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您,丁老師的傷感日志
和您初識于14年前。作為浦東新區周報的總編,我把前任總編傳說的上海區縣報高級顧問團的專家請來浦東,為《浦東新區周報》的改版做一次專業診斷。
16年前,當時任靜安時報總編楊繼龍、長寧時報總編趙成梁、勞動報退休副總編顧憲齡倡議成立一個區縣報聯合組織時,得到支持最大的就是時任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的您。前期的接觸,您感受到了區縣報同仁強烈的使命感和進取心。您說,“組織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支為區縣黨政中心工作鼓呼,為區縣干群之間架設直接橋梁的宣傳力量,記協有責任和義務將其納入管理和服務的范圍。于是,一個不是組織的“組織”——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區縣報工作委員會進入工作狀態。
您的支持不止于此。在大家籌劃應同時建立一個區縣報高級專家顧問團時,您又欣然應允出任“團長”,并請來上海三大報剛退休的總編、請來市文聯的李倫新主席加入。之后,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賈樹枚老師、新民晚報社原總編丁法章老師,乃至今日市記協的宋超主席,都由您先后引進顧問團。
我經常自豪地對外宣稱:上海區縣報也許不入一流,但區縣報有一個顧問團卻極其豪華,擁有上海灘新聞界最顯赫最權威的前輩。
2004年,我和同事領命承辦上海區縣報紀念第五屆記者節暨年度好新聞頒獎典禮。有感于您和專家們的一再囑咐,“區縣報一定要抱團取暖聯合發展”,我在這次慶典上第一次提出了“十九家是一家”的文化理念。
后來由于行政區劃調整,區縣報也由19家而18家,17家即將16家,但無論多少家,“區縣報是一家”的價值追求,始終未變。我們不再苛求一個“名份”,不再拘泥一個“形式”,如您所說,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
16年19家,您和顧問團的專家們一家一家輪流上門,輔導記者編輯,點評報紙優劣,手把手教會年輕人學會采訪寫稿學會編稿排版,教會總編如何管理發展報業。更讓人感動的是,您每一次輔導或講話,無論大會小會,都會事先工工整整地寫好稿子。其認真其執著,丁法章老師在今年的頒獎
大會上說及不禁動容。
16年,白發蒼顏。馬老和安老已先您而去,俊老多年病重,憲老也已行動不變。想到后繼之憂,年初就說到要充實顧問力量,當宋超主席提議三大報的在職副總編加入時,您和法老欣然應允代為聯絡。今年9月,您已住進華東院,我和工委現任秘書長楊繼龍到院探望,說及新顧問聘任儀式,您說,我能參加,只要錯開我上午輸液的時間。如今想來,您必是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想盡最后之力,把區縣報托付后人。
果然,9月21日的聘任儀式,您如約而來,一來就說“我要說幾句”。
您特意站起身,一旁的宋主席拉您坐下說,您不肯。面對在座的“新老”顧問,您這一站一說,用心良苦呢。那一番深情的.回顧與囑托,不思量,自難忘。您說,16年了,和區縣報是真有感情了。區縣報的總編特別有人情味,區縣報工委雖然不是一個常規組織,但他們的工作非常規范,特別溫暖。區縣報的作用很大,提高很快,但現在困難也不少,以后,你們要好好扶持,我就把區縣報交到你們手里了。
您為三位新聘顧問發聘書,知您病情實情的宋超主席,忙著用手機攝像。平安夜,他把您發聘書的照片和您在醫院時各種姿態笑容的病號服照片發到顧問團微信群,每一張都鮮活靈動。斯人如前,相對難相逢。
11月5日,上海區縣報紀念第十六屆中國記者節暨年度好新聞頒獎儀式在崇明會議中心舉行。16年來,專家席上,您第一次缺席了。開完會,我和楊總搭車趕到華東醫院。您還是那樣笑臉相迎,從不向我們傳遞絲毫痛苦;您還是那樣表情輕松:我活了80多了,夠本了,多活一天是賺的,馬上就走也沒什么可抱怨的。
平安夜,您走了。之前,您聯系家鄉天臺的學校,把自己的著作和藏書捐給校方。您選擇這一天走,是為了給孩子們送驚喜送希望送圣誕禮物去嗎?
【送您,丁老師的傷感日志】相關文章:
傷感日志大全05-07
qq空間傷感日志12-29
傷感空間愛情日志12-21
老師感謝您12-19
寫給自己傷感的qq日志02-28
傷感日志大全15篇02-08
傷感愛情空間日志12-16
傷感日志大全合集15篇03-01
qq空間傷感日志15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