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古詩填空。
1、《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詩歌記述了(詩人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這件事。通過與童子的問答,體現了隱者(高潔)性格以及詩人對他的(仰慕之情)。
2、《所見》是(清)朝詩人(袁枚)的作品,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古詩動靜結合,活潑有趣,牧童先是(歌聲振林樾),忽然“(閉口立)”,是因為他 “(意欲捕鳴蟬)”。我們還從詩中“"(捕鳴蟬)”一詞中可見當時是(夏季)。
二、搜集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
村居(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楊萬里)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草長鶯飛二月天, 籬落疏疏一徑深, 蓬頭稚子學垂綸,
拂地楊柳醉春煙。 樹頭花落未成陰 側坐莓苔草映身。
兒童散學歸來早, 兒童急走追黃蝶 路人借問遙招手。
忙趁東風放紙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怕得魚驚不應人。
三、解釋:
不知處:不知道在何處。 振:震蕩。 林樾:林中成陰的地方。樾:樹陰。意欲:心想。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鳴叫著的蟬,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聲歌唱了。(這兩句是因果關系。)
四、“詩中有畫”的古詩:
《題秋江獨釣圖》(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題秋江獨釣圖》是清代詩人王士禛的一首題畫詩。全詩通過九個“一”寫出了秋江邊漁人獨釣的逍遙。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逍遙自在、怡然自得又難免孤獨寂寞的心情。
五、帶有“風”字的古詩。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