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富養”長大是什么樣的感覺

發布時間:2017-09-08  編輯:林儀‍ 手機版

  如果你想來這個故事里,看看白富美或是都市名媛的成長經歷的話,很抱歉,不會有。

  我爹不是馬云,更沒有思聰做哥哥。不過是個出生在二線省會普通家庭的姑娘,卻得到上天恩賜了一對兒爸媽。

  我對“富養”二字的定義是——“在成長過程,父母想方設法不讓孩子感覺到為錢所困。”

  培養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獨立:你盡你所能獨立,我們盡我們所能保護。

  我第一次賺錢是四歲。

  當時我在學兒童畫,畫技尚且拙劣。父親就鼓勵我去投稿一個省報的小畫手板塊。那個板塊里所有的小畫手都比我年紀大,但父親說,選上的小畫手,會定期收到這個欄目送的麥叔叔套餐。


  那時候麥叔叔套餐還是蠻少見的,一個漢堡就十幾塊錢,何況還是套餐。

  “從今天開始,你的麥DL都要靠自己來賺”。我當時就被灌輸了這個概念,所以天天畫,每周末繪畫課上畫,結束了回家繼續畫,當然有時候也為了方便,偷偷臨摹繪畫書上的內容,幸好畫技不高,與原畫相似度不高才沒被發現。

  結果,四歲的我在那家報社做了兩年“小畫手”,整整吃了兩年的周末漢堡。后來,麥叔叔還特意辦了活動送我們大玩偶。

  小學六年級拿到第一筆稿費,三十八塊,稿費單寄到郵局,一家人帶著我興高采烈地去取。我媽交到我手上告訴我:這是你自己賺的錢。

  小學時第一次靠演出賺到零食、飲料、玩具,家里也會說,這是你自己的收獲。

  我媽從來沒有用這些拿去給人炫耀,女兒有多棒。甚至逢年過節,在親戚們招呼自家孩子才藝展示時,也從來不強迫我進行表演。

  但少年懵懂初開的時候,沒有保護的獨立是很可怕的。這時候,“富養”的作用就開始慢慢體現出來。太早的獨立肯定是會有疤痕的,“富養”是避免和淡化疤痕的一劑良方。

  學生時代,我開始接一些額外的演出。

  曾經有一次大冬天,在商場的天井里商演,穿著演出服,幾個姑娘凍得直哆嗦。

  結果等拆臺的時候,全部人都傻了:我們找不到付錢的人。

  我那時候自以為很獨立,不曾找過家長。也自以為和找我們來的人關系甚篤,便自顧自“不簽合同,只做了口頭約定”。

  那一夜寒風真的吹透了我。

  我也不記得我們幾個是怎么哭著給家里打電話,說自己回不了家,在市郊的某某角落。各自家長都把孩子拎小雞一樣拎回去,只有我爸,什么話都沒說,就提了兩個字。

  “回家吧,那點錢不要就不要了。”

  中學的時候,我自己拿著書后備注的郵箱,聯系出版社。中間花了無數時間接洽,卻在三審環節卡在了選題終審的階段。

  我在知道結果的時候沒理由地大哭,就好像耗費的無數心血都被掏空了。

  我媽說,多好,有是一次經歷,如果影響了考試,就報個輔導班,下次考好就是了。

  如果不是“富養女”的家庭,以上的任意一個打擊都足夠讓我一蹶不振。

  至今為止,我大概有十幾次的獨自旅行,雖然行程安排不夠緊湊,但隨心所欲。每次自由行,幾乎都十天半個月,父母會定時全程電話視頻聯絡,確保安全。至今為止最驕傲的,是大學里的學費、生活費全部是自己賺來的。沒有錢旅行,我就想盡辦法賺來許多免費旅行,去面試,跟著很多劇組拍攝、劇團巡演。十八歲到現在,無論是吃喝穿用,還是旅行,我沒有再花過家里一分錢。

  從“開始想要獨立”到“真正的獨立”是需要漫長過程的。每個孩子都是先摔跤再學會站立。早日具有獨立的意識,會影響之后的人生,而早日開始獨立,真正在付出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強迫孩子獨立,卻不給予保護或是無力保護,是父母的個人選擇,也不值得批判。但“富養”的家庭可以提供一種“處變不驚”的心態,在蹣跚學步時伸出強有力的雙手,做摔倒的肉盾。

  學習與興趣:允許你廣泛玩票,但一定要擁有至少一個能陪伴你終生、并能從中收獲恒久成就感的愛好。

  小時候看幼兒園老師彈鋼琴覺得很羨慕,下課母親去接我時,總要在鋼琴上摸兩把才肯走。母親看到就征求我的意見,問我要不要學鋼琴。

  四歲的我還夠不到鍵盤,老師就在鋼琴椅上墊非常厚的辭典,每次上完課都硌得屁股通紅。

  初學用的是《約翰・湯普森》系列。我小時候是個過動兒的性格,加上彈琴只是一時興趣,枯燥乏味的練習和那總硌著屁股的琴椅,讓我很快就生厭了:為什么周末別人都在玩,我卻要去老師家學琴?

  我媽起初用毛筆寫了個“忍”字貼在鋼琴正對面的墻上,后來我的厭學情緒越發不可收拾,等學到小湯3結束的時候,我把自己反鎖在廁所里,打死都不去上鋼琴課。

  這換誰家都要炸開鍋,我媽卻出乎意料地冷靜,開始和我談判。

  “你是不是不想彈鋼琴?”

  我點頭。

  “那我們明天把鋼琴賣了?”

  我點頭。

  “那好,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你記好了,是你自己放棄這件事情,后悔也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媽輕描淡寫,然后第二天,馬上把鋼琴賣了。

  說實話,后來我看著鋼琴搬走留下的空位,包括后來上高中時知道我的班上有大半班同學鋼琴滿級時,曾經后悔過。但學會放棄一件不喜歡不適合的事,不管前期耗費了多少心血,不管已經播撒下多少成本,這是母親教會我的。

  后來遇到任何我想放棄的事情,我媽都會輕聲提醒我“鋼琴”。自從鋼琴之后,我幾乎能夠堅持我認為我應該堅持的所有事情:畫畫,跳舞,表演,寫作。

  我能堅持的事情,我都愿意把它做到極致。

  小學高年級那段時間,國內剛流行直排輪,非常昂貴,那時候家庭也不寬裕。

  我媽卻買了國外牌子(那時候國內的牌子都沒有安全輪,不適合小朋友),然后戴了進口的護具,也沒有找老師,直接就說:“溜著玩去吧!”

  輪滑現在還是只能平地里溜著玩,各種花式也不會溜。

  我媽的原則,我現在還受益匪淺,她的理論是:人要將有限的精力不平均地放置在“決定要做的事”和“只是培養興趣”的事情上。付出百分之兩百的精力在決定要去做的事情上,這樣才會有百分之九十的收獲。但只要付出百分之三十的精力在培養興趣,能達到百分之六十的成就,就已經算是成功。

  在任何行業里,達到百分之六十,都只要努一小把力就能做到。

  而在任何行業里,達到百分之九十,都是百分百乘以幾倍的努力,才能達到。

  她不像那些胡亂填鴨,給孩子報滿補習班,企圖“樣樣紅”的父母。

  用她的話說,我允許你在廣泛的行業里玩票,但一定要擁有一個能陪伴你一生、并且你能從中獲得恒久成就感的愛好。

  是啊,我如她所想,我美好的童年,現在看來一無所成。但也如愿沒有沾染上任何不好的習慣,我有足夠多的愛好可以填補我的生活。

  面對挫折能力:當事情發生就去面對,反正沒有什么會糟糕到無法補救。

  有段時間父親的生意做得不好,對于那段時間的記憶,是慘到了大年夜我們要關了燈趴在桌子下躲債,爸爸的車賣了房子抵押了。

  可是,除此之外我的生活幾乎沒有變化,我甚至無法記得這個變化具體發生的時間。

  興趣班照常在上,舞蹈畫畫游泳。新衣服也從來少過。

  生活有多難,其實我從來不知道。

  我曾經偷偷翻過母親的日記,那本她鎖在柜子里,說著要等結婚那天拿來給我做嫁妝的日記。如果不是因為那些悉心的記錄,我的記憶力里,貧窮就好像被抹去了一樣。

  “他(爸爸)心里也不好受,可是就算這樣,也不能苦了女兒,讓她覺得在幼兒園里有什么不同。”

  “想給女兒報個音標班,還想再給她報個作文班,可是太貴了,加起來要530元,是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今天路過藥店的時候,看到一種增高的藥,565元,我猶豫了一下還是買了下來,女兒現在已經是大姑娘了,才153真讓人焦急。”

  “給女兒報了游泳班,聽說她已經學會了游泳,我還沒去看,但總會去看的,希望通過游泳有健康的身體。”

  ……

  那時候的我理所當然地毫無察覺,只覺得貧窮都是大人的事情。父母沒有一刻,讓我以自卑的面貌出現在同齡人面前。

  我依然能有很好的文具,只是媽媽說,你要省著點用。

  我依然能穿同齡人里很好看的衣服,只是媽媽說,你要穿得小心點,否則明年刮花就不好看了。

  對貧窮的印象只有一次。老師說,你女兒很有天賦,上了全國小主持比賽初選,要不要試一試。

  我媽第一次猶豫了。

  后來我自己從外婆那兒要來了500塊錢交給老師,我媽知道后氣急敗壞:你知道500塊錢有多不容易嗎?

  她生氣。氣得是我一天都沒排練,就指望占著一點小聰明蒙混過關。做這種以卵擊石的白日夢。

  然而,我的才藝表演是小鴨子,正式比賽的前一個晚上,她連夜給我做了鴨子服。小鴨子有條背帶褲,我還記得很清楚,黑色的底,白白的小點點。

  比賽辦在我們省會最大的商場里,其中有個環節是現場念繞口令。其他的小朋友都經過訓練,一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練模樣。唯獨我不懂游戲流程,臨時看著題版,懵了幾秒才作答。

  全國性的比賽,大將云集,我理所當然地落選了。

  主持人宣布結果之后,我又孬種地回媽媽懷里哭鼻子。

  我媽雄赳赳氣昂昂說,咱娘倆去吃肯德基吧。

  一路上捏著我哭花妝的臉說:哎呀,哭多沒出息。我姑娘不錯,別看一天沒練,這還藏著一技呢!你看,都沒練過就能說那么好,要練過還得了?你可得好好練啊!

  “富養”是即使貧窮,就試著去淡化“貧窮”的概念。以前筆盒里有兩塊異形橡皮,現在只有一塊了,但仍然還有。告訴孩子“勤儉節約是美德,我們是為了要成為有美德的人,所以現在只能用一塊橡皮”,而不是“因為我們窮”。

  《美麗人生》里的猶太父親,對兒子謊稱集中營里的生活是一場游戲。所以苦難,便一點點被瓦解。這不是逃避苦難的做法,反倒是一遍一遍重復“苦難”,強化“挫折”,才會連僅剩的幸福都逃避掉。

  選擇工作和愛人:你必須絕對一定要選擇你所愛的,我們給你提供其他的。

  我本科學醫,現在在做自己喜歡的媒體行業。

  邁進醫學院大門沒有一年,才過了一輪見習,幾乎還沒有嘗到蜜月期,就感受到了對醫院環境的不適應。曾經想過轉專業,但醫學院并沒給我除了醫院之外更好的選擇。

  我每天都在看著那些我不敢興趣的課本,然后在規矩甚嚴、每天點名的教室里抄著PPT,這些都不足以恐懼。未來可能面對的乏味生活才真的讓我想想就戰栗。

  醫學,這種帶有一定特質的工作,并不適合每個人。一個學校里,想逃離的人無數,但醫學院畢業,除了醫院,我們幾乎沒有其他的選擇。讀過醫的孩子都知道,在剛走出校門就放棄這一行是怎樣的艱難。任何一個行業,我們都要重新白手起家,從零開始。

  實習期間,我們全家都沒有人問,未來你會怎么生活?反而統一成了支持的聲音。

  甚至連家里的老人都語重心長地說,你要選擇喜歡的事啊。

  但我卻害怕從頭開始,害怕走一條不確定的路。

  我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要我。可能很多年后,同學的工資零頭可能都比我多。”

  我媽就說:“有什么可怕的。魚肉換清粥,吃不起的話回娘家,養你到老。”

  一劑定心丸,一條后路,能給走錯路的人折回來的勇氣。

  剛入職的時候,我拿到了一場一直特別想看的話劇的邀請函,可惜地點太遠,就算航班來回加上看劇,至少需要請兩天假,時間還是工作日。

  那時候還是職場新鮮人,行事謹慎,害怕耽誤工作,根本不敢請假。

  收到邀請函的時候,和我媽嘮起過這件事。那幾天回來之后,我自以為偽裝得很好,一言不發就回書房蒙頭做事。

  結果我媽進來說:“還愣著干什么,趕緊去請假,想去就去,反正你不去,在家里也不會安心的,你以為你不去就能好好工作嗎?”

  我說沒想去,太遠了。

  我媽反倒嗆我:“你不是喜歡那個演員很久了嗎?不去看看會不后悔的。”

  我自我糾結了很久,最終在話劇開場那天的早上買了車票。中午下班回去收拾行李,我媽說:“唷嘿!我就說你會肯定要走,網袋我都給你洗好,天氣預報說那里有點冷,帶件外套去。”

  她不追星,但從來不反對我追星,是每次追星活動后的“神助攻”。她說,她覺得追逐所愛是件多么美好的事,為什么要阻止?

  小的時候,因為追星不免要麻煩她保駕,所以她提出要做交換。

  我曾經用提前寫完一周的家庭作業換來凌晨十二點在她的陪伴下去接機,也在她的幫助下請病假逃課去看明星訪談。

  現在想來,偶爾曠一節課,對于我未來的人生只有微不足道的影響,但是如果在當下,錯過了極其想做的一件事,仍不免遺憾。

  不要以為孩子是沒有記憶的,就算是個大人,得不到的也總會念念不忘。而母親設置的小障礙,讓我有一種所有的收獲都是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美好感受。

  不過,我媽每次都一邊助攻還要一邊揶揄我:她有啥好?長得又沒有電視上漂亮……

  消費觀:

  大家最經常放在第一個談的,我反而放在最后。是因為自己踐行得不好。可能是物極必反,我反而成為家里最省錢最事兒媽的那個。

  我母親的性格是“只有十塊錢,一元買花,三元買裳,五元保養,剩一元吃喝”,就算做了乞丐還要掖著裙角。

  而成長過程中,父親最舍得花錢,也是最經常帶我去的地方,是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和科技館。

  大概我出生的時候,九幾年,那時候環繞立體聲的音箱還不常見,我爸就執意要買。覺得其他的都是噪音,聽多了對不起耳朵。

  他們都認為,最值得的消費是投資給自己的。

  倒是現在的我,會為了省錢買一些稍微便宜的衣服。拿著自己微薄的存款發自心底地嘿嘿傻笑。不知道是時日未到呢,還是本性難移?

  第一,富養的孩子,比其他人多出來了犯錯機會。

  是不把自己狹隘地放在被保護的地帶,愿意有機會就出去“闖一闖”,有人說,年輕時因無知而犯下的錯誤,不能稱之為大謬,老來跨出圍城,早已失去犯錯機會,獨戰凄風苦雨,才最是悲涼。

  第二,給足了視野,把生活的起落看得全面。

  我一直認為視野對人很重要。這里的視野并不單單指多去幾次旅行,拍幾張顏色艷麗的游客照。多讀幾本書,多去幾次博物館,這種用內心去丈量世界的態度,才是我所謂的“富養”。體驗過生活多面性的好處,就是在任何挫折里都有爬起來的決心。一條死路走到頭,不至于耿耿于懷,無非是多費些氣力折回來。

  第三,真正的富養是陪伴、尊重和信賴。

  如果讓我斗膽來總結一下“富養”給我帶來的一些正面影響,大概是以下幾點

  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這話雖然說起來很狂妄,但不無道理。

  只考慮想抵達的地方和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浪費時間去考慮付出值不值得。

  在清楚地認識到一件事物失去價值的時候,可以隨時放棄。

  尊重孩子的任何決定,但做好隨時保護的準備。等她哭著回來承認“爸爸媽媽我錯了”的時候,二話不說地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

  如果連家人都無法陪伴,算什么牛逼?

  爬的多高,都知道有人在下面準備接你。就像,無論你遇到什么樣的懸崖,都有鋪在身下的一張網。

  不去做事后諸葛,數落不停,過去了就過去了,不翻舊賬,想著彌補的方案。

  讀書、事業、愛情、家庭、子女……任何事情都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均衡才能沒有“短板效應”,在抽走任何一塊時都不被打垮。

  原生家庭讓我知道,一個母親帶著全部愛的“富養”,是可以抹去你身上所有有關貧窮的印跡。

  你特別想越來越快成功,趕在在她老去之前。卻又不想太快成功,怕誤了與她共賞的良辰美景。

  我經常和我媽開玩笑,我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才換來了這個此生不換的母親。

  她居然嘎嘎一笑,絲毫不謙遜地自夸說,她大概上輩子欠了我一整家連鎖銀行的錢,從一開始我就說了,我不是很好的女兒。如果我再好一點,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里,應該會長成為普世價值里更優秀的人吧。

  略感抱歉。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中文视频字幕 | 亚洲欧美清纯另类日韩中文字 |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 | 日本喷奶水视频中文字幕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