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歲上大學第一次離開故鄉那一刻開始,記憶中每次的離開都是一路淚眼婆娑,有多少次這樣的離別我已經記不清了,多情而善感始終是我骨子里的一部分,最初因為要遠離父母親人,離愁別緒,后來是對家的惦念與牽掛,對病臥床榻父母的擔憂,父母離世刻骨銘心的傷痛,更有物是人非的無限感傷……故鄉在我的心里始終是憂傷的,無怪那么多的游子潑墨書寫無盡的鄉愁。故鄉連著人太多內心深處最不可碰觸的憂傷。
今年的返鄉之旅卻真的有點別樣了。還是一如既往地重復著走親訪友,噓寒問暖,話別敘舊,但這一次離鄉之時卻是真的沒有了憂傷。我深些地體會到了內心的堅實,而非表面的堅強。我終于可以笑著告別我的故鄉,平靜而舒暢,我是不是可以驕傲地對故鄉說:我真的長大了!
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對情感的感受能力,我很感謝在成長的歲月里,我始終沒有失去這一能力,她使我從來都不曾欺騙過自己。無論是快樂的,還是憂傷,我沒有讓自己變得麻木而把自己打造成表面的堅強。就在無數次的憂傷痛苦的歷練中,我終于鳳凰涅磐,超然于鄉愁之上,成長是人生最美妙的音符,人類的語言在成長面前顯得如此貧乏,我真的無法傳達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物是人非”是很多經年未歸游子對故鄉的感懷和印象。每一次都會猛然發現父母真的老了,兒時記憶中的一些人永遠地離開了,就連那些年留存的印象,也都漸漸無處可尋了。而在那本應熟悉的土地上,突然多了些陌生的建筑,多了些陌生的面孔,更多了些完全叫不出輩分和名字的孩童在嬉戲,歲月的痕跡竟如此昭然,無以復加地向你明示著,你已經不屬于這里了。這種與自己過去和故土的分離感,大概是所有莫名的鄉愁的根源。說不清,道不明,揮不去,又無法控制的情緒就這樣如影相隨地跟隨著游子們的心,我們稱之為“鄉愁”。
然而人是可以成長的,當一個人不再需要從“過去”汲取能量支撐當下時,這鄉愁就不再能夠干擾他的情緒了。故鄉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安詳而寧靜,他的兒女們就在她的懷抱里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生老病死,繁衍生息。老者老去,生者重生,逐利之人在最后一滴汗水中終老,甘守清貧者獨享悠閑與溫暖親情,匱乏者永遠都填不滿別人對自己的虧欠,操勞者為兒女擠干最后一滴乳汁,仁愛者恩澤一方,勢力者死亡也喚不起他們的眼淚,索取者至死都在索取,奉獻者瞑目時仍在掛念別人……這就是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在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上運轉輪回,什么都未曾改變,改變的只是表象。童年的快樂仍在,父母親人的愛永存,歲月并沒有帶走什么,只是變換了一下形式把那些快樂和愛帶到了現在。如果你愛你的故鄉和親人,那就愛你的現在和身邊的人吧,因為故鄉蘊育了我們愛的力量和勇氣。游子是故鄉母親孕育的健碩的兒女,無論在何方你都帶著她最大的期許。
故鄉未變,歲月未變,鄉情未變,鄉愁不再,改變的是我,還一個平靜喜悅的我給我的故鄉和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