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龍應臺散文讀后感

時間:2021-03-30 17:09:20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龍應臺散文讀后感

  龍應臺是現代著名的作家,也是中華民國文化部的部長。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龍應臺散文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龍應臺散文讀后感

  【篇一: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有感】

  最近,我閱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臺是一位優秀并且清醒的女性,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閱讀總是伴隨著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閱讀《雨兒》一文時,我被作者的事情所感動,作者每天都要給母親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老的母親已經糊涂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母親的身邊,母親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母親睡、陪母親聊天、帶母親洗溫泉、坐公交車,讓母親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里短的嘮叨,然后不住地點頭應和。

  忽然聯想到她寫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認為是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可是當別人問她“家,是什么?”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著,作者又幫我們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里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于愛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們為母親發明的“大字報”;《為誰》一文中安德烈讓母親學做的“西餐”無不浸透著真摯濃郁的愛。在《尋找》、《憂郁》的文字里,我也讀懂了作者傷春悲秋的情懷,就像秦觀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里,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鐘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的增長,人的心靈變得更加脆弱。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篇二:讀龍應臺散文集有感】

  悶熱的暑假讓人喘不過氣來,為了讓這個暑假不至于太過無聊,我沒有選擇上網玩游戲,而是選擇了閱讀。臧克家說過:讀一本好書,象交了一個益友。我的這位益友便是龍應臺散文集。

  龍應臺出生在臺灣,她的這本散文集被譽為“港臺文學的龍卷風”。她曾被邀請到北大做有關“中國夢”的演講。

  本書第一輯的標題便是“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里面的語言十分犀利,甚至是在罵人,罵一些社會上的腐敗現象,但她沒有用到任何不雅詞匯。她的語言深度與力度將我征服。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zf單位,但她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的不斷寫出她的社會觀察,龍應臺無所畏懼,因為她筆下臺灣的丑惡和腐化,是源自于她愛臺灣的不舍與心疼。

  作品既有對社會現實的諷刺,又有對家庭生活的描述。

  “孩子,你慢慢來”這一輯則充分顯示了她是位好母親。她的前夫是位德國人,他們在大學中相愛,他們的生活雖然不是很好,但她愛著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或許是個語言小天才,龍應臺本人畢業于外文系,會多種語言,他的丈夫又是位外國人,并且她到過各種國家。他們的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候說出來的話讓父母都很驚訝。甚至龍應臺不敢在她孩子面前說一些辱罵人的話。

  文章的最后一輯是“銀色仙人掌”。她自己透露了自己離婚的消息。離婚了,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她或許十分消極,于是她以小說的形式寫了這篇文章。她去沙漠旅游,在岔路時被一株銀色仙人掌所吸引。于是走上了一條不可挽回的路,迷失在茫茫大漠。她的食物與水很快消失殆盡。她最終陷入了絕望······

  暑假因為有了她,我的生活變得充實,她的字里行間讓我感到陣陣清涼。

  【篇三:龍應臺散文讀后感】

  網絡時代真的偉大,龍應臺八月在臺灣出的書,我也能在十月中旬看到。繁體豎排的電子版,很吃力,完全沒有閱讀的享受。還是一氣看完了,翻過最后一頁時,居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終于結束了。

  起筆前,本想再細讀一遍。卻發現已沒有重新打開那本書的信心了。重負原來在這里。

  一個早已愈合的傷口,被重新撕開。過往的痛楚,隨無聲的撕裂,一一重現。

  據龍氏的夫子自道,這本書是“下歷史的功夫進去,乘著文學的翅膀出來”,所以這本書不是歷史,只是被重新撕開的歷史傷口。

  龍氏用十年的時間醞釀,一年閉關修煉。最終將這一切化成一滴十五萬字的淚。背后的東西,恐怕真的無法從這滴淚折射出來。她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引用昆德拉的一句話說,第一滴淚是感動,第二滴淚就是媚俗。無論是感動還是媚俗,都不是歷史,歷史是冷冰冰的,沒有感情的真相。這樣的真相往往被人用利益掩蓋,用感情裝飾,而漸漸模糊。

  潰逃(撤離)的國軍,無助的婦幼,被歷史洪流裹協的學生,海港邊象開鍋的餃子一樣沉浮著的人頭,還有那沉入千島湖的淳安古城;四五年臺灣原住民老輩心中的解放,少年心中的淪陷。是這本書呈現給我們的畫卷。

  全書以淳安古城為起點,應該不是偶然,而是一種用心的編排。有什么比陸沉的故鄉更讓人傷感的呢?漸漸被歷史淹沒的,并不只是淳安。第一次付印之前,龍氏用了一天半的時間重新編排,現在的第一章,原為第五章。

  水底的淳安,還在。那些失敗者心中的家園又在哪兒呢?

  自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原住民用五十年的時間,將家鄉從”解放”演進為”淪陷,從日據時代開始時的反抗,演變為四十萬年輕人爭搶一千個日本軍人名額。自一九四九年至二00九年,六十年過去了,那些當初以勝利者身份出現在原住民眼前的后來的失敗者,他們心中的家園又在哪兒呢?龍氏說所有這些失敗者,后來創造了一個不同的社會,奠定了不同于以往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會,流失的時間,漸漸模糊的故鄉和過往!

  現在,我們是不是有人,象龍應臺一樣,努力回到過去,尋找水底的淳安,過去的家園?

  將來,會不會還有人,象龍應臺一樣,重走父輩的路,去拾起先人失落的記憶?

  將來的將來,有沒有人,能夠用另一種方法,超越時空的分隔,重新凝聚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

  將來的將來的將來……,這樣的傷口以及無數其他大小小的傷口,是不是都能被熨平?無數的生者,是不是都能幸福?無數的亡靈,是不是都能被超渡?

【龍應臺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龍應臺的散文01-29

龍應臺散文的語錄04-01

龍應臺優秀散文01-26

龍應臺散文鑒賞01-27

有關龍應臺的散文01-27

龍應臺的散文《時間》01-27

龍應臺散文賞析01-27

龍應臺的散文《目送》01-29

龍應臺散文朗讀01-2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91 |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 在线观看最新Av不卡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