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一:
2016年01月04日 星期六 天氣:晴
今天下午,我們班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新年聯歡會。剛進教室,我大吃一驚,情不自禁的叫了起來“哇噻!”教室的布置大出我們之所料。吊扇上全都掛上了彩條和氣球,桌椅都排成了“凹”字型,中間演節目。
我們都焦急地等待著節目開始,一點半到了,節目開始了。
第一個節目是全體齊唱《朋友》這首歌,我們都興致高昂地唱了起來……唱著,唱著,我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朋友將要分別的那種情景,那時何等的悲哀。然而快樂的音符卻依舊在教室中跳躍著、歡騰著……
第二個節目是劉揚的古箏獨奏,她彈古箏的聲音優美動聽,全班同學都被這優美的琴聲陶醉了,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殿堂、音樂的海洋……彈奏完畢后,全班響起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同時那優美的琴聲依然回蕩在耳畔。
第三個嘛,要說第三個嘛,那就更精彩嘍!就是許多人依然鐘愛的雙簧。只聽王昭軒說:“話說武松來到景陽岡酒店……”話還未說完,配角王博就說:“美國夜總會。”王昭軒接著就把兩句話混起來說:“話說武松來到美國夜總會。”……臺下一陣爆笑,雷鳴般的掌聲再次響起……
最后一個是眾人期盼已久的“說反話”。只見臺上燕陽天對馬嘉昕說:“我逛市場。”馬嘉昕只好說:“市場逛我!比堑拇蠹夜笮,有的人把嘴里喝的水都噴了出來……
最后,大家齊聲合唱《友誼地久天長》,新年聯歡會在快樂的歌聲中結束了……
日記二: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 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