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壯歌》教學反思1
首先談談對教材的解讀:
“生命的壯歌”的中心詞是“壯歌”,“壯”含有壯烈的意思,可見,課文唱響的是一首壯烈的生命之歌。在這一總標題下還有兩個有著內在緊密聯系的故事,即“蟻國英雄”和“生命橋”。“蟻國”是形象的說法,提示我們螞蟻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組合,在特定時刻,人人都會為這個群體作出貢獻。作者將“英雄”這一光榮稱號賦予螞蟻,暗示它們有著不同尋常的表現,飽含贊頌之情。“生命橋”中的“橋”不是普通的橋梁,而是羚羊們用來維系生命的。用“橋”來比喻羚羊用來維系生命的紐帶,形象生動,讀來有撼人心魄的感覺。
這兩則故事題材不同,主題卻相似,都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像特寫鏡頭一樣再現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動物界為了求得生命的延續,危難時刻不惜獻身的偉大壯舉,贊頌了它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那一個個沉著冷靜、團結協作的個體,那一幕幕舍己為“人”、從容赴死的壯舉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體會出如上的文本意蘊,重要的一點是抓住關鍵語句。首先要抓住描寫動物面臨危險時的表現。《“蟻國英雄”》中,螞蟻面對肆虐的火舌沒有束手待斃,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團”,向著河岸的方向突圍;《“生命橋”》中,當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而年輕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動物們雖然沒有語言,但是,通過這些無私無畏的動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動物的偉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場面描寫語句體會。《“蟻國英雄”》中,作者多次進行了場面描寫,如“河面上升騰起一層薄薄的煙霧”,無疑,此處作者將螞蟻突出火舌的重圍比作了一場戰爭,硝煙散后究竟誰是真正的英雄呢?顯然,是螞蟻們。在《“生命橋”》中,“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這一道道弧線交織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還應抓住作者的“情語”來體會。兩篇短文開始似乎都對這些動物有些不屑,但是又牽掛著這樣一些生靈,最后,當這些可愛的動物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時候,作者又禁不住贊嘆。要想體會作者對動物這種勇者無懼精神的贊美還得深入到能夠代表作者感情的語句。
其次談談教學的設計:
基于上述對教材的解讀,我認為在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應重點抓住以下兩點:
1、抓住文本關鍵處細品深讀。兩篇課文對動物面臨生死存亡表現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需要教師帶領學生細致品味,入微體會,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出這些生靈的偉大與高貴。
2、依托“美讀”體悟情感想像畫面。“美讀”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葉老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感通了,不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他認為這種讀法“對于內容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味,不知不覺之間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本課兩篇短文中有驚險的場面,有壯烈的掙扎,有真心的贊嘆……要想讓學生體會出語言文字背后這樣一些內涵,“美讀”是一種好方法。
同時,我又在思考,這兩篇課文具有相類似的結構,是不是兩篇課文都要老師帶著學生細細解讀感悟呢?能否嘗試著在這樣一課中體現“新基礎教育”中“教結構用結構”理念呢?我們四年級的小專題研究圍繞“概括能力”的培養展開,我又該如何在這一課中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對本課的教學又做了如下的嘗試:
1、“蟻國英雄”一課,我帶領學生一起對故事的主要內容用小標題的形式進行概括。
2、抓住特寫鏡頭和感人的場面描寫進行細品深讀。再以“美讀”體悟情感再現畫面。
3、“生命橋”一課,我完全放手讓學生運用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感悟。
三是談談教學的反思:
這一課的教學,我在組內三個班分別進行的不同教學設計的嘗試:帶著學生用小標題的形式進行概括再細品深讀;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自學感悟。
在三次教學中,我有許多不同的收獲:
1、用小標題進行概括。這是我們四年級第一詞進行用小標題的方式進行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小標題與文章題目的作用一樣,它是一段話的主要內容的概括與提示。因此,練習寫小標題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與概括能力。列小標題可以有兩種方法:(1)摘錄法,就是從課文的段落中去找詞、詞組或短語,做小標題。
具體步驟是,先通讀全文,了解主要內容,再逐段閱讀,然后邊讀邊看。看看哪個詞或詞組可以概括這一段的主要內容,摘錄出來。(2)濃縮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礎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煉成小標題。具體步驟是,先通讀全文,了解主要內容,再逐段閱讀,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邊讀邊想,找出最簡練的詞,詞組,最后把幾段小標題進行比較平衡,使其結構相同,字數也盡可能相同。但在整個教學中,我并沒有講清楚這樣兩個方法,以至于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概括出的小標題往往就造成結構不統一,以至于在交流時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2、對于生命的解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螞蟻、羚羊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本身所體現出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做了充分的解讀和感悟,學生們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動物們為了求得生命的延續,危難時刻不惜獻身的偉大壯舉,以及它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但是卻忽略了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蟻國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災的人和靜觀螞蟻抱團沖出火圈的人,他們在這樣一個壯舉面前所表現出的心里變化,他們對于生命的一種重新認識。
3、依托“美讀”體悟情感。在上面的教學設計中談到了這一點,但在整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對于概括、品讀上花了太多的時間,以至于削弱了“美讀”體悟的環節,使得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感還不是很清晰,因此感悟還是顯得略微淺顯和浮于表面。
《生命的壯歌》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謳歌生命的文章,有“蟻國英雄”和“生命橋”兩則故事,再現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謳歌了動物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現身精神,共同組成的一曲激動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壯歌。這兩則故事題材不同,主題卻相似,都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像特寫鏡頭一樣再現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動物界為了求得生命的延續,危難時刻不惜獻身的偉大壯舉,贊頌了它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
本課教學是這樣安排的:課前,我充滿激情的導入把學生帶入到那種激動人心、扣人心弦的場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課文的內涵。學生讀完課文讓學生說感覺,學生說了,我總結出這樣的板書:吃驚→感動。讓學生再讀課文,勾畫出課文中讓自己吃驚的句子。學生交流時抓住重點的句子,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字詞,在讀中賞析語句,在讀中揣摩情感。學生通過激情朗讀,似乎把當時情景進行再現,使得老師和學生們的那顆心被都被震醒了。
整節課,我沒有讓學生按部就班分析每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是打破了課文的結構,僅僅抓住讓人震驚的句子,省去旁枝末節,是為了加強過程本身的沖擊力。
課堂上我沒有任何特別的講解,沒有特殊的引導,更多的只是孩子們的讀,讀的過程中,學生們被課文的內容所感動,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讀書的個性化也隨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橋”教學時,讓學生上臺用手臂輔助表演羚羊越過懸崖的場面,使得學生更能體會動物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
整堂課的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地讀,深入理解、體會外層螞蟻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讓給“他人”的壯舉,又要在讀中領悟到外層螞蟻和老羚羊舍己為“人”、從容不迫的獻身精神。
本節課尾聲時,我聯系時下正在熱映的《泰坦尼克號(3D)》,講述了泰坦尼克號即將沉沒之時,全船都在讓老人、婦女、兒童優先乘坐救生艇的感人場面,讓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的精神是多么可貴,在這一點上,人和動物是不分高的下的。
這篇課文不僅給學生進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給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本節課這樣的安排,密度更大,中心更突出。)
本課的教學設計經過重新鉆研,環節設計改動如下:
一:教師范讀課文
二:談感受總結板書
17生命的壯歌
“蟻國英雄” “生命橋”
吃驚→感動
三:交流兩個故事的重點語句
四:小結:吃驚之后是感動
五:延伸:《泰坦尼克號(3D)》的感人場面(讓老人、婦女、兒童優先乘坐救生艇)
六:總結:團結合作,勇于獻身精神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