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精選25篇)
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
在神秘的數學王國里,胖子“0”與瘦子“1”這兩個“小有名氣”的數字,常常為了誰重要而爭執不休。瞧!今天,這兩個小冤家狹路相逢,彼此之間又展開了一場舌戰。
瘦子“1”搶先發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沒有我這個瘦子‘1’,你這兩個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氣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風,想想看,要是沒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數來組成100呢?”
“喲!”“1”不甘示弱,“你再神氣也不過是表示什么也沒有,看!‘1+0’還不等于我本身,你哪點兒派得上用場啦?”
“去!‘1×0’結果也還不是我,你‘1’不也同樣沒用!”“0”針鋒相對。
“你……”“1”頓了頓,隨機應變道,“不管怎么說,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沒有!”
“這就是你見識少了。”“0”不慌不忙地說,“你看,日常生活中,氣溫0度,難道是沒有溫度嗎?再比如,直尺上沒有我作為起點,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間數或尾數,如1037、1307,永遠不能領頭。”“1”信心十足地說。聽了這話,“0”更顯得理直氣壯地說:“這可說不定了,如0.1,沒有我這個‘0’來占位,你可怎么辦?”
眼看著胖子“0”與瘦子“1”爭得臉紅耳赤,誰也不讓誰,一旁觀戰的其他數字們都十分著急。這時,“9”靈機一動,上前做了個暫停的.手勢:“你倆都別爭了,瞧你們,‘1’、‘0’有哪個數比我大?”“這……”胖子“0”、瘦子“1”啞口無言。這時,“9”才心平氣和地說:“‘1’、‘0’,其實,只要你們站在一塊,不就比我大了嗎?”“1”、“0”面面相覷,半晌才搔搔頭笑了。“這才對嘛!團結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語重心長地說。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2
每天,我們都會自覺地描字,因為這是我們和媽媽共同制定的寒假學習計劃,每天的進度很快,所以,至今我們還差3頁就描完了。
我覺得描字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因為它既能讓我學會寫所描的字,還能幫我練出一手好字。所以我才把它記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描字時,我會和妹妹來一場小小的比拼。中間,她領先2頁,我發現后,就每天比她早起10分鐘,昨天中午,我把午飯拿到寫字臺上,吃一口,寫一行,告訴你吧:這招可是跟苑子文和苑子豪(媽媽注:這是一對考入北大的雙胞胎學霸)學的,結果我3天就追上來了,最終可以看出我已經贏了。
“姐姐,我來考考你吧!”我問:“考什么呀?”妹妹回答:“1頁到底有多少個字?我已經計算過了,答案已經在我心里了,如果答錯了,可要給我一塊花樣橡皮吆。”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這有什么難的!每行是9個字,每頁是10行,算式是:9*10=90(個)。”妹妹佩服地說:“答對了!我給你一塊心形蛋糕橡皮吧!”我激動地說:“謝謝!以后我出了問題,如果你答對了,我也會給你花樣橡皮。”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3
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一天,沈元教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趣味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能夠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可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所以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教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4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搞笑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方數,有35個頭;從下方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與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明白《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與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
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5
數學家們很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比如,有一次蘇格蘭數學家萊格福德乍他兒子玩彩色板。孩子從玩具盒中拿出紅、藍、黃三種色板各兩塊,排成一排,其順序是:
黃、紅、藍、紅、黃、藍
萊格福德發現,這個排列有這樣一些特點:
兩塊紅板之間有一塊其它顏色的色板;
兩塊藍板之間有兩塊其它顏色的'色板;
兩塊黃板之間有三塊其它顏色的色板。
他想,如果用1、2、3分別表示紅、藍、黃三塊色板,上面的特點就可以表示成:
兩個1之間有一個其它數字;
兩個2之間有兩個其它數字;
兩個3之間有三個其它數字。
這樣,萊格福德就從生活中抽象出了一個數學問題。
如果上面的問題是:怎樣排列1、1、2、2、3、3、4、4,才能使兩個1之間有一個其它數字,兩個2之間有兩個其它數字,兩個3之間有三個其它數字,兩個4之間有四個其它數字?
你會解答嗎?
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一個是41312432。另一個是怎樣排列的,請你找出來。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6
浙江有兩個縣,一個是觀錢塘潮的勝地海寧,另一個則是距離它不遠的寧海。它們名稱中的兩個漢字正好互相顛倒!這種現象在外國地名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其實中國這種現象還不是個別的.,比如西安-安西(甘肅西部),武寧(江西)-寧武(山西),子長(陜西)-長子(山西),豐南(河北)-南豐(江西,有特產南豐蜜桔)。在我國幾千個縣里,類似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不少書法愛好者知道漢字里有“顛倒十三太保”的說法。原來,有13個常用字,把它們上下顛倒過來看,仍然是一個漢字,有些甚至和原來的字一模一樣。這13個字就是:一,十,中,田,王,由,甲,口,日,士,干,非,車。它們的形狀是完全對稱的。當然如果你把“車”寫成簡體的“車”,一顛倒,就不是什么字了。
由此聯想到現在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其中也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上下顛倒后保持原狀的,它們是:0,1,8。
第二類是上下顛倒后互相轉換的,例如:6和9。
第三類是顛倒后,面目全非的,例如2,3,4,5,7。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7
如果有一個數,從左到右兩個方向來讀都一樣,就叫它回文數,比如202、737、5005、6666等都是回文數。
數學里有個著名的回文猜想,到現在也沒有被完全證明。比如說,隨便找一個十進制數,把它倒過來,再把這兩個數相加,然后把這個和數再倒過來,和原來的和數相加,然后再把這個過程再三地重復,直到獲得一個回文數為止。
比如,83倒過來是38,83+38=121,只經過一步運算就得到了一個回文數121。
再比如,68倒過來是86,68+86=154,154+451=605,605+506=1111,這樣,只需要3步運算,就又得到了一個回文數1111。
最新的《回數猜想》數學故事:而回文猜數就是說:不論開始的時候采用什么數,在經過有限的`步驟之后,一定可以得到一個回文數。
是不是所有數經過這樣的運算都能產生回文數呢?還不能肯定。比如196這個數,也許就能證明這個回文猜想是不成立的。因為數學家用電子計算機對這個數進行了幾十萬步的計算,卻還沒有得到一個回文數。可是,這也不能說,這個數永遠也成為不了回文數。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8
如果要你算一個多位數乘5,你是不是準備列豎式?我卻可以口算,因為我發現一個小訣竅。想知道嗎?讓我來告訴你:算48532×5的積,先找到這個數485320,再把它除以2,你會口算嗎?242660這就是48532×5的積了。知道為什么嗎?我把原來的數先擴大10倍,再縮小2倍,是不是相當于擴大5倍呀?你掌握這個小竅門了嗎?
同樣的發現我還有:一個數乘1.5只要用它本身加上它的一半就可以了。(想想為什么?)一個數乘15呢?用剛才的方法再加一步——你已經想到了吧,再擴大10倍就好了!
我還發現一個多位數,末兩位符合這個要求:十位上十奇數,個位上是5,用它乘5,積的末兩位肯定是75。我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多位數的個位與5相乘得25,積的.個位是5,向十位進2,而十位的奇數與5相乘的到的是幾十五,這個5應該和個位進上來的5相加寫在十位上,所以這個積的十位上肯定是7,個位上肯定是5。同樣的道理,你不難推出,一個多位數十位上是偶數,個位上是5,它與5相乘,積的末兩位肯定是25。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9
《數學故事專輯》的作者李毓佩教授巧妙地利用了童話與數學相結合的形式,讓我們既增加了語文的好詞好句,又提高了數學的思維能力,使抽象變成形象,讓內容更生動地展現在兒童的面前,讓數學這門枯燥無味的學科知識顯得更通俗易懂,使兒童們愛不釋手。
數字專輯一共有6本,其中《荒島歷險》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中國代表隊準備去和美國華盛頓參加競賽,羅克和隊員們乘上了飛機,可是很不幸,飛機在途中墜毀了。但是,羅克并沒有死,他被島上的居民醫治好了。島上有許多沒有解開的秘密,如選首領,捉內奸,抵御外敵入侵等等。羅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他們解決了很多數學問題,如選首領用一筆畫的原理,捉內奸用十進制方法確定內奸洞口,而抵御外侵是由十進制、九宮格、方程式揭開了外敵團隊有多少人,怎么打開房門等問題。最后,羅克在島上居民的帶領下造了一艘船,漂洋過海,終于到了美國華盛頓參加競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幫助過你的人。更要多學數學,因為數學對于我們在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等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多閱讀,多思考,成為小小數學家吧!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0
有一天,我跟媽媽去逛商場。媽媽進了超市買東西,讓我站在付錢的地方等她。
我沒什么事,就看著營業員阿姨收錢。看著看著,我忽然發現營業員阿姨收的錢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非常奇怪:人民幣為什么就沒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趕快跑去問媽媽,媽媽鼓勵我說:“好好動腦筋想想算算,媽媽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細地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因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隨意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樣可以組成30元、40元、60元……”
媽媽聽了直點頭,又向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能隨意組合的`話,那只要1元不就夠了嗎?干嗎還要2元、5元呢?”我說:“光用1元要組成大一點的數就不方便了呀。”這下媽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夸獎我會觀察,愛動腦筋,我聽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歡吃的冰激凌還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你多留心觀察,多動腦思考,你就會有非常多意外的發現,不信你就試一試!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1
今天,我爸爸要從北京出差回來了,因為沒有從北京直達泰興的.飛機,他只能乘到南京,于是我和媽媽便要到南京祿口機場去接他。我們只知道從北京到南京需要飛行1小時50分,我爸爸說:“他買了上午8點40分的飛機票,一早就趕到機場了,可不巧的是今天由于天特將降大無霧飛機延誤了3小時,這可怎么辦呢?我們從泰興到南京也要2小時呢,我們究竟幾點從家里出發呢?我媽說:“要不然我們再打個電話給爸爸問他幾點到南京,我們幾點鐘出發最好最好?”我一聽,忙說:“媽媽不要浪費電話費了,算一算我們不就知道了。”于是我拿出筆和紙:
(1)8時40分+3時=11時40分
(2)飛行1小時50分
(3)到達時間11時40分+1時50分=13時30分
(4)從泰興到南京2小時
(5)從泰興出發的時間13時30分-2時=11時30分
“我知道了,我們必須在上午11時30分之前從泰興出發才能趕在爸爸前面到機場。”媽媽看我高興地說:“今天兒子替媽省錢了。”數學真有趣,可以幫我們解決非常多生活中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2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如:推理問題、周期問題、植樹問題等等。數學王國真是奇妙無窮,但又往往讓你捉摸不透,甚至還會產生錯覺呢!
記得在我讀幼兒園時,我非常喜歡邊爬樓梯邊數臺階數,我家當時住在六樓,每個樓層之間有18個臺階,每次離家和回家我都要牽著媽媽的手數臺階數,每次數的結果都是90級,媽媽還老夸我聰明呢。
到讀小學時,我學了簡單的乘法后,不假思索地認為我每次回家上六樓應該爬108級臺階才對呀,因為住在六樓,每層有18級臺階數,根據乘法原理,6×18=108(級)。可我實際上每次只需爬90級臺階就到家了,當時我心里打了個大大的“?”號,不知何因。于是我帶著滿臉的疑惑問了我家的'智多星―爸爸。爸爸聽后笑了笑,但什么也沒解釋,他牽著我的手來到了一樓,笑著說:“孩子,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家住在一樓,需不需要爬18級臺階呢?如果住二樓、三樓我們需要爬多少級呢?你再爬爬,體會體會。”聽了爸爸的話,我帶著“?”又體驗了一番。結果是一樓不用爬,二樓需爬18級,而三樓只需爬36級,我又如此這般爬到了七樓,爬了108級。通過這些體驗,我恍然大悟,尋到了其中的規律。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3
這天,我爸爸要從北京出差回來了,因為沒有從北京直達泰興的飛機,他只能乘到南京,于就是我和媽媽便要到南京祿口機場去接他。我們只明白從北京到南京需要飛行1小時50分,我爸爸說:“他買了上午8點40分的'飛機票,一早就趕到機場了,可不巧的就是這天由于天特將降大無霧飛機延誤了3小時,這可怎樣辦呢?我們從泰興到南京也要2小時呢,我們究竟幾點從家里出發呢?我媽說:“要不然我們再打個電話給爸爸問他幾點到南京,此時我們幾點鐘出發最好最好?”我一聽,忙說:“媽媽不要浪費電話費了,算一算我們不就明白了。”于就是我拿出筆和紙:
(1)8時40分+3時=11時40分
(2)飛行1小時50分
(3)到達時間11時40分+1時50分=13時30分
(4)從泰興到南京2小時
(5)從泰興出發的時間13時30分-2時=11時30分
“我明白了,我們務必在上午11時30分之前從泰興出發才能趕在爸爸前面到機場。”媽媽看我高興地說:“這天兒子替媽省錢了。”數學真搞笑,能夠幫我們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4
一天,猴爸爸出差回來給明明和聰聰帶回了一個大西瓜,明明和聰聰非常高興,兄弟倆一邊翻筋斗一邊叫道:“吃西瓜了,吃西瓜了!”猴媽媽拿起西瓜放到桌子上對明明和聰聰說:“別高興,這個西瓜由我們三人來分吃,但必須按我的要求來分,誰分對了,就把我分得的那一份西瓜獎給誰,行嗎?”明明和聰聰連忙催促媽媽快講。媽媽說:“我分得的等于你弟兄倆個分得的'份數和,聰聰是弟弟,分得的必須是明明的2倍。”弟兄倆聽了媽媽的要求后,一個眨巴著眼睛,一個撓撓頭皮想開了。
一會兒,聰聰想起來了,他連忙拿起小刀把大西瓜切成相等的6塊。自己首先拿兩塊,然后又拿一塊送給明明說:“哥哥,剩下的三塊是媽媽的。”媽媽一見問到:“聰聰,你為什么這樣分呢?”不甘落后的明明立即替聰聰的50%,正好與我和聰聰分得西瓜塊數的和同樣多。”媽媽聽后,夸獎明明和聰聰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這時,坐在一旁的爸爸發言了:“你們兄弟明明和聰聰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這時媽媽卻犯了愁,我這一份該獎給誰呢?小朋友,你能替猴媽媽想出好辦法嗎?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5
你聽說過“雞兔同籠”的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
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6
從前,有個叫二愣的屠夫,有殺豬宰羊的好手藝,又雇傭著十幾個殺豬能手,在這方圓幾十里,算是有名的大屠戶了。
一天,二愣又要殺豬了。按照慣例,總是由二愣先殺第一頭豬。哪知,“老虎也有大意的時候”,只見那頭豬剛被翻倒在地,就狠狠地咬了二愣一口,急急地跑進豬圈了。
這還了得!二愣氣呼呼地追進豬圈里,可是圈里有1000頭豬,怎么認得出那頭豬呢!
“殺!”隨著二愣一聲吼,1000頭豬全部被強行趕進屠宰場。
“都殺了嗎?”伙計們怯生生地問。
“不。”二愣忽然想出個怪主意,“把這1000頭豬排成一行,先殺第一頭,然后隔一頭殺一頭;殺完第一遍后,還是原來的'隊形,再用同樣的方法殺第二遍;這樣一遍一遍地殺下去——”二愣停了停說,“最后只留下一頭豬。”
二愣心想,1000頭豬最后只留下一頭,看你還能活!
哪里知道,這是一頭聰明的豬,趁著混亂,它很快找到了避難的位置,居然躲過了這一刀。
請問,這頭豬到底排在什么位置上呢?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7
有位漁夫,頭戴一頂大草帽,坐在劃艇上在一條河中釣魚。河水的流動速度是每小時3英里,他的劃艇以同樣的速度順流而下。“我得向上游劃行幾英里,”他自言自語道,“這里的魚兒不愿上鉤!”
正當他開始向上游劃行的'時候,一陣風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們這位漁夫并沒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丟了,仍然向上游劃行。直到他劃行到船與草帽相距5英里的時候,他才發覺這一點。于是他立即掉轉船頭,向下游劃去,終于追上了他那頂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小學數學故事漁夫和草帽:在靜水中,漁夫劃行的速度總是每小時5英里。在他向上游或下游劃行時,一直保持這個速度不變。當然,這并不是他相對于河岸的速度。例如,當他以每小時5英里的速度向上游劃行時,河水將以每小時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游拖去,因此,他相對于河岸的速度僅是每小時2英里;當他向下游劃行時,他的劃行速度與河水的流動速度將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對于河岸的速度為每小時8英里。
如果漁夫是在下午2時丟失草帽的,那么他找回草帽是在什么時候?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8
小兔是個數學迷,特別愛學數學,老師家長和同學都夸他。小兔為此很得意,經常在班上炫耀自己。
一天,馬老師發現了小兔自從驕傲了以后,上課不再認真聽講了,于是馬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小兔的家長。小兔的媽媽很著急,而小兔的爸爸則很冷靜的想解決方案。
過了不久小兔的爸爸想出了一個妙計。他通知小兔同學的家長,讓他們最近不要夸小兔,這樣小兔就不會驕傲了。
同學們的家長答應了。再說小兔,他發現最近的`家長不再夸她了,有點急。后來,小兔明白了,原來是自己上課不聽講,他有點不好意思。他保證,以后再也不上課不聽講了。
家長們和老師、同學們都笑了。小兔現在數學好極了,得過好多獎。口算、心算等等等等,小兔都是第一。
小兔現在可出名了,報紙上說他是神童,電視上則說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聰明才子。盡管這樣,小兔還是不驕傲,依然好好學習,為爸爸媽媽和母校爭光。
時間過得真是飛快,轉眼間,小兔就長大了。小兔成了一名著名的數學家,他知道,那是他童年時候付出的努力,長大才有的成就啊!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19
兒童看見鵝,很容易著迷。那鵝披著一身潔白羽毛,走路搖搖擺擺,昂首高歌,悠然自得,實在可愛。這時,兒童身邊的父母就會情不自禁,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學會的一首詩:
如圖1,在正方形池塘周圍,有一群鵝散步。它們共有12只,恰好在正方形的每條邊上都有3只。牧鵝少年對他的四位小朋友說,“我到樹蔭下面躺一會兒,你們幫我看住這些鵝,池塘的每一邊岸上都要保持3只。”
牧鵝少年很快進入夢鄉。鵝群抵擋不住水的誘惑,有4只溜進池塘游泳去了。4位幫忙的.朋友趕緊商量對策。能不能讓游泳的鵝繼續游泳,岸上的鵝又保持每邊3只呢?
結果想出一個妙計:如圖2,調動岸上的8只鵝,讓它們在正方形的每個角上各站一只,每條邊的中間各站一只,就能保持每條邊上3只,同時又可任憑池中的4只鵝繼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兩全其美。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這是唐代才子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詠鵝》詩。駱賓王后來由于聲討武則天的檄文而垂名史冊,享譽文壇,這首童年作品《詠鵝》卻在民間口頭流傳,世世代代的家長們像教兒歌一樣把它傳授給自己的小孩。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20
數學的真諦在于創新,而不在于死記硬背。——題記
“數學王子”高斯從小家里就窮,在他七歲的時候,小高斯上小學了。教師名字叫布特納,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數學家”。這位來自城市的青年教師,總認為鄉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他在發了一通脾氣之后,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長長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孩子很都被難倒了,布特納很是得意。不料,小高斯卻算出了答案。原來,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樣一個數一個數地加,而是細心地觀察,動腦筋,找規律。他發現一頭一尾兩個數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個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這種細心觀察,樂于動腦的精神我們也要學會,數學不只是紙上死氣沉沉的公式,而是一個個跳動的數字,我們要讓數學活起來,才能使我們的思維能力提高,才能攻略更多的難題。如果我們的腦袋里只有各種僵硬的公式,而沒有半點活躍的思維的話,即使做再多的題目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不要讓你的腦袋塞滿機械的公式。留出一點空間,讓數字活起來;讓思維活起來;讓數學活起來!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21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就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搞笑的問題。書中就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方數,有35個頭;從下方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明白《孫子算經》中就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就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
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就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22
火車售票處買的車票,上面用鉛字印著從哪一站上車,到哪一站下車,不允許涂改,也很難偽造。這樣就要準備很多種從某站到另外某站的車票,所以售票員的桌上總是有一個大大高高的'架子,里面劃分很多小格,每一小格里放一種車票。
有一條列車線,在甲、乙兩城之間來往,中途停靠4處。連頭帶尾,共有6個停靠站。為了這6個站,要準備多少種不同的車票呢?
從6個站中的某一站出發,目標可能是另外5站中的任何一站。所以,為了這一個上車站,要準備5種票,分別到另外5站下車。
從6站中的每一站,都可能有旅客上車。6個上車站,需要準備的車票種數是5×6=30。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一個公式:
車票種數=(停靠站個數-1)×停靠站個數。
有了公式就要用。假定還是這條列車線,現在決定在途中增加3個新的停靠站。需要增加多少種新的車票呢?
增加3個站,總數就變成9站。9個站需要的車票種數是8×9=72。
需要增加的車票種數是72-30=42。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23
只有喜歡數學、愛上數學、才能學好數學。——題記
第一次看到《數學故事》是在我媽媽的書架上,那時候我被一些數學題難住,心煩意亂。媽媽看我這樣,便把這本書送給了我,讓我好好讀完它。不知為什么,我一翻開書,那顆浮躁的心便沉靜下來,開始了在數學海洋里的遨游。
有的人說數學很難、很枯燥,我開始也是這么認為的,可看完《數學故事》后,我發現,數學是多么有趣啊!這本書的故事精彩,語言通順易懂,版式生動活潑,把一些理念設計了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放在一個個小故事中,讓原先對數學不怎么感冒的我,立馬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數學是什么?——“數學的本質在于它的自由。”康托爾這樣說道。數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讓我們的頭腦變得更靈敏的'學科,它不僅能讓我們嘗到知識,而且還能讓我們的思維更完美,所以我們應該喜歡數學。所以,我們更不應該把它當做敵人,而是要把它當做朋友,當成一門藝術,只有真正的喜歡數學,真正的愛上數學,我們才能把數學學好。
《數學故事》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會帶領我們走進一個神奇的世界,它會讓我們愛上數學,打開它,我們就會打開數學知識的大門。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24
計算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活動。人類初期的計算主要是計數。最早用來幫助計數的工具是人類的四肢(手、腳、手指、腳趾)或身邊的小石頭、貝殼、繩子等。中國有句古話叫屈指可數,說明人們常用手指來計算簡單的數。
在美國紐約的博物館里,珍藏著一件秘魯出土的'古代文物,名叫基普,意即打了繩結的繩子。基普是古人用來計數和記事的。傳說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王在一次征戰中曾命令一支部隊守橋,他把一條打了結的皮帶交給留守將士,要他們每守一天解開一 個結,一直守到皮帶上的結全部解完才準撤退。
在沒有文字的我國古代,人們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來計數和記事。一件事打一個結,大事打個大結,小事打個小結,辦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個結。
古人不僅用繩結記數,而且還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來計數。例如,他們飼養的羊,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須圈到柵欄里。這樣,早晨從柵欄里放出來的時候,出來一頭就往罐子里扔一塊小石子,傍晚羊進柵欄時,進去一頭就從罐子里拿出一塊小石子。如果石子全部拿光了,就說明羊全部進圈子;如果罐子里還剩下石子,說明有羊丟失了,必須立刻去尋找。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 篇25
一只蝸牛走著走著不小心掉到了水井里,于是就在井底哭了起來,這個時候,青蛙跑過來說:“別再哭了,這里太高了,看來是沒有辦法了,我已經在這邊好多年了,別做夢咯”。小蝸牛看到蒼老的青蛙,就想著絕對不能像它一樣就認命。蝸牛掉到了井里
蝸牛對青蛙說:“青蛙叔叔,我想要離開這里,求你告訴我這口水井有多深吧”,青蛙覺得非常好笑,就說,你這么小,而且背著那么重的殼,怎么爬上這十米多深的水井呢?
盡管如此,蝸牛還是說,“我不會放棄的'”。到了第二天,小蝸牛就故意吃了很多的東西,沿著水井的壁網上攀爬,不停地爬,到了快晚上的時候怕了大概5米,小蝸牛非常開心,心想著如果這樣怕的話,明天晚上我就能夠爬出去了。沒有過了多久,蝸牛就睡著了。結果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離井底很近,只有一米遠。
即便如此,小蝸牛還是沒有放棄,繼續往上爬,到了差不多太陽落山的時候,蝸牛又怕了5米,但是晚上又滑下來四米,但是,就這樣,蝸牛一直爬著,最后終于成功得爬上了水井。
那么,究竟蝸牛花了多久的時間才爬上去。
【四年級數學趣味小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數學的趣味小故事(通用70篇)02-02
數學趣味小故事200字集錦01-25
趣味寓言小故事08-18
趣味謎語小故事大全07-04
趣味童話小故事三則09-22
趣味語文幽默小故事03-08
趣味的幼兒勵志小故事07-01
趣味童話故事:小刺猬卷卷05-13
萬圣節趣味童話小故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