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精選20篇)
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給孩子學習寓言故事,就是一顆智慧的種子,一旦播下,就會長出慧根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成語寓言故事,歡迎閱讀!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太慢,心里很著急。
這天,他干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里,對家里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干,就必然受到懲罰。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2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么辦?”
荀息于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于這兩件寶貝,您有些舍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里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于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后,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系,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么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借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于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3
羽毛未豐,指小鳥的羽毛還沒有長全。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強大。
戰國時期,蘇秦到秦國去,想勸說秦國征伐六國,稱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說道:“現在的秦國,就好比一只羽毛還未長全的小鳥,如果硬要展翅高飛,必定會遇到災禍。先生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我國,對我進行開導,我表示感謝。可是,關于爭霸稱帝的事,還是以后再說吧。”
蘇秦不愿意就此離去,于是給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說明爭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反感。這時,蘇秦的資財也耗費光了,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4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齊國,來到曲轅的地方,看見一株大樹生長在土神廟旁。這株樹的樹陰可以遮蓋幾千頭牛;樹身有百尺粗,樹干高過山頭80尺后才有枝葉,可用來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幾枝。圍觀這株巨樹的人多得像到市場趕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視而不見,不屑一顧。他不住腳地往前趕路。徒弟們大開眼界,卻不明白師傅的.態度,追上匠石問個究竟:“自從我們跟隨師傅走南闖北學手藝,從來沒有碰見這樣好的木材,您為什么一點也不看重它?”
匠石回答:“不要夸這棵樹了,它是脆而不堅的樹木,造船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制成柱子會被蟲蛀,打成器具會毀掉,造門會流出污漿……”匠石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認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樹木,正因為沒有用,所以才長得這么大,有這么長的壽命!
貌似強大的事物往往華而不實。看問題、觀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否則,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5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于是,鄰居們又一起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6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7
東漢末年,袁紹手下有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將,名叫張合。
有一次,袁紹與曹操各自率領軍隊,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進行決戰。袁紹害怕自己糧草不足,就命令淳于瓊專門負責督運糧草,屯糧于烏巢。此時曹操的糧食不多了,想迅速結束戰爭,就趕往烏巢襲擊淳于瓊。
張合對袁紹進行勸諫,勸他不要小看曹操,應當派遣重兵保住烏巢,否則軍隊沒了糧食,后果不堪設想。而袁紹手下的謀士郭圖,卻認為烏巢的形勢沒有那么嚴重,應該調動主要兵力襲擊曹操的大本營。張合覺得這樣做占不到什么便宜,堅決反對。
袁紹對郭圖非常信任,只派小部隊救援烏巢,而調動重兵攻打曹軍大本營,卻未能如愿以償。結果,曹操真的攻入烏巢,將袁紹的糧草燒得一干二凈。這樣一來,袁紹大軍軍心浮動,士氣低落。
郭圖知道正是自己的`計策才造成大軍失利,為轉移袁紹的視線,就說張合的壞話,他對袁紹說:“您打了敗仗,張合卻整天幸災樂禍,說話也非常傲慢無禮。”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8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么福氣呢的。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里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么福氣,也許惹出什么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興的,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么,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么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的,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9
有一匹年輕的千里馬,等待著伯樂來發現它。
商人來了,說:你愿意跟我走,遠走他鄉嗎?
馬搖搖頭說:我是千里馬,怎么可能為一個商人馱運貨物呢?
士兵來了,說:你愿意跟我走,馳騁疆場嗎?
馬搖搖頭說:我是千里馬,怎么可能為一個普通士兵效力呢?
獵人來了,說:你愿意跟我走,捕獲獵物嗎?
馬搖搖頭說:我是千里馬,怎么可能去當獵人的苦力呢?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匹馬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機會。
一天,欽差大臣奉命來民間尋找千里馬。千里馬找到欽差大臣,說:我就是你要找的千里馬啊!
欽差大臣問:那你熟悉我們國家的路線嗎?馬搖了搖頭。
欽差大臣又問:那你上過戰場、有作戰經驗嗎?馬搖了搖頭。
欽差大臣說:那我要你有什么用呢?
馬說:我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欽差大臣讓它跑一段路看看。
馬用力地向前跑去,但只跑了幾步,它就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
你老了,不行!欽差大臣說完,轉身離去。
啟示:千里馬是一步一步跑出來的,不是自以為是就是。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積累能量,為未來打基礎!別把今天的一次拒絕,變長明天的后悔,等到老了跑不動了再覺遺憾!
學歷不代表能力,文憑不代表文化,過去的輝煌都已成為歷史和回憶。所以,昨天怎么樣不重要,關鍵是今天做了什么,明天會怎么樣?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0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征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制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后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mào] ,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愿意為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周武王左手擎[qíng]著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jǐ],右手節用牦牛尾裝飾的白色旌[jīng]旗、坐著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寓意:凡是沒有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反倒是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這樣的'國家必定只會有一個結局——滅亡。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做人一定要有好的品質,首先你的面子決定了別人愿不愿意與你做朋友,而你內在的品質是決定你們能不能長期做朋友的因素,如果你毀壞了自己的名譽,那么你建立起來的關系也是很容易瓦解的喲~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1
有個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他看見遠遠地有只狼跟著,就時刻提防著。幾個月過去了,狼只是遠遠地跟著,并沒有靠近羊群,更沒有傷害一只羊。牧羊人漸漸地對狼放松了戒心。后來,牧羊人覺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處,不用再提防別的野獸了。再后來,他索性把狼當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見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們都說狼最壞,我看不見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進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應了。狼估計牧羊人已經進城了,就沖著山林中大聲嚎叫了幾聲。它的嚎叫聲引來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偽善欺騙了。成語“引狼入室”比喻把壞人引進內部。
寓言故事成語:狼狽為奸
傳說從前有一只狼和一只狽一起來到牧民的羊圈外面準備偷羊吃,羊圈很高,它們跳不過去,于是想出一個辦法,由狼站在狽的脖子上,狼用前腳去抓羊。這樣狼伸出前爪狠狠地抓住一只羊拖出羊圈與狽一起享用美餐一頓。
寓言故事成語:狼子野心
春秋時期,楚國若敖家族子文、子良兄弟均做了官。司馬子良生了一個很兇猛的兒子斗越椒,令尹子文不喜歡這個侄子,認為他有狼子野心。后來斗越椒做了司馬,他殺死堂兄子揚,繼任令尹,暗中擴軍反叛,被楚王打敗,滅了若敖全族。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2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來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3
古代,人們將那些身懷絕技云游四方的人叫“蘭子”。宋國有一個走江湖賣藝的蘭子,憑著他所懷有的絕技求見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見了他,并讓他當眾表演技藝。
只見這個蘭子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同時手里還耍弄著7把寶劍。他一邊用右手接連地向空中拋出寶劍,一邊用左手準確無誤地去接不斷下落的劍。7把明晃晃的.寶劍在他手上從左到右有條不紊地輪番而過,而空中則總有5把寶劍像一個輪回的光圈那樣飄然飛舞。宋元君看了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非常吃驚,他連聲喝彩道:“妙!妙!”旁邊圍觀的人也無不拍手叫絕。宋元君十分開心,馬上叫人賞賜給這個賣藝人金銀玉帛。
不久,又有一個會耍“燕戲”的蘭子,聽說了宋元君賞賜耍劍藝人金銀的事,便前去求見宋元君。這一回,宋元君卻不但毫無興趣,而且大怒說:“先前那個有絕技的人來求見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雖然他的技藝毫無用處,但是我仍然賞了他金銀玉帛。今天這個蘭子一定是聽說了那件事才來求我看他表演的。這不明明是為貪財而獻技、希望向我討賞的嗎?這種人實在可氣!”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個會“燕戲”的蘭子抓了起來。宋元君本來打算殺了那個人,后來又覺得他并無什么大的罪過,只把他關了一個月就放了。
一個只憑自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價值的昏君,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必定是沒有原則的。如果憑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為他“識才”,那也是愚蠢的。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4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于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后,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
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后,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5
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出使路上要經過宋國,楚莊王仗著國力強盛,要申舟不向宋國借路。申舟說:“如果不借路,宋國人會殺我。”
“宋國要是殺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們。”楚莊王說。
果然,不向宋國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國。宋國君臣認為這是對本國的.莫大侮辱,就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氣得暴跳如雷,立即發兵攻打宋國,一下子就把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軍還是沒有取勝。第二年春天,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請求晉國派兵救援。晉景公想要發兵去救宋,國大夫伯宗說:“大王,我們不能出兵,古人有話說:‘鞭子雖然長不能打到馬肚于上。’現在楚國強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們不能和楚相爭。晉國雖然強大,可是能違反天意嗎?俗話說:‘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納有污泥濁水,山林草叢中暗藏有毒蟲猛獸,潔白的美玉中隱藏有斑痕,晉國忍受一點恥辱,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還是忍一忍吧。”
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停止發兵,改派大夫解揚去宋國,叫宋國不要投降,就說援兵已經出發,很快就要到了。
宋國人在城中極其艱苦地堅守了幾個月,楚軍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國求和,并帶走宋國大夫華元作為人質。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6
甘蠅是古代一個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獸就會倒地,飛鳥就會落下。甘蠅的一個弟子名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領卻超過了他的師傅——甘蠅。
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我們再談射箭。”紀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梭子練習不眨眼睛。練習兩年之后,即使是錐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不眨眼)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還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后再來告訴我。”
紀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懸掛在窗口,朝南面遠遠的看著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漸漸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轉過頭來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裝飾的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沒有斷。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地手舞足蹈,拍著紀昌的胸膛,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 《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本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紀昌在名師飛衛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射箭高手,讓學生通過這則寓言體會到自己在良師的引導下,也要刻苦學習,有恒心,有毅力。終會成為祖國的棟梁。(即實現自己的夢想)。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7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高興得不得了,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語重心長地開導他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8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樹,樹干有兩圍粗,樹枝壯實,樹葉寬大。有兩只喜鵲飛到這棵大樹上忙著筑巢,它們就要做母親了。過了不久,兩只喜鵲各自生下了小喜鵲,兩個家庭熱熱鬧鬧,日子過得又溫馨又紅火。喜鵲媽媽每天飛出去找食,回來后,一口一口喂給孩子們吃。雖然喜鵲媽媽十分辛苦,可心里覺得很幸福。
過了不久,發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位喜鵲媽媽在出外覓食時被老鷹叼走了,它再也回不來了。它那兩個可憐的孩子已經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也沒見到它們的媽媽回來,失去媽媽的小鵲十分悲哀地哭呀哭呀,那聲音十分凄涼。
小鵲的哭聲傳到鄰居喜鵲家里,這家的媽媽馬上對自己的孩子們說:“你們聽,我們鄰居家的小鵲哭得多傷心啊!我過去看看,你們乖乖地在家呆著別動,等我回來!”說完,喜鵲媽媽離開了自己的.孩子們,很快飛到了喜鵲孤兒的家中。
看到鄰居家的喜鵲媽媽,兩只小鵲哭得更傷心了,它們向喜鵲媽媽哭訴自己失去了媽媽。鄰居家的喜鵲媽媽憐憫地撫摸著小鵲說:“孩子們,別哭了!今后我就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就是我的孩子!走,到我們家去吧!”于是喜鵲媽媽把這兩只小鵲一個個叼起來,放進自己的巢里,還囑咐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和這兩只小鵲一起生活、玩耍。現在,它們的家雖然有些擠,但大家相親相愛,過得也很快樂。失去了媽媽的兩只小鵲受到這家喜鵲媽媽的照顧,它們也把這里當做了自己的家。喜鵲媽媽的生活負擔增加了一倍,它每天更辛苦了,可它毫無怨言。
喜鵲只是一種鳥類,卻能如此懂得憐憫、愛護弱者,這樣講仁講義。而我們有些人卻毫無人性,不仁不義,因此,他們是連禽獸都不如的。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19
起初,馬援兄之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議時事,而與俠客們輕相交往。
馬援以前在郊止,寫信回家訓誡道:“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愿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離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愿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吊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愿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只鶩哩。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里的將領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說他,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孫們學他。”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 篇20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于是他丟下
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閑游閑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干什么,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么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里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里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么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么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里,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紙上談兵10-17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古代寓言故事03-07
古代寓言故事09-06
古代成語典故:煮豆燃萁04-30
古代成語故事06-07
古代關于學習的成語09-20
古代成語故事09-21
古代時期寓言故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