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曾國藩名人警句匯總100句
綺語背道,雜學亂性。——曾國藩下面這篇文章是小編特意為各位讀者收集的曾國藩名人警句,歡迎大家閱讀。
1、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2、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3、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4、人亦不可閑慣,閑慣則些小事便不可耐。
5、放開手,使開膽,不復瞻前顧后。
6、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7、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8、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9、這顆心狹猛急躁又清高狷介,絕對不是承載厚福的表現,應當努力轉到寬大溫暖暢和方向去。
10、凡是需要每天檢點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后日,往后再來補救就困難了。
11、敬字惟有無論眾與寡,無論小與大,切不敢怠慢三句話最為切當。
12、君子不依恃千萬人的阿諛頌揚,而畏懼一二個有識者的暗自譏笑。
13、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這樣才能體氣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14、我身在軍營中,頗為有以詩文而荒廢正務的現象,以后當切為警戒。
15、敬與恒這兩點,是貫穿一個人的始終的做人工夫。
16、看者如商賈趨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人積錢,日夜摩拳,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上防隘。——《曾國藩書信》。
17、盛時創業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曾國藩書信》。
18、細思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曾國藩書信》。
19、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曾國藩書信》。
20、成軍以出,要須臥薪嘗膽,勤操苦練,養成艱難百戰之卒,預為東征不歸之計。若草率從事,驅不教之士,執蠱脆之器,行三千里之遠,以當虎狼百萬之賊,未與交鋒而軍士之氣固已餒矣,雖有一二主者忠義奮發,亦無以作其眾而貞于久也。——《曾國藩書信》。
21、堅守已得之地,多籌游擊之師。——《曾國藩書信》。
22、凡用兵最重氣勢二字。兵勇之力,須常留其有余,乃能養其銳氣,縮地約守,亦所以蓄氣也。——《曾國藩書信》。
23、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曾國藩家書》
24、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曾國藩家書》
25、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變化氣質。——《曾國藩家書》
26、大抵看書與讀書,須劃分為兩事,看書宜多宜速,不速則不能看畢,是無恒也;讀書宜精宜熟,而不能完,是亦無恒也。——《曾國藩家書》
27、用工不可拘苦,須探討些趣味出來。——《曾國藩家書》
28、爾欲稍有至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曾國藩家書》
29、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曾國藩家書》
30、我身歿之后,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于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曾國藩家書》
31、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曾國藩家書》
32、鄉間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類多興旺,晏起無蔬之家,類多衰弱。——《曾國藩家書》
33、如能救焚拯溺,何難噓枯回生。——《曾國藩家書》
34、款待從厚,而打發從薄。——《曾國藩家書》
35、人之疲憊不振,由于氣弱。而志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曾國藩日記》。
36、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曾國藩家書》。
37、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曾國藩筆記》。
38、風節,守于己者也;傲,則加于人者也。——《曾國藩日記》。
39、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曾國藩家書》。
40、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曾國藩
41、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曾國藩
42、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曾國藩
43、今日所說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曾國藩
44、人必誠,然后業可大可久。——曾國藩
45、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曾國藩
46、養得胸中一種恬靜。——曾國藩
47、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曾國藩
48、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曾國藩
49、慎能遠禍,勤能濟貧。
50、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尋常不見得,能立于波流風靡之中,最為雅操。 ——曾國藩
51、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曾國藩
52、血氣盛,則克治難。欲養心者,先治其氣。 ——曾國藩
53、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該矯俗。
54、府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練后得來。
55、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若只在靜上用工,久之習成驕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動心,正是從人情物理是非毀譽中磨煉出來,到得無動非靜,乃真靜矣。——曾國藩
56、人之精神有限,過用則竭。——曾國藩
57、讀經、讀史、讀專集、講義理之學,此有志者萬不可易者也。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然此亦僅為有大志者言之。
58、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59、正確對待做官發財——"功成身退","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關系頗大"
60、無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61、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國藩
62、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63、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須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后日之能今日也。
64、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圣賢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澹然恬然,不與世作。
65、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
66、聞叔績不生,風云變色;與岷樵同死,日月增光。
67、不怕群眾罵你,就怕群眾不找你。
68、世事變化反復,往往出乎意想之外。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飽歷事故,焉知局中之艱難哉!
69、欲成天下之大事須奪天下之人心。
70、人生有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可為之事,當盡力為之,此謂盡性;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此謂知命。——曾國藩
71、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曾國藩
72、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譬如飲酒不醉,陶然有余歡,中含不盡意,欲辨已忘言。——曾國藩
73、人必誠,然后業可大可久。
74、慎能遠禍,勤能濟貧。諸葛長青:謹慎、勤奮、關愛他人,即是活菩薩。
75、清淡者,崇德之基也。憂勤者,建業之本也。古琿無富貴之圣賢,無宴逸之豪杰。諸葛長青:素食青菜,君子之為也,積累陰德之法也!
76、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國藩
77、吾不如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于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 ——曾國藩
78、智從學問聰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強為,強為之智便成愚詐。 ——曾國藩
79、讀經要就情事參理道,讀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曾國藩
80、君子事來而心始見,事去而心隨空。 ——曾國藩
81、世不若不求利,即無害。若不求福,即無禍。 —— 曾國藩
82、處事當務詳慎,不可盡興燥脾。凡飲食舉動言語筆墨,盡興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無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殺身,終至殺身而有余也。 —— 曾國藩
83、曾國藩平時再忙,都要堅持每天早上臨帖,讀十頁史書給兒子做出榜樣,紀澤在他的影響下課業大進,他還用自己讀書幾十年的切身體會,對兒子的課業做詳盡的指導,啟發,那份耐心,細心,完全不像出兵打仗的將領,而更像孜孜不倦的先生。
84、花言巧語取悅人,只是擾亂了自己。——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85、曾國藩八交友: 一曰勝己者,二曰盛德者,三曰有趣味者,四曰能吃虧者,五曰能直言者,六曰志趣廣大者,七曰患在當患者,八曰體人者。《曾國藩家書》
86、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
87、凡蔣相無鐘, 圣賢豪杰亦無鐘, 只要人肯立志, 都可以做得到的。
88、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于覓也,乃得之,非物有趨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曾國藩
89、一毫善行皆可為,勿徼福望報;一毫惡念不可萌,當知出乎爾者反乎爾。
90、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于一發。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于胸懷坦夷,其效在于身體康健。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經皆在大難摩難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之胸襟,有坦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于內傷。
91、人之精神有限,過用則竭。
92、乍得勿與,乍失勿取,乍怒勿責,乍喜勿諾。——曾國藩
93、自得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順逆驅使,何曾作得主。馬牛為人穿戴鼻孔,要行則行,要止則止,不知世上一切驅使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為馬牛者幾許?哀哉!
94、薄福者必尖刻,尖刻則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亦厚矣。
95、利可共而不行獨,謀可寡而不行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96、人之處于魔難,只有一個處理。盡人謀之后,卻須泰然處之。
97、天下事未有不由費力中來,而可大可久者也。
98、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掌握即做之。
99、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不以昨日延誤目前日補做,不以嫡有事目前日預做。
100、心常用則活,不消則窒。常用則細,不消則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