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之道
導語:人生需要感悟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下面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了一篇感悟人生之道的文章,是《于丹〈論語〉心得》的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書中有一段對于理想與現實關系的分析,很是經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
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對家國、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爭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別人曾經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后來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回答呢:“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我發憤用功的.時候,我可以忘了吃飯;當我快樂歡喜的時候,我會忘了憂愁。在這樣一個行所當行、樂所當樂的過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經垂垂老矣。這是孔子的寫照,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個寫照。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了多元選擇,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眾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這是缺乏“恒心”的表現。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為什么這些理想在現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恒心”不夠。
在對天命有了透徹的了解,自己的內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說,“六十而耳順”。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并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上去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
這種境界,用中國文化的一個詞來表述,就是“悲天憫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與出發點的前提下,實現理解和包容。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兩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實“耳順”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這個云在五千米還是五百米,他總能感知到這個高度。這就是孔子面對那么多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因材施教的道理。……
于丹和她的《于丹<論語>心得》,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與當代的邊緣,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銹跡,超越圣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將千萬顆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現于觀眾讀者,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們豁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在某一個靜寂的深夜……
【感悟人生之道】相關文章:
論語人生之道感悟05-22
做人之道之人生感悟01-18
與人相處之道人生感悟01-14
人生處世之道的10點感悟04-14
感悟論語心靈之道作文03-29
積極的人生之道勵志文章12-10
感悟友情之道唯美晚安心語11-05
在生活中感悟國學之道12-07
感悟人生親情無價人生感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