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2.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的時候去復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5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后悔、嘆息.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譯:讀書必須反復多次地讀,這樣才能明白書中所講的意思.
58.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59.好學而不貳.—《左傳》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秦伯》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尚書》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墻壁站著,什么東西也看不見.
62、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63、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晉·葛洪
譯:學問的淵博在于學習時不知道厭倦,而學習不知厭倦在于有堅定的目標.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么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于沒有學到道理.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譯: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66.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宋·陸九淵
譯: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譯: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去了就不會再來,一天不可能有兩個早晨,要珍惜時光啊!)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章講的內容或題材都很好,可表達不適當,那么欣賞的人就不會很多,難以傳播千古.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譯:學習時不要在淵博浩翰的知識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為學到一點點知識而驕傲自滿.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譯:國家的興旺、衰敗,每一個人都負有很大的責任.
7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譯: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于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后.
7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自古以來,誰都難免會死的,那就把一片愛國的赤膽忠心留在史冊上吧!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樂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后.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呂坤《呻吟語·卷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寶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武則天
譯:如果想建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榮起來.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瑯瑯讀書聲,都進入我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87.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當英雄.
88.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譯:對于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
89.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掌握了知識后為社會和大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譯: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在國家有難時,他們的節操就顯現出來,一個個名垂史冊.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譯: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為他們感到心痛啊!他們生我育我,花費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
92.報國之心,死而后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慮國家大事忘記小家庭,為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于跟各種不利于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于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97.見侮而不斗,辱也.—《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漢·司馬遷《史記》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