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教學案例及評析
《迢迢牽牛星》教學案例
這是《漢魏晉五言詩三首》第一課時的教學。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十九首》里的名篇《迢迢牽牛星》,先請大家結合注解將它讀通。(學生自由朗讀。數分鐘后請一生朗讀。讀準了字音和節奏,只是沒什么感情。)
師:剛才,我們初步感受了這首詩。古人對此詩評價甚高,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你覺得如何?(學生多搖頭)
生:這詩寫得太平常了,我看不出它好在哪兒。
師:這位同學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同學的意見,可我還是認為這是寫得很不錯。我特別欣賞的是詩的頭兩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寫得多好呀。(眾生皆笑,很不以為然)
師:我以為書里的注解不夠準確。什么“遠遠的牽牛星,燦爛的織女星”,牽牛、織女隔河相望,同樣里我們十分遙遠,同樣星光燦爛。其實這里用了一種修辭手法——
生:互文!
師:對,這兩句詩可以譯為“遠遠的牽牛星是多么的燦爛;燦爛的織女星是多么的遙遠”。(互文不是新知識,學生反映一般)但既是互文,為何不說“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剛才那些面無表情的學生似乎也陷入了沉思)
生:迢迢是距離遠的的意思,用“迢迢”寫牽牛星,讓人聯想到他是一個遠在他鄉的游子;皎皎寫星光之亮,用“皎皎”寫織女星,讓人想到女性美。(眾生若有所悟)
師:河漢女即織女星,那為何不說“迢迢牽牛星,皎皎織女星”?(眾生笑,很不以為然)
生:都以“星”結尾,重復了,顯得呆板。
師:重復一定不好嗎?李商隱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不也有重復嗎?“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生:本詩句句押韻,韻腳分別是“女”“杼”“雨”“許”“語”,如果換成“織女星”就不押韻了。
師:這是個不錯的解釋,這位同學很善于思考。
生:“織女星”讓人想到的是星,“河漢女”讓人想到的是人,一個活生生的女子。
師:詩中用“河漢女”而非“織女星”,既壓了韻,又避免了單調,又自然地與下文“素手織布”“涕零如雨”“隔河相望”等諸多人的情態動作聯系起來。“迢迢牽牛星,皎皎織女星”,寫得多好呀,真正如鐘嶸所說:天衣無縫,一字千金。(學生恍然大悟)
師:下面就請大家品讀余下的詩句,大家可以任選感受最深的一句來點評。(不久,有人舉手)
生:我喜歡“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只隔了一條又清又淺的河,卻只能含情脈脈,不能相互說話,真夠悲的。
生:我也喜歡這句,只是書里說“盈盈”是“清澈的樣子”,但我讀的時候第一感覺是織女的眼睛,仿佛淚光盈盈,與下文的含情脈脈相照應。這樣,一個飽含離愁、楚楚動人的女子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生:不好意思,我要點評的還是這句。它讓我想起了《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鷺微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常。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哀怨動人。
師:其余幾句也不錯呀。
生:“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這么柔美雪白的手卻在織布,慘。(眾生笑)
生:我不同意。聽說天上的云霞是織女織出來的,而能織出這么美的云霞的織女當然得有一雙纖纖素手。
生:我覺得這句中的“弄”字用得好,仿佛是隨意地撫弄著機杼,可見心思不在織機上,想牛郎呢。(眾生笑)
生:“終日不成章”,這么能織的人整天還織不成布來,也可見心思并不在織布上。
……
師:清人沈德潛說:“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這平中的奇,常中的險,陳中的新,樸中的色,必得細細品味,慢慢地咀嚼方能獲得。讓人高興的是大家在品詩過程中不囿于課本,能講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來,而且能旁征博引,自圓其說。讓我們再次齊讀此詩。(讀得比上次有感情多了)
師:中國人有一種大團圓的心理,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這首詩寫的卻是有情人難成眷屬,讀來哀婉動人,也許是悲劇的美更能打動人吧。其實有情人難成眷屬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你能舉幾個嗎?
生:《孔雀東南飛》里的劉蘭芝和焦仲卿。
生:《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和林黛玉。
生:舒婷筆下兀立千年的神女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苦一晚。”
生:還有《魂斷藍橋》里的羅伊和瑪拉。
師:對,還有《卡薩布蘭卡》里的里克和伊爾莎。
生:我還想起了陸游和唐琬,想起了沈園,想起了《釵頭鳳》。
師:這位同學知識面很廣,能背一下陸游和唐琬的詞嗎?
生:(背誦“紅酥手……莫!莫!莫!”)
師:(背誦“世情薄……瞞!瞞!瞞!”)
師:說什么天長地久,說什么咫尺天涯,說什么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只不過是世俗之人的苦中作樂,強顏歡笑罷了。我只相信一句話(師停頓,眾生仰頭企盼)——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最后再齊背《迢迢牽牛星》。(感情自不可同日而語)
案例評析
讀了這篇案例,總的來說,比較成功地落實了閱讀教學要達到的目的。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交流、碰撞和溝通。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親身參與閱讀實踐,獲得真切體驗,自主性、能動性得到真正發揮。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是對象性的主客體關系,不是“你教我學”的知識授受關系,而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意義關系,是一種交往互動的交往關系。教師,作為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激活、指引、協調,保證了閱讀活動和教學活動的進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應該說這堂課的學習氣氛是活躍而民主的,有啟發而有序的。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探究也是有的。教師在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學生發表個性化解讀意見時,沒有讓學生亂發議論,而是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的感知和把握,做到知人論世,讓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內容和思想傾向。這堂課中,教師還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
我認為這堂課還存在以下不足:
1、課時的安排。
寥寥五十字,又無難解之詞,可以直接進入解析與鑒賞階段,安排一個課時足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對于一個高中生而言,背下這首詩應該也不是問題。因而我認為僅僅讓學生“讀通”是不應有的環節。可以直接叫學生背誦,背熟了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
2、對學生想象力及聯想力的培養不夠。
老師講首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學生已經講出了“女性之美”以及押韻。問題業已解決,那么老師就沒有必要在“皎皎織女星”上做文章。我個人認為,這句應講到它的環境描寫。在這樣一個寥闊明凈的秋夜,最容易觸動幽閨思婦的離愁別緒,望著天空的雙星,想到關于他們的神話傳說,要使眼前之景與離人的現實之情很自然地結合起來,豐富了夢幻世界的內容。他的手法是浪漫主義的,對開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無疑是有利的。
3、對詩主旨的把握有偏離。
這是一首思婦詩。固然是“有情人難成眷屬”,那么再進一步說,是誰使然呢?為什么她總是脈脈含情地凝視著銀河而無可申訴呢?這就牽涉到歷史背景的問題。在這里,可以讓學生對東漢末年的歷史背景有整體的把握,有助于加深對詩的理解。“河漢清淺”是思婦視野中星空的景象,“涕零如雨”是思婦想象中織女的悲哀,天上人間同樣上演著悲劇,揭示出故事的悲劇意義。這其中蘊含了強烈的反抗意識,閃耀著燦爛的理想光芒,它是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的。
詩中的織女是詩人按照理想塑造出來的藝術性形象。崇高的品質、貞靜的儀容、勤勞的動作、堅定的情操,不但具有悲劇美,而且具有生活意義的美感。
4、對學習寫作技巧的提升也不足。
張庚在評價這首詩時曰:“《青青》章,雙疊字六句,連用在前;此章雙疊字亦六句,卻有二句在結處,遂彼此各成一奇局。”
在這里不妨把《青青河畔草》也輯錄出來,一塊地對照來學。古人說是奇局,它到底怎么個奇法,應該講明白,這就是寫作技巧的問題了。十句之中,有六句是用疊字組成的形容詞開頭。
“迢迢”是星空的距離,“皎皎”是星空的光線;
“纖纖”是手的形狀,“札札”是機的聲音;
“盈盈”是水的形態,“脈脈”是人的神情;
蘊含多么豐富的內容,多么美的審美享受。
這只是我的一些粗淺看法,一節課也許永不止這些。博大精深的古詩文化,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他們的審美境界,是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能說明我們任務的艱巨與探索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