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教學反思1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極其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的熱愛之情,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教材。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這片景,體會這份情,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了以下兩點嘗試。
一、以畫促讀
課文第三段描寫小河的文字極其優美,我很希望讓學生將這段話讀好。可是,我一連請了幾位學生,發現他們不是讀得生硬就是太快太平,毫無美感。這時,我想起某一專家說過的話:“能根據句意就能繪出畫面的句子,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變抽象為形象,用畫來表現美,同時來感受美。”于是,我鼓勵他們拿起畫筆,邊讀邊畫小河、小魚、波紋……學生作畫的興趣很濃。當我再次請他們朗讀的時候,我感覺到同學們已來到了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邊,正津津有味地欣賞美景呢?
二、以演促讀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讀者展現了北大荒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這份熱鬧,我事先采用了表演這一形式。我請兩組學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出了嘩啦啦的笑聲”和“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等動作,另兩組學生表演“榛樹葉子全都紅了……”。學生們發揮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動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們的教室,使我們的課堂也熱鬧非凡。之后的朗讀聲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來,在朗讀之前,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去感知教材,感受課文所表達的情境與情感,這無疑是為有感情朗讀添加了幾滴“潤滑油。
《北大荒的秋天》教學反思2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勞動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圖,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本堂課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范讀、指名讀、比賽讀。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問中所描繪的景色和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對祖國的熱愛。
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來感受景色之美,從文章的構段上,讓學生初步學習作者先概括后具體的寫作方法,并練讀有關的句子,體會句子描寫的準確與形象。
課堂上,有學生質疑“大豆搖鈴千里金”的意思,不料沒有一個學生發表見解。于是我請他們找一找上文中哪些句子與大豆有關,學生找到了“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出嘩啦啦的笑聲”這句話。我問:“大豆為什么會發出笑聲呢?”學生回答大豆成熟了。追問:“成熟的大豆什么有顏色?”課文中哪個詞與“搖鈴”有關?哪個詞與“千里金”有關?學生找到了“嘩啦啦的笑聲”“遍地金黃”等,由此想到了大豆成熟的景象。這樣一來,學生基本上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了。
學生學習了第四自然段,體會了先概括后具體的構段方式之后,我讓孩子們仿照這種方式,以“XX熱鬧非凡”為開頭寫一段話,小練筆不太成功。主要原因是學生們的思維不開闊,生活經驗少。以后應多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