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說過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中國邏輯和邏輯”,那中國邏輯與邏輯有什么區(qū)別呢?
邏輯是說符合事理,中國邏輯可能恰恰相反是不符合事理,邏輯可以舉很多例子,但這些例子多數(shù)在國外的,比如像米蘭達法則一樣,別人可以按照法律的依據(jù)硬是活生生的脫罪,雖然有點荒唐但是可以看出國外的講依據(jù)講邏輯的態(tài)度,反之看一下中國,中國邏輯也可謂無處不在呀,企業(yè)一旦出什么事一定是“臨時工”,油價電價一直漲還有各種托詞,高價茅臺一直喝也不覺得有違什么常理。
就是在中國邏輯影響之下,有人總結出來了中國就是講關系的一個社會,甚至有人說“關系才是第一生產力”,不可謂不精辟,但關系體現(xiàn)作用的是什么地方呢?就是提供便利,這種便利主要用來謀利與脫身。
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樣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圍與職責,一般辦事都有一個正常流程,相對正常流程而言肯定會有一些異常流程,這些異常流程主要是解決一些非正常流程范圍之內的事情,正常流程與異常流程構成了工作范圍,平時工作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以正常流程對待與我們對接的每一個人。
但如果自己的工作范圍之內,有朋友或者熟人相托,我們會為之提供便利,這種便利多數(shù)是基于異常流程,其實每個人的工作是一個范圍,這個范圍決定了我們可以有騰挪的空間,可以左一點也可以右一點,只是因人而異,這在中國已經(jīng)形成一種思考方式,這就是中國邏輯的基礎。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評論一件事,看到一件事不符合常理但又存在的時候,用上中國邏輯-關系理論一套,基本八九不離十,關系背后就是許多復雜不按常理辦事的異常流程,這就導致了一個非正常的社會,一切都是關系導致。
說白了,有沒有關系,就是你能否讓別人啟動異常流程,能啟動異常流程那是一種有關系的體現(xiàn),如果非但能啟動異常流程,甚至還能為你的特殊需求創(chuàng)造出一種異常流程,那就不是有關系這么簡單,而應該叫著有背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