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閱讀問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2017-07-22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導語:練習有利于學好所學知識,提高語文水平。下面是小編為同學們整理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閱讀問題及答案,歡迎同學們過來了解和練習。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閱讀問題及答案】

  1.這首詞開篇發問,起筆不凡。畫橫線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思?(2分)

  答:中秋對月,抒發了強烈的思親之情,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對人生的感慨。

  2.這首詞,歷來被認為是中秋詞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你認為這首詞為什么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3分)

  答:(1)詞人借與明月的對話,探討人生的意義(抒發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詩的意境豪放而闊大;(3)情懷樂觀而曠達;(4)想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5)語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點答對其中三點即給3分。)

  (3)下列對《水調歌頭》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A.這首詞上闋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闕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詞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4.談談你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的認識。(2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為;——正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本是自然的規律。

  5、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B )

  A、上闋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闋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6、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 這首詞上闋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下闋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詩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7、賞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答: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也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作者由傷感轉入理智,化悲怨為曠達,闡明了人生的哲理。

  8、賞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答:最后這兩句是作者的進一步自我解脫。他的不羈的才情與超脫達觀的個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悶與惆悵,并最終發出了喚起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名句,道盡了千載離人之情。終于釋卻離怨,從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午夜福利小视频免费国产 | 亚洲福利高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亚洲成成熟女人专区 | 在线观看免费不打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