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學反思1
《石榴》一文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本次我進行了兩個課時的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能夠借助書中注音和字典,準確認讀本課的生字新詞,重點指導“甚”, “佛”的寫法。2.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及長句子,引導學生體悟“甚至”的用法。3. 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課時,我從復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首先,閱讀第二節,了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填空練習,了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采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為作者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復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悅,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并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了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然后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了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嘗到的味道,為課后習題品嘗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石榴》教學反思2
講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包涵激情地高聲朗讀課文,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梳理文章思路入手(愛石榴——畫石榴——贊石榴),理清篇章結構。然后,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石榴的句子,描寫“枝干、花、骨朵、果實、子粒”的句子,細細品味石榴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從修辭角度品味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接著,我抓住課文的重要段落和關鍵語句細細品讀,讓學生自主思考加合作探究,理解石榴內在特征和作者性格相似之處,領會作者的所托之志,以突破文章重點和難點。最后,我結合教材后的“探究?練習”三“為下列事物,寫一段詠物寓理的話”,以實現了對學生能力的遷移和思維的開發。以比較閱讀的形式進行應用示范,又在訓練深化環節讓學生口頭作文,采取寓理于物的方式,寫一個既符合事物特點,又包含一定生活道理的句子,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結束時,我讓學生就本節課所學的學生總結得很準確,也很全面,加深了對這種托物言志寫法的認識、理解和應用。課堂充滿生氣,學生也學得扎實有效,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結束后,細細反思,本堂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本課是單元的第三課了,缺少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必要總結。
二、課堂教學中缺少必要的比較性閱讀,忽視了課文理解的遷移。
三、雖然點出了文中“秋天來了,它對于自己的戲法好象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這個句子的毛病,但是未能深挖開去,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要有一種大膽質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