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情日記精選:駐村手記,歡迎大家過來閱讀,對村官工作進行一些了解。
說實話,沒有接觸到駐村工作時,我對同步小康駐村和精準扶貧這個概念很模糊,以往倒是經常在新聞報道中聽到:我們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但內心深處一直感覺這是政府的事情,與我沒有太大關系,我的任務就是踏踏實實當好一名交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然而,2016年4月,遵義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領導找我談話,擬派我到農村一線去當一名駐村干部,說實話,當時我心里是抵觸的,這并不是說我熱衷于坐機關,而是認為我一個小小的交警,去那點又能有什么作用呢?但我是一名黨員,既然組織這樣安排,那肯定有他的考慮。于是,我從一名市局機關的工作人員變成了一名直面農村基層的駐村干部。
“脫貧攻堅任務很艱巨,農村生活十分的艱辛,駐村工作責任重大,你要做好心理準備。”臨行時,局領導這樣對我說。對于農村工作,我幾乎一無所知,說起來真的很慚愧,我以前覺得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對其他事情并沒有留心太多。為了不辜負組織重托,在來到浸水村的前一天,我上網查詢了駐村干部的工作職責和任務,了解駐村工作開展的方式和方法。
農民距離小康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到浸水村,雖然已經有心理準備,但我還是被這里的貧困程度震驚了。延綿的大山望不到邊、坑洼不平的公路盤山而建、坐落在山腰的破舊房屋、印著“高原紅”的靦腆少年……心深深地揪著,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農民真的太苦!我們的農民距離小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時我深深地感受到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感受到肩上擔負的責任之重大。看到村干部和群眾期盼的眼神,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改變這個地方的貧困面貌。為了快速了解村容村貌,掌握村情民意,我堅持挨家挨戶地入戶走訪,認真分析該村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當地群眾的發展意愿和訴求,二十多天的時間,讓我對全村基本信息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浸水村是省級一類貧困村,距離木瓜集鎮14公里,距桐梓縣城86公里,全村人口346戶1602人,其中精準扶貧91戶315人,貧困發生率為19.6%。由于受地理條件制約,該村村民居住較分散,多數農戶居住在半山腰或山腳下,基礎設施十分落后,通組公路建設還未全面覆蓋,村級沒有娛樂場所和設施。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滯后,當地年輕的壯勞力多數外出務工,家中老人七八十歲了還要一邊帶孫子一邊上山干活,扶貧攻堅任務非常艱巨。對于未來,他們顯得很迷茫,每天早出晚歸、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干農活也只勉強夠敷生活,所謂的小康生活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在他們看來,住上新房子、穿上新衣服、吃上可口的飯菜就已經很不錯了。
“三個全新感受”讓我心生感動
一是感受到鎮村兩級干部工作強度很大。清楚記得,原來我在鄉鎮交警中隊工作時,那時的感受是鄉鎮干部上班遲,下班早,晚上政府辦公樓里無燈亮。而今我來到這點,看到的完全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5+2”、“白+黑”,有的部門甚至中秋節都在加班。超常的工作強度、超高的工作壓力,黨建工作、精準扶貧、土地確權、產業發展、信訪維穩、正習高速建設、協調矛盾糾紛……才真正理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含義。白天,他們下村入戶走訪,晚上回辦公室整理文字資料,經常要工作到深夜。以前我在單位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很忙,時常加班,可是相比他們,我覺得我那時候過得實在是太輕松了!我曾經問過一位干部:“這種工作強度,你們遭得住呀?”他笑笑說:“現在是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幾年就會好的!”簡單平實的話,卻帶給我深深地感動。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對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信仰,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
二是感受到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后。鄉鎮干部每人都包保了一個村民組,掛幫了4至7戶貧困戶,包組干部要對所包保的貧困戶定期開展入戶走訪和幫扶,對所包組的各項工作要進行追蹤和落實。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很多通組公路還未硬化,連戶路還未打通,干部下村只能靠摩托車和步行,蜿蜒的盤山公路,陡峭的山壁,有的戶與戶之間光走路就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這是對他們的真實寫照。鎮上沒有娛樂設施、沒有職工活動室,不加班的時候,干部們也找不到去處。用一個鎮干部的話來說:“我覺得自己真是個賤皮子,不加班了反而覺得無聊。”
三是感受到村民脫貧致富的愿望十分強烈。我們駐村干部每次走訪到貧困戶家中,都能感受到他們那種淳樸的熱情,經常會有農戶用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土雞蛋招待我們,有的甚至把珍藏的土蜂蜜拿出來,內心滿滿地感動,我知道這些對我們來說很平常的東西對他們來說確是珍寶,是家中能夠拿得出的最好的山珍,看到農戶家徒四壁的房屋,我真的不忍心吃。在跟貧困戶交流的時候,聽到我給他們描述的小康生活,他們眼里閃著希冀的光芒,我真實地感受到他們對貧困現狀的無奈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他們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改變他們的生活。
注重工作方式,拉近群眾距離
駐村以來,我始終堅持用“做合格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為盡快摸清浸水村基本情況,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幫扶方向,落實幫扶措施。在工作上我采取了“四個專”、“五必訪”方式,很快與群眾打成一片。“四個專”:一是專門開展一次遍訪,對全村91戶315人精準扶貧對象再次進行摸底調查和走訪,全面掌握貧困戶基礎信息、人員情況、貧困原因、勞動力狀況等基本情況,確保一手資料精準;二是專門召開一次村民大會。為摸清貧困村幫扶需求,理清幫扶發展思路,明確幫扶方向,我與掛村鎮領導及村班子一起商討謀劃,理清了浸水村的發展思路,明確了遵義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掛幫浸水的方向;三是專門擬定幫扶方案。結合木瓜鎮產旅互助互帶的總體思路,專門制定了浸水村整村脫貧的發展思路,即依托水銀河景區、芭蕉水狩獵場、城南山休閑避暑、白馬山風力發電場等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館、山地休閑體驗農莊、泥鰍養殖、核桃種植、生態果蔬種植等產業;四是就浸水村精準扶貧工作脫貧計劃專門向遵義市公安交管局領導匯報,幫助爭取產業發展政策、資金及技術扶持,為項目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五必訪”:駐村工作以來,我深深的體會到,要當好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駐村干部,關心群眾生活疾苦是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的著力點。
為密切聯系群眾,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我要求自己定期做到“五必訪”。一是貧困戶、低保戶、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孤殘人員必訪;二是老黨員、老干部、離任村干部、退伍老軍人、軍烈屬必訪;三是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必訪;四是上訪戶、重點人員必訪;五是種養殖大戶、企事業能人、創業帶富能手、道德模范必訪。通過“四個專”和“五必訪”工作措施,我全面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況,實實在在的融入了這個群體。
要做群眾的貼心人
幾個月的駐村工作,我接觸最多的就是農民,我深深體會到:人民群眾永遠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沒有他們的辛勤勞作,就沒有我們每天的一日三餐!我的職責就是帶領農民群眾致富,讓他們真正擺脫貧困奔小康。工作中,我懷著感恩之心做群眾的“貼心人”,站在農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和解決問題,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今年8月份,我聯系桐梓縣交警大隊和縣醫院,上門為浸水村56名摩托車駕駛員辦理摩托車駕駛證,并對他們進行安全駕駛培訓,為他們節省資金3.6萬元;中秋節前夕,我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多方籌集資金9000余元,組織全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過了一個熱鬧的中秋節;為了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我召集市公安交管局掛幫貧困的同志一起座談,號召大家自己出資幫助貧困戶謀發展。最終,遵義市公安交管局掛幫貧困戶的同志每人出資3000元,為每戶貧困戶購買了2頭仔豬,有的同志看見貧困戶房屋破舊,于是自己掏錢購買鋼筋、水泥等建材幫助修建房屋。
駐村工作讓我收獲良多
駐村工作環境惡劣、遠離縣城、遠離家人,生活枯燥單調,但我卻倍感快樂,因為有對我寄予重望的組織,有一起共同作戰的隊友,有全身心信任我的群眾,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他們與我同在,我的腳踩著大地,我的心連著群眾,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很有力量。我知道老百姓對黨和政府率領他們脫貧致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每當看到他們那淳樸的笑容和希冀的眼神,我都感覺這一切很值得。我感謝組織能夠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夠有幸見證和參與“兩個一百年”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幾個月來,跟著鎮村干部,我學到了很多解決農村問題的實用方式,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田坎文化”,也學會了很多接地氣的農村土話,在我以后的工作中,這都將是我寶貴的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