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評課稿一
聽了張老師《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一課,下面談談我的感想。
1、質疑中激趣導學:
教學開始,通過出示的“聽診器”圖片引出課題,激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帶著解疑的愿望去閱讀,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愿望,提高了讀書、學習的興趣。
2、教學過程完整,重點突出,難點分散:
教學目標明確,從板書課題到新授到小結,教學過程完整。同時抓住一系列重點問題展開: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什么樣?是怎樣發明?有什么用處?從引導學生實驗,體會雷奈克的心情入手,一步步深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閱讀對話中有效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課文中的一些關聯詞語進行教學,如“如果……就……”。在指導“如果……就……”造句時,先抓住文中句子——“一個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內臟運動就會出現異常。”這句話,讓學生先理解句子間的關系,了解關聯詞的用法,再進行填空式的造句訓練,最后讓學生獨立造句,可謂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最后造句是水到渠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收到了“一石二鳥”之功效。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評課稿二
聽了周老師《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一課,下面談談我的感想。
1、質疑中激趣導學:
教學開始,先熱身運動,拉近師生關系,然后,通過出示的“聽診器”圖片引出課題,激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帶著解疑的愿望去閱讀,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愿望,提高了讀書、學習的興趣。
2、教學過程完整,重點突出,難點分散:
教學目標明確,從板書課題到新授到小結,教學過程完整。同時抓住一系列重點問題展開: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什么樣?是怎樣發明?有什么用處?從引導學生實驗,體會雷奈克的心情入手,一步步深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閱讀對話中有效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課文中的一些關聯詞語進行教學,如“如果……就……”。在指導“如果……就……”造句時,先抓住文中句子——“一個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內臟運動就會出現異常。”這句話,讓學生先理解句子間的關系,了解關聯詞的用法,再進行填空式的造句訓練,最后讓學生獨立造句,可謂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最后造句是水到渠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收到了“一石二鳥”之功效。
當然,在教學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值得商榷的是:
1、在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2、要繼續加強讀書,讓學生在讀書中感悟、在讀書中提高。
3、因為時間關系收尾太倉促,課后忘了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