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一:
在此次學習中積極參與學習、崗位研修、專題研討以及日常教學教研活動活動。將研修運用到課堂學習中,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設計的整體水平
總之,對于信息技術教材教法,我體會如下:
一、要認識和理解所教教材。
通過此次培訓我懂得了教材是根據教育目的與學科任務編寫和組織的、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體系。對教材的分析與研究,是我們教師把握、領會和組織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學展開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教學準備的首要工作。它對于教學“計劃——實施——評價”的內容及過程,對于每個年級以至每課的準備,對于講授內容的精選和處理,對于學生課業負擔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選擇與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是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在教學中,要多向學生演示信息技術的神奇魅力,增加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和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的欲望。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漢字輸入時,若是僅找一些字、詞和文章讓學生機械地進行練習,他們對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很快就會厭倦,甚至還會反感。而玩游戲是他們來說,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可以為他們準備一些難易不同,并帶有進級獎勵得分之類的打字游戲,最好還帶有排行榜功能,激發他們求勝的心態。通過這些游戲,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這種技能。
日志二: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經常采用一系列任務來驅使學生學習,這對可塑性較強的小學生來說比較合適。信息技術的本質是一門應用性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信息技術課程的最大特點是集知識性與技能性于一體,它要求學生既學好理論知識,又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因此對廣大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既不是一個專業,也不是一種理論課程,而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教師要善于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從常用實用、通俗易懂且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出發,選擇不同的學習形式和方法,通過設置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掃除認知障礙;采用游戲引路,提高學習樂趣;開展活動,獲得成功體驗。采取任務驅動的方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表達情感、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實驗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與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對當時問題、情感、任務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設想與方案,從而解決問題
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成功的體驗又會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其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