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日記3篇
轉眼一天又過去了,這一天里,有沒有哪件事或某個人觸動到我們呢?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并且記錄在日記里了。日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日日記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冬日日記 篇1
冬日的飯菜,有兩個極端:一個是熱,例如煲粥、火鍋、麻辣燙等;一個是冷,比方魚凍、肉凍等。若是遇到風卷雪飄的日子,在融融暖室內,餐桌上既有熱情洋溢的羊肉火鍋,又有冷若冰霜的魚凍肉凍佐酒,該是怎樣的愜意和溫馨啊。
其實,人們品嘗魚凍肉凍,并非要到賓館飯店。自己動手在家做出的魚凍肉凍,更適合自家人的口味。
超市或各類食品店里出售的果凍,雖然因外觀晶瑩,色澤鮮艷,口感軟滑,清甜滋潤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但那不是“凍”出來的。科學家說,由于果凍在制作過程中要加入不少化學添加劑,食用過多會影響人體對脂肪、蛋白質的吸收,尤其是鐵、鋅等無機鹽由于結合成不可溶性混合物,就降低了人體對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不利于健康。而自家做出的魚凍肉凍,卻是實實在在“凍”出來的綠色菜肴。
先說魚凍。昔日農家俗話說:“吃魚不解饞,全靠椒子鹽。”意思是燒魚要多放辣椒和食鹽才解饞。這只是物質匱乏的年代無奈的說法。但今天,人們做魚的佐料調味品已經相當豐富了,口感也大勝往日。做魚凍的魚最好是選取駱馬湖、老沭河里的小白魚和小鯽魚,鮮美柔滑。佐料則有蔥姜蒜末和花生米豆腐丁,油鹽醬醋就不用說了,在鐵鍋里用文火熬透了,盛在瓷盆里冷凍一夜,次日凝成的魚凍,魚在凍中,凍中有魚,香菜葉、蔥姜絲等歷歷在目,簡直就像琥珀瑪瑙一般美麗,看著舒心,品著甘怡。做了一盤,吃上一個禮拜也不變樣。這就是冬天帶給人們的口福。
再說說肉凍。我們這里把它說成“晶”,常見的是“豬頭豬腿晶”、“皮肚晶”等。做“豬頭豬腿晶”是將膠質較多的豬頭和豬蹄在一起煮透,剔骨留肉,添加各種佐料再進鍋熬透。一樣地盛出冷透之后,操刀切成長方、菱形等各式片片,裝盤一看,晶瑩剔透,美不勝收,別說吃了,看上一眼就流連忘返呢。顧名思義,“皮肚晶”就是用油浸泡后的豬皮做的,照著上面的方法做出來后,則又是一種風味。
由于各種美味的魚凍、肉凍大受人們歡迎,所以賓館飯店里一年到頭都做出來供客人大快朵頤。冬天來了,想品嘗自家風味的魚凍、肉凍,那快就自己動手試試吧。
冬日日記 篇2
昨日下午,一人換上我的單鞋,穿上秋天的運動服。踩著冬的冰寒,順著一條鵝軟石的小道,我走到了一道陡坡下。它長長的,突兀的拐過一個彎后,便是一個叫光明頂的山坡。
我喜歡這個叫光明頂的山坡,走在上面似乎有種仗劍天涯的灑脫感,就好像走近了一個武俠世界里的世外桃源。黃昏里的光明頂,安安靜靜的,一派曲折通幽的祥和,整個城市的悸動似乎都安歇在了這個黃昏。很久沒有這樣一個人,在一個靜謐的黃昏,心靜靜地,吹一個城市的風,聽她寧靜的心跳。這個傍晚,是屬于我的。
我一直走,邊走邊輪流播放一首首舒緩的古風音樂。緩緩的音樂伴著風如潺潺的流水,瀉在了一片幽深的晚色里。張著眸子,我看著這個城市喧囂塵外的幽靜。那些石板子的墻面在我的左手邊,古老又斑駁的,顯著它歷史的滄桑和厚重。盤根交錯的爬山虎一根攀著一根的藤子上,在這蕭索的寒冬,綴著它濃綠的葉子,勃發著怒放的生命。老房子也零錯的排列在石板路的兩旁,東一座,是庭院的造設,西一座,是露天的坪敞在房子的前面。而那些陳舊甚至有點破敗的老房子,簡單又粗樸,灰白的墻面似還在剝落著墻屑,黑色的瓦覆蓋一層綠色的苔蘚,發著幽冷的光芒。這完全是記憶深處老屋子的味道,滿滿的都是歲月的老照片。
轉而,便到了光明頂的頂端,一眼望去,遠眺的視線被城市的高樓遮掩,留下了一排排齊整整的高樓林立。每個房子都有一扇或者兩扇窗,此時的天還未灰透,窗內的燈火依稀還瞌睡在他未醒的夢里。
踏著風,踩著石板路,從頭走到底,半個小時就走到了它的的底端。隔著一條路,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燈火五彩斑斕爭相著城市的熱鬧。還未走近,汽車嘶啞的鳴笛,行色匆忙的急色,還有琳瑯滿目的物欲橫流,在一片轟轟隆隆的嘈雜里錯亂的飛進了我的腦海,吹亂了暮色深沉里的晚風。
不等走近,我便回轉身去,走在夜色已經濃稠的光明頂。走不遠處,在寧靜的曲折處,順著一個下坡的拐道,有一段長長的石梯子路,沿著它走,是通向蓮花湖的路。
我知道,久不相見,那湖畔的風,那湖畔的柳,還有湖畔里的那一汪汪清泉,我想他們一定想我了,也一定在等著我。如此這樣想,在黃昏漸去的冬季,我的血液開始翻騰出一股溫潤的暖熱;在夜色正濃的夜晚,我的臉上露出了她看不到的微笑。
于是,一步一步得,踩著冬的夜色,我往蓮花湖湖畔走去。走著走著,那些沉睡在湖底深處的蓮,似在這個冬季,盈盈地探出水面,開出一朵朵紅色的小花來。
冬日日記 篇3
一
魯迅似乎對于冬天并無好感,在那些“表現深切和格式特別”的短篇中,嚴冬往往與悲哀的事物相聯。然而,我仿佛記得見過一幀魯迅、蔡元培與蕭伯納在宋慶齡宅院中的合影,那是舊上海的冬天,蕭索的.園子、癯然的樹干、一地衰草,矮小的大先生,身著棉袍,右手持煙,露出往常相片中難得一見的笑容。在這里,我們似乎能窺出一點《看蕭和“看蕭的人們”記》中,魯迅對蕭伯納驚鴻一瞥的好感,“這并不是因為看了他的作品或傳記,佩服得喜歡起來,僅僅是在什么地方見過一點警句,從什么人聽說他往往撕掉紳士們的假面,這就喜歡了他了。還有一層,是因為中國也常有模仿西洋紳士的人物的,而他們卻大抵不喜歡蕭。被我自己所討厭的人們所討厭的人,我有時會覺得他就是好人物。”此處,我們看不到任何政治身份、文化背景與家國現狀的差異,沒有陰郁、隔膜、國民性,唯見他的率真、幽默與犀利。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灰寒的背景下,似乎唯有那指端所挾紙煙一星微暗的火,傳來些許的暖意。
二
據說馬塞爾·普魯斯特倒是不怎么討厭冬天,那是因為由枯草熱導致的哮喘,使他不得不大部分時間呆在溫暖舒適的臥室里,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鳥囀鶯啼的春天于他而言,無疑是危險的季節,楓丹白露的美景最終只能通過憶念落到筆下。那些綿延的細節(小到眾所周知的小馬蒂蘭點心)、漫無邊際的遐思(抽象的哲學問題),還有完美的結構與夢幻的文字之美,在時光的香味里,輕輕翻閱著從前。冬天的窗外,殘月冷照、四野空茫,一片蒼涼與冷峻,正好適于他那冷靜與敏銳的神經,爐火已不溫了,蟲聲寂寥,從前的逝水年華卻歷歷在目,躺在松軟的眠床上,他藝術的眼睛里涌現眾多我們平常所難感到的風景。也許,一個真正的寫作者擁有的唯有永恒的記憶,并且能夠幸運地回到自身的經驗,最終,一如馬塞爾·普魯斯特,在數不勝數的瑣憶里,構造了時代的全景。
三
永無窮盡的景致,在某種意義上,無論細瑣、卑微,還是風華絕代,個人經驗永恒,一如貢布里希所言,只有藝術家,沒有藝術。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藝術實踐早于我們任何個體的生命,而我們反復實踐與借用的只是一己之見。然而,正是托爾斯泰、哈代的冬天,巴金、朱自清的冬天,以其獨特的經驗,豐富了那個寒冷的季節。那么,在這個初冬某個光線稀薄的下午,我在書架上看到了什么?哦,那是多年之前的某個隆冬,我離開半山的公寓,隨某個書商去擇幾部舊書。十二月雨霧迷蒙的午后,一路泥濘,幾株枯樹倒在野地里,荒寒、冷寂,然而,我所抵達的村落,卻秩序井然,到處是慣見的鄉村閣樓。老式的建筑格局,光線有些陰暗,廂房的苞谷散發出雨天霉變后特有的酣甜。灰蒙蒙的天,整飭的雨檐、烏青的圍墻以及風雨剝蝕的臺階,這種鄉村特有的寂寞與自足,讓人聯想起簡·奧斯汀或者哈代。那天,我在幾排書架之間逡巡許久,最終選擇了魯迅上世紀70年代的別集、葉圣陶文集、米蘭。昆德拉最早的幾種譯本,以及兩冊精裝的《追憶逝水年華》。冬季的鄉村闃無人聲,仿佛沉睡了一般,寥廓的青天之下,那些房子淹沒在雨霧之中,猶如一場虛無的夢幻。
四
我還記得多年前看過的一部法國電影《冬天的心》(還有什么比在涼月孤懸的夜晚觀看一部法國電影更令人懷想?)我記得男女主人公寧靜的瘋狂,而它所透出的靜默、嘆息與沉思的意味,含蓄幽微,就像在徐志摩《沙揚娜拉》那首詩里,低頭的溫柔、不勝涼風的嬌羞以及那珍重里蜜甜的憂愁,萬種情思,盡在無語凝噎之中。回想起來,這也許是我看過的最具法國氣質的電影,那種錯過、遲疑、眷戀、悵惘,背對塵世,內斂而飽滿,仿佛有種生生不息的遺憾之美。永逝的愛,更接近的生命的真實,一如拉康所言,心想事成之人并非絕對快樂。當伍爾芙懷揣碎石,走進家門口那片湖水,那一刻,遠離意味著回歸與永恒。也許冬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保持距離的愿望,讓現實與幻想都退居內心,并讓背影像一枚落葉,隨寒風與流水永駐于心。
【冬日日記3篇】相關文章:
冬日落紅散文03-02
冬日陽光初三作文02-25
描寫冬日雪景的成語05-23
形容冬日寒冷的句子11-27
《冬日歸舊山》唐詩賞析06-14
關于冬日暖陽的作文08-13
拾憶冬日茶香散文12-15
關于描寫冬日雪景的好詞好句11-27
《冬日歸舊山》譯文及鑒賞06-14
冬日詠太湖的現代詩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