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第八冊的一篇課文,它取材于我國的四大民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故事,這是歷史題材。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很遠,不易學生理解。
學生分析:
由于我教的孩子都是農村的,經調查發現,他們讀過《三國演義》名著的沒有,只有部分男生看過少兒版的《三國演義》,對其中的人物知道的很淺顯,模模糊糊。不過也給孩子一個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對本課感興趣。
我結合本單元的內容,在不違背歷史性的基礎上,大膽設計我的教學目標及思路。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
2.能說出比喻句中比喻的食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3.理解課文內容,,結合本單元練習讀讀背背,感悟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的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1.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三顧茅廬》,老師發現課文中四字詞語很多,同學們愿不愿意來讀讀。
2.出示詞語: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恭恭敬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群雄爭分 撥開云霧 茅塞頓開
指名讀 齊讀
3.師:誰能用上其中的幾個詞用一兩句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交流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文,在文中畫出表現劉備誠意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詞句。 指名讀
2.教師相機出示句子: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師:請同學們自己讀讀張飛的話,再讀讀劉備的話,交流一下讀后的感受。
(2).師: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兄弟,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斥責自己誓死相隨、桃園結拜的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是多么有誠意呀!這在寫作上,是一種從側面借助張飛的言行舉止來反襯劉備的誠意。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張飛“嚷”是的語言和神態,體會張飛的不耐煩、率直;讀出劉備的誠意。
3.教師出示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1).師:哪些詞能表現劉備對諸葛亮的誠意和敬重?指名說,并讓學生給這些詞語加點。
齊讀這一部分,讓學生體會劉備對諸葛亮的耐心、尊敬和渴求,也說明了他的誠心誠意。
三、 品捂比喻,領雄才大略
1.教師出示句子: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師:請同學們說說劉備同諸葛亮見面以后,諸葛亮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才華。指名說
師:“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指名說
師:作者這樣寫劉備當時的心理,表現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請同學們讀一讀。
2.教師出示句子: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師:你讀了有何體會,何以看出他們的關系怎樣?生回答
師:看來劉備是一條大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呀!這一比喻非常貼切。更能看出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生回答: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
師:課文還有一處秀麗的環境描寫,也運用了比喻。
3.教師出示句子: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師:這一處又有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回答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大家一起說:諸葛亮,是的,同學們知道嗎?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師: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一中原出力。同學們說一說隆中美嗎?
師: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吧!生讀,讀出美感。
師:那么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用上“來到……只見……”
四、讀背結合,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請把書翻到練習3讀讀背背,看看這些成語,夸夸諸葛亮吧。生讀成語
師:諸葛亮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后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磥,諸葛亮對劉備是多么重要啊!
師:(延伸)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這是三國的故事,它從遙遠的三國走來,走過了千年,但在這個時代它給我們又留下了什么呢?生回答(尊重人才)
師:只有尊重人才,才能成就一番大事。同學們,我們學三國,話三國。希望同學們能更多的了解三國。這還需要你們在課外繼續閱讀《三國演義》,觀看少兒版的《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