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備課指導

發布時間:2017-08-29  編輯:pinda5 手機版

  一、導航臺

  課文主要內容及寓意導讀

  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你一定學會了不少成語。其實一個成語就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神話傳說,還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可笑之事……但它們都借助這些故事,向人們傳達著豐富的含義。你能說一說你所知道的成語故事嗎?

  課文《成語故事三則》,又向同學們講述了三則精彩而有趣的成語故事,分別是《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現在就讓我們讀一讀,看看這些成語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自相矛盾》主要寫的是古代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樣的盾都能戳破。當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人啞口無言,說不出話來。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樣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時存在,是相互矛盾的。這個成語比喻語言、行動前后相抵觸。

  《濫竽充數》主要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中間充數。后來齊泯王繼位,喜歡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卻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

  《畫龍點睛》主要講的是梁代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沒有點上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人們不相信,偏叫他點。張僧繇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二、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成語是一個王國,是一個大千世界。學習成語,不僅能讓我們懂得很多的知識、道理,而且能增加我們的語言積累,為我們的習作增添色彩。同學們如果有時間,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讀一些成語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語小報,那會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關成語的資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有關成語的趣味題目,當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據成語想一些題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報設計成什么樣兒,給小報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可以叫《成語王國》、《成語大沖浪》、《成語碰碰車》等等;最后開始制作。)

  附:課后習題4提示:

  (1)總是--我特別喜歡看課外書,一到星期天,我總是拉著媽媽去書店買書。

  (2)不要……而要……--老師經常對我們說:"學習上不要偷懶,而要勤奮。"

  課后練習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濫竽充數: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湊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卻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

  畫龍點睛: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三、萬花筒:

  相關資料

  1、古文欣賞

  你讀過用文言文寫的"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這三個成語的故事嗎?這里就有,對照著課文,看一看能不能讀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注釋]

  鬻(y):賣。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

  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像現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lǐn):糧食倉庫。

  畫龍點睛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荒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這見在。

  [注釋]

  武帝:梁武帝蕭衍(yǎn)

  僧繇:即張僧繇,精肖像,善畫龍。

  2、成語故事欣賞

  讀了三則成語故事,是不是覺得成語故事特別有意思,肯定還想讀是吧。這里選了幾則,趕快讀一讀吧!

  杯弓蛇影

  晉朝淯(y)陽有個當官的名叫樂廣,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個朋友常到他家來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長時間,不見那個朋友來家作客了。樂廣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門后,只見朋友臥在病床上,樣子很憔悴,便關心地問道:"你怎么病得這樣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氣無力地回答說:"前次去你家作客,剛端著酒杯喝酒時,見杯中有條蛇,心中十分厭惡。可是當時有好幾個朋友在座,不便說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著頭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總覺得惡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樂廣覺得奇怪,想來想去,終于記起他家墻上掛有一張弓。他料想這位朋友所說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罷朋友,樂廣歸家。為了醫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當他把那位朋友請來時,樂廣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滿滿的一杯酒,恭敬地請客人喝。那朋友連連擺手說:"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墻上的弓說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頭舒展,疾病頓時痊愈。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茅塞頓開

  戰國時候,有個人名叫高子,開初他在孟子那里學習,可是過了不久便半途而廢到別處學技藝去了。

  孟子知道這事后,認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對高子說:"山間小路經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沒有人走,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聽了有所領悟地說:"老師,今后我一定專心致志地學習,決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說:"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動了。"

  后來人們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竅不開。如果心竅突然開了,就叫"茅塞頓開",并用"茅塞頓開"形容一下子打開了思路,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頓: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個畫家名叫文同,子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寶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時考上進士,后來做司封員外郎。他不但能詩能文,而且長于繪畫。在他的繪畫中尤長于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人們極為贊賞。他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據說為了畫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仔細觀察竹子一年四季的變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蕭條時的各種姿態,因而對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識。當他提筆畫竹時,心中早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正因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畫出生動逼真的竹子來。

  他的朋友晁補之十分佩服他這種作畫精神,便在文中贊揚文與可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后來人們把"胸中有成竹"簡縮為"胸有成竹",用來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準備,心中有譜,臨事不慌,十分沉著。"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漢代雖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國土很小,只有一個縣那么大,而且出產不多。可是夜郎的國王卻很驕傲,自以為他統治的國家是很大、很富裕的。當漢朝派使臣去訪問他時,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孰與我大?"

  后來人們稱夜郎王這種行為叫"夜郎自大",用來比喻眼光短淺、見識貧乏卻又自高自大。

網友評論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成人不卡在线 | 日本老熟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观 |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