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簡析
這首詩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七單元課文24《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為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所作。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寫的是在陣陣鞭炮聲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出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象征無限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風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的意思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意思。
作為本冊教材的最后一篇課文,它被安排在《春聯》之后,正是因為《元日》一詩中寫到了春節有“新桃換舊符”的習俗,而且學本文時,春節將近,學生對此首詩不無親切感。通過本詩的教學,可增加學生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習俗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爆”、“屠”、“符”三個生字,重點理解“屠蘇”與“曈曈日”的意思,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增加學生對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習俗的認識與熱愛。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熱鬧歡快的氣氛與詩人除舊布新的抱負。
4、教給學生一點方法,適當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知詩人
三、釋詩題
四、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五、入詩境、悟詩情
六、課外拓
展
七、布置作業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作者王安石。誰來向我們介紹一下詩人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小結(重
點指出推行新政,為感悟詩情做鋪墊)
1、板書課題
“元日”什么意思?
2、春節是我國一個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傳統風俗呢?
過渡:那么,在一千年前的宋代,春節有哪些傳統風俗呢?請大家自由讀讀古詩,看看你有什么收獲?
(一)出示古詩
(二)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相機正音,教學生字“爆”、“屠”、“符”
2、指導讀出節奏
預設:學生不懂的詞:除 屠蘇 曈曈日 新桃 舊符
3、出示插圖,指名學生交流
點撥:“千門萬戶曈曈日”
從“千”與“萬”讀出了什么?古詩中形容某種事物或現象極多常用“千”、“萬”,回憶一下,我們課內外積累的古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嗎?千門萬戶 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平時積累的這樣的成語有哪些?
“總把新桃換舊符”
桃符到春聯的演變(第一副春聯)
板書: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指導感情朗讀,你認為這首詩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去讀?
小結:過年了,當然很快樂,除舊布新(板書),新的一年總是充滿新的希望嘛
古人云:詩言志,想一想王安石為什么會寫這首詩?(從推行新政角度去理解)
小結:古詩以極少的二三十字表達極為豐厚的內涵,所以我們讀古詩時,所以我們讀古詩時一定要了解寫作背景,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出示《梅花》
開火車背誦課外積累的古詩(5人左右)
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學生交流
自由讀三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借助插圖了解大意
自由讀一讀,哪些詞語不理解,四人小組交流,不會的大組交流
在了解大意時將句子說通順、說完整(逐句說)
說出自己所知道的這樣的古詩與詞語
說說春節時有哪些風俗?
借助插圖聯系生活實際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一下過春節時動人情景
詩人對推行新政充滿期待、充滿信心,如果你是詩人,寫好這首詩后,你怎樣吟誦?
練習背誦
自由讀,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其他的詠物詩
我國傳統節日還有很多,搜集其他描寫傳統節日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