一定是個天才!也許 她長大了還會成為著名的作家,或者思想家。
安妮的文筆很好,從她的每一個字里,我看到了密室里8個人的性格,了解了他們,最重 要的是我看到了安妮的內心深處。
我們應該記住安妮,記住她的天真,和堅強!
安妮日記讀后感8
在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以猶太女孩安妮的視角記述二戰時期間住在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實景。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在漫長的25個月內,按你記錄了每一天的成長經歷,并對戰爭、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宗教等問題進行反思。但居住在密室里的人,最后還是被納粹逮捕,被解送到波蘭的奧希維茲集中營。他們八個人中,只有父親奧托.弗蘭克活著走出集中營,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傳揚女兒的日記,讓全世界人民共享。
我認為安妮是個活潑開朗、敢作敢當的女孩,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8個人居住在密室中的人每天白天提心吊膽。有一天晚上,大家都出來活動時,聽見有小偷在偷東西。密室中的3個男人們立刻就去抓小偷了,而安妮在上面聽著下面的動靜。沒想到的是,真正的小偷跑了,他們卻變成了替罪羊。幸運的是,當警察趕到時,他們已經跑回密室了。
《安妮日記》是一本好書,希望大家也能去看。
安妮日記讀后感9
戰爭陰云籠罩下的阿姆斯特丹,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給人一種沉悶的壓抑感,但安妮.弗蘭克,這個與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兒,卻能以樂觀的心態一邊自學,一邊保住生命!
她們的一家人躲藏在一間倉庫里,13歲的安妮收到了一個生日禮物——日記本!從此開始寫日記!安妮最大的愿望是當一名記者和作家,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安妮說:“二戰后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密室日記》,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里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并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的日記更豐富的材料”!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純潔,率真,個性鮮明的安妮,我認為這樣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特別令我們感動是安妮看到理想破碎,丑惡暴露,世界正在變成荒漠而無比痛苦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敗,反而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她用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之手!
安妮的故事像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我也要向安妮一樣堅強,努力學習,好好的生活!
安妮日記讀后感10
在這個暑假里,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讀完后,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以猶太少女安妮的視角記述了二戰期間的密室里的人們的生活實錄。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她隨家人一起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這本筆記本就是安妮在13歲生日時收到的生日禮物,自此以后,安妮就開始寫起了日記。在漫長的25個月里,安妮用她的日記本記錄的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的成長經歷,并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與父母的關系、自然、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讀完后,我對安妮堅強的意志力感到敬佩。雖然她正處在青春期,雖然她正身處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但她依然沒有向困難屈服,并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反思,最后得出了解決的方法。同時,我也被她的真誠所感動。她把對自己,對別人的感想都直言不諱。也正因如此,我們才真真正正的了解到了一個女孩的內心。而且,她和我們一樣,都向往和平,不希望發生戰爭。因為一旦有戰爭,就會有人死亡,就會有無數美好幸福的家庭遭到破壞。她對那些德國人的行為發出了質疑。
我深受啟發,心想: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不應在幸福中泯滅了對生活的向往和痛楚。無論是誰,都應該牢記過去的艱辛,永不放棄的挖掘出人生的真理!
安妮日記讀后感11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安妮日記》的書。
起初,我對安妮弗蘭克略有耳聞,聽說她是一個猶太人,出生于1929年。基實聽到這兒,我已經能猜到她將是如何悲慘的命運了,讀了《安妮日記》后,我才更加真實地體會安妮那可憐的命運。
安妮剛寫日記時,只是想在日記中記錄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思考,卻不想成了納粹滅絕人種的罪證。上臺后,安妮一家逃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當德軍入侵荷蘭時,安妮一家被迫逃到父親奧托掌管的公司樓上的儲藏室,除了安妮一家四口外,還有范達恩一家和牙醫塞爾組成的避難大家庭,在這“秘密后屋”里生活了兩年,白天,誰也不敢發出一丁點勹的聲音,到了晚上,“秘密后屋”里的人才能活動。每天還要提防盜賊和飛機的襲擾。但安妮并沒有對“秘密后屋”的生活絕望,依舊努力學習,希望將來能做一名作家和記者,同時也希望戰爭能早日結束。就當和平快來的時候,由于知情人告密,“秘密后屋”于1944年8月4日陷于納粹魔爪,八位避難者全部被捕,除安妮父親外,其它人均被納粹所殺。
是啊,這悲慘的一切都是因為戰爭,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但世界上的幾處硝煙,至今未熄滅。為了世界的和平,讓我們一起來徹底宣告戰爭的末日。
安妮日記讀后感12
1942年7月,13歲的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里,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1942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
剛見到這本書,知道這是二戰期間安妮在密室中寫的日記時,我很驚訝又有些懷疑,不相信在那種環境下,還會有人靜下心來寫日記。可當我查閱資料確認這本日記是真的時,我就感動了,為安妮的勇氣、為她那一顆不懼的心。
她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二戰后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做《密室日記》……”“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里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并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這便是安妮那強大的內心。
她生活在密室中,仍然有理想,并把他們在密室中艱辛的生活和她通過廣播知道的外面納粹殘酷迫害和屠殺猶太人的這些事情,都作為了她日記的材料。那是一種怎樣的樂觀與淡定啊!
《安妮日記》中所描述的事情早已成了一段歷史,但卻仍然能給我們帶來啟迪。那就是:即使遇到了困難,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不要因為困難而亂了腳步。
安妮日記讀后感13
《安妮日記》是我在暑假里讀的一本書,講的是安妮在密室里度過的那日日夜夜。
安妮·費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原來居住在法國的法蘭克福,這天是安妮的生日,她收到這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并給這個日記本起了一個名字叫吉蒂。
可是,好景不長,法西斯戰爭興起了,安妮一家轉移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這時,安妮已經上了中學,開始了她的學習之旅。
可是,法西斯已經侵占了荷蘭,安妮一家只好到處尋找安全的地方隱蔽。
終于,在法西斯沒有發現的情況下,安妮一家又轉移到一家果醬公司的密室里。
在這間密室里,安妮度過了24個月,她躲進去的時間正好是女孩子最重要的的花季階段,可是,安妮沒有享受到花季的幸福,迎接她的只有大炮聲、槍聲等等。還有,在密室里不能點燈,不能有光,不能有……總之還有很多很多的規矩。安妮就在密室里一直寫日記,她用她的筆為了實現自己要做個作家的夢想,寫了一本書,這里面記錄了安妮對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問題的看法,用現代人的語氣,為我們描述這她的世界。
安妮日記讀后感14
19xx年7月,13歲的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里,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19xx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
剛見到這本書,知道這是二戰期間安妮在密室中寫的日記時,我很驚訝又有些懷疑,不相信在那種環境下,還會有人靜下心來寫日記。可當我查閱資料確認這本日記是真的時,我就感動了,為安妮的勇氣、為她那一顆不懼的心。
她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二戰后我想出版一本書,叫做《密室日記》……”“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來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里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與浪漫情事,并且將每個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19xx年4月5日安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繼續活著。”這便是安妮那強大的內心。
她生活在密室中,仍然有理想,并把他們在密室中艱辛的生活和她通過廣播知道的外面納粹殘酷迫害和屠殺猶太人的這些事情,都作為了她日記的材料。那是一種怎樣的樂觀與淡定啊!
《安妮日記》中所描述的事情早已成了一段歷史,但卻仍然能給我們帶來啟迪。那就是:即使遇到了困難,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不要因為困難而亂了腳步。
安妮日記讀后感15
剛開學時Mr彭推薦我們讀兩本書,一本是《安妮日記》,另一本是《駱駝祥子》。
我們組組員比我買的早,他看了一些內容后說,安妮一家太慘了。
當我翻開書的第一頁時,著實帶有一定的哀傷之情。
在安妮13歲生日后不久,因為當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慘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范丹夫婦和他的兒子彼得,杜瑟爾醫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萊爾、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屋,安妮在日記里一直稱它為密室。
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窗戶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又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沖進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范丹夫婦一家,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里。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脫;只有安妮的爸爸活著走出了集中營。
安妮,一個花兒般的少女,被納粹分子殘忍的奪去了生命。
【安妮日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妮日記讀后感04-01
《安妮日記》的讀后感03-06
《安妮日記》讀后感10-14
《安妮日記》讀后感11-03
《安妮日記》讀后感09-19
《安妮日記》讀后感03-22
《安妮日記》讀后感12-07
《安妮日記》讀后感11-03
《安妮日記》讀后感09-11
《安妮日記》讀后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