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火車站的情感日志
在中國,我能想到最相似的建筑就是火車站了,幾乎每個城市的火車站都是按照一種模式建造出來的。那是一種蘇式建筑,車站大樓的顏色從灰到棕不等,樓頂上掛著“XX站”幾個紅色大字。大樓前會有一個廣場,用來停放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大廳里總會有一排排藍色或者白色的塑料凳子,以及出售特產食品或者各種小玩意的攤位。當然到了現在,一些大城市的火車站造型已經有了質的變化。
火車站可以說是城市的窗口,其實一直以來覺得火車站都比較混亂,幾天前路過了那里。剛下地鐵,便能看到過道兩邊擠了不少還沒買到車票的外來務工者,或席地而坐,或攤著報紙躺下休息的,瓶瓶罐罐堆滿行李的……這里一簇,那里一團,三三兩兩逛蕩兜售發票的,“發票發票發票發票發票……”聲此起彼伏,抑揚頓挫,直到分不清發票還是票發。
偶爾也會碰到幾個黃牛,雖說車票實名制以后,對這個行業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但是物盡天擇,剩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你聽,“不用排隊,拿票就走。杭州、溫州、廣州,南京、天津、北京,馬鞍山、平頂山、井岡山,齊齊哈爾、呼倫貝爾……”相聲報菜名般的語言組織,渾厚的肺活量,熟練的嘴皮子功夫。即使我不買票,也真心想為他叫一聲好。
出了地鐵口,眼前更是蔚為壯觀的場面,買票的隊伍排到了大廳外。假期的排隊聲勢比起當年的世博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什么電話購票,網絡購票,只是讓更多不會用電腦的農民工買不到車票。我不在乎國家多么成功的舉辦了奧運,亞運,哪天解決了春運,才是這個國家的進步。以前通宵排隊至少還有買到票的希望,現在還沒排到一半,就聽說票已經沒了。所以廣場上四下游蕩著背著行李的無助者,時不時還會從身邊突然竄出一個乞丐。
廣場上有著各種乞丐,拖家帶口的,長跪不起磕頭不止的,在紙上寫滿辛酸血淚史的……我知道,他們有些是組團要飯的,有的是被迫行騙的,真真假假,無從辨別。在一個拐角處,看到一個獨腿老人靠著墻根,斷斷續續地用笛子吹著春天里。地上用粉筆寫著“買不到車票回老家”,或許是對這個曲子還不熟練,走調的笛聲,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找不到家鄉的春天。我毫不猶豫地往他地上的搪瓷杯里丟了幾塊零錢。
回去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廣場上熙熙攘攘還圍著不少人。其實在車站如果不是幾個人一起候車的話,那種無邊的寂寞感更容易襲上心頭。獨自一人的.場景,也許不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正是因為陌生人太多太多,反倒把這種寂寞感平添了幾分無助。況且還有那么多買不到車票的人,在這陌生的環境里,四下更是彌漫著思鄉的情緒。記得自己小時候會把“歸心似箭”錯寫成“歸心四濺”,看著有點恐怖,現在看來這種歸家的心情在這寂寞車站的周圍都是能感受到的。
就在這時,突然看到剛才那個吹笛老人,在墻根的陰影下,脫去了寬大的褲子,解開裹著的蜷曲左腿,伸直兩腿,跺跺腳,向著售票大廳慢悠悠地走去。在那一瞬間,比起上當的心情,我更希望這些殘障的乞丐都是健全的,至少他眼中思鄉的目光是真切的。對于鄉愁或許可以這么寫:“在一個慵懶的午后,明媚的陽光,泡上一杯咖啡,勺子不自覺的逆時針攪動,還是懷念起故鄉的種種來。”這種寫法或許被無數小資引用過,仿佛有了這鋪墊以后,鄉愁頓時也變得高雅起來。其實鄉愁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權,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或多或少而已。
是的,在這種千萬人口的大都市里,車站會是我們最終的歸宿嗎?人們從很遠的地方駛來,駛向更遠的地方。我們像浮塵,微不足道,或像浮萍,沒有根。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的農村還有不少停留在上個世紀,直到現在他們還覺得下了火車應該是讓他們倍感親切的灰色的大樓,嘈雜的大廳。然而下車看到的卻是飛碟般的建筑,他們會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這才是真正的寂寞和恐慌。
那個老人在售票大廳外,躺著安詳地睡下了。我相信他肯定會在睡夢里看到自己乘上回家的列車,這列火車的輪子可能沾著一些北方的雪花,還被江南的細雨淋濕了,卻一直朝南方開去,開到家鄉的春天里……?
【孤單火車站的情感日志】相關文章:
又夢見了她情感日志12-11
情感日志心情隨筆(6篇)01-10
情感日志心情隨筆6篇01-10
家鄉的火車站750字04-08
感受孤單作文03-10
男生的日志01-05
心情的日志12-19
經典的日志03-05
有關孤單的反義詞解釋03-31
關于分離的日志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