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經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將它完全的背會,但這開頭的幾句卻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
記得好像是曾經有過一個論題,是論人性,論人最初是純善還是純惡。
有人認為人性本善。那為什么會有壞人?因為他們受到了惡劣環境的影響--
習相近,性乃遷。因為他們和不好的人相接處,所以近墨者黑。那問題來了:最開始的惡是怎么出現的?
當然也有人認為人性本惡,他就是生來要依靠禮教和道德來規范自己,摒除‘惡’。
OK,這兩種說法是不能分出對錯的。
我們無法去研究一個嬰兒是善是惡,甚至無法給善惡下一個具體的、限定的定義。
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善惡難辨,又要如何相處?
好了,讓我們回歸正題--無法判定的對錯善惡,那么人性本身是什么?
其實,無論是純善還是純惡,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為,物競天擇。
一眼就看出來十分惡的人,怎么可能在這個越來越清晰的社會生存?
高速發展的世界,自然不可能像是以前那般的皇權至上,所以,惡的人根本無法生存。或者說,只會表達惡的人,無法生存。
中國講究中庸,講究陰陽調和。這也就注定了,在中國的地界不可能出現絕對的什么--太過絕對化的東西容易滋生腐敗和斷絕后路。
將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冷厲的高層,比如小說中經常出現的那些冷面族長和高官。他們本來就是這么冷漠么?
不是吧?
那會有人是天生的冷漠?
可能會有人對別人默然、無動于衷,但真看見有人受傷、死亡,誰心里沒有觸動?
同樣,作為一個高層人員,往往他一句話就可能導致眾多人的死傷。那么,他心疼么?
遺憾肯定有,但,
只能冷漠的應對。
如果一個大公司的總裁,一個輕輕一句話就引領時代潮流的人,他整天微笑。
那么,這個公司一定會將他累死。
所有人都有一個潛意識:笑著的人好打交道。
所以,如果公司總裁沒有一張冷漠的面孔--那么公司的所有事、所有人,一定會來到他面前, 然后他會不勝其煩。
結果自然是總裁大人的臉越來越有威嚴,越來越冷。
所以說,有些東西真的是逼出來的。
你說,小說中描寫的那些殺人如麻的刺客、殺手、勢力掌權者,他們當真那么殘忍弒殺?
不知道。
但嬰兒和幼兒應該是不會喜歡鮮血的。
桀紂,多少人的噩夢;秦檜,千古的佞臣。
他們可是本性如此?
不知道。
手寫錦繡文章的才子,卻坑害精忠報國的忠臣;
什么都不會的地痞流氓,卻成為了名傳千古的‘九千歲’。
他們,可是惡?
誰知。
有誰不可憐?
說到底,都是一幫可憐人罷了。
人性本善,可世事變換。怎知他們曾經歷過什么?
一個偷拿了幾塊糖的小女孩,卻因為這樣而大冬天在超市的門口‘罰站’幾個小時;一個為了孩子的生日而不得已想讓她展開笑顏的母親,卻被眾人圍截要求她三倍付款……
這,誰才是惡?
一個人可能會看見一個平常很溫和的朋友因一件小事而大發雷霆感到震驚和憤恨,那么,究竟是朋友在偽裝還是他疑心太重?
電視劇也經常會有類似的情節:
某人可能像幫助某種動物,結果這種是某珍惜品種,然后被他不小心弄死了。
這樣,會不會有人認為他偷獵?
……太多的巧合和不明晰,一件事的真相有時在不同的情況下會變得極為復雜。
那么,可是因為人性本惡?
因為惡才會胡亂的猜測和暗恨?
不。
人性本善,但世事變換。
沒有什么是絕對的,此刻的罪大惡極在下一秒,因為某些什么的發生或出現,可能就會變成未卜先知。
所以,世事變換。沒有什么是絕對的真或假,自然也不存在什么純善和純惡。亦沒有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