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導學案一篇
【自學目標】
1、 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自學重難點】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自學檢測】
1、對這首詩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鎮江北邊,三面臨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來的情況。
C.“潮平”指潮水上漲,水與岸平。“風正”指風向既順,風力又不猛。
D.“歸雁洛陽邊”意即我想學北歸的大雁,回到故鄉洛陽。
2、關于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以對偶句開頭,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麗,“青山”“綠水”給人眼明心亮的感覺。
B.三、四兩句進一步把人帶到一種和平寧謐的環境里,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顯得天地寬闊,更使人胸襟開朗。
C.五、六兩句寫海上紅日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江邊春意趕走垂盡的舊臘殘冬,不僅意象美妙,還蘊含一種生活哲理,突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D.最后一聯抒發了作客他鄉的深深愁緒,可知前面六句所寫明麗的江南景色,都是為最后一聯作反襯的。
《次北固山下》導學案二篇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繼續學習詩歌的格律常識。
2 過程與方法: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學習重點】
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學習難點】
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自學—討論—探究。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
1 作者( ),( )代詩人。
2 釋題。
(二)課內探究
1 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你找出兩個詞語來體會一下。
2 頷聯寫的是什么內容?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3 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4 試總結本詩的主旨:
(三)拓展延伸
1 學習詩歌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每首詩八句話。絕句可看作是律詩八句話的節選,每首詩四句話。二者都講究押韻,是格律詩的典型代表。
(四)訓練檢測
1 作者借景物來表達飄泊他鄉而心思故里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點明主旨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無意說理卻在景物與節令中蘊含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哲理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借“雁足傳書”的典故來寄托思鄉之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讓我們透過小景看到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壯闊大景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總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