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主要講述了劉備三次訪問諸葛亮,請他出山為自己出謀劃策,平定天下的故事。課文的重點落在第三次拜訪上。怎樣選擇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比較生動?在此我這樣進行教學。
案例:
師;以最快地速度瀏覽全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句子。
學生閱讀全文,并找問題。
師;你認為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邊說教師隨機板書.
生:為什么輕輕走,為什么恭恭敬敬?
生:為什么要如此尊敬?
生:“大賢”什么意思?
生:為什么站在臺階上,而不進屋?
生:還有半里多地,為什么就下馬不行?
生:“怏怏而回”什么意思?
生:為什么劉備要斥責張飛?
生:“謁見”不理解。
生:前2次去拜訪時為什么不等了?
生:劉備為什么不讓書童叫醒諸葛亮?
師:大家有這么多問題,有些很快就能解決,誰能馬上解決一些問題?
生:大賢是指有才能有智慧的人。
師:楊老師這樣能稱為大賢嗎?
生:不能。
師:對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有貢獻的人才能稱為大賢,我算來只能稱為“小賢”。
生:怏怏而回是很不高興地回去的意思。
師:怎樣情況下“怏怏而回”?
生:在沒有見到諸葛亮的情況下。
師;有這么多問題,一節課不能解決,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主人公。
……
(認識人物后)師: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在對代諸葛亮的態度時卻發生了分歧,也許我們可以從這里找找問題來解決。
師:仔細讀第三次拜訪地課文,你能解決那些問題?
生讀后反饋,在教師的引導下,最后都歸納到“為什么要如此尊敬”一問中。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第三次拜訪地段落,找出特別體現劉備對諸葛亮尊敬的句子或詞語。
……
教學反思:
“研究性閱讀”是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閱讀、獲取、處理和運用信息,或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閱讀教學!把芯啃蚤喿x”的設計理念,就是強調閱讀活動的探究機制,注重開發課文中的研究課題,把傳統的“接受”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缎抡n程標準》也指出語文閱讀是讓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基于研究性學習的問題教學模式,是探究性學習的又一課堂表現形式,它基本的模式流程是:學生質疑—師生梳疑—合作解疑—生成新疑。我教學《三顧茅廬》一文時,就是有效的運用了問題式研究性閱讀模式,使教學獲得了成功。這篇課文比較長,如果從頭到尾地講解就會顯得枯燥,而且也不能突出重點。如果教師一開始就直接出示研究的問題就會失去吸引。我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質疑,然后師生一起梳理問題,并把學生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最后對問題歸類,提煉出最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深入研讀課文。師生一起合作解疑,最后在解決主要問題時捎帶解決了相關的小問題。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在快速閱讀后的質疑,問題都不同,老師也沒有阻止,還是讓學生提問,當學生在后面歸納問題時,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通過自己的理解,把這么多得問題歸為一個,在此基礎上圍繞這一問再去閱讀理解課文,體驗劉備作為一位王叔在對待有才能的人時如此地禮賢下士,對諸葛亮是如此地誠心誠意。這樣就讓學生成為了語文學習的主人,讓語文教學過程成為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