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次北固山下》課堂實錄

發(fā)布時間:2017-11-15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次北固山下》課堂實錄

  鄉(xiāng)愁是春日飄飛的柳絮,鄉(xiāng)愁是山林如練的晨霧;鄉(xiāng)愁是綿綿如絲的長長的鐵軌,鄉(xiāng)愁是落日天際的一葉孤舟;鄉(xiāng)愁是羈旅途中揚起的灰塵,鄉(xiāng)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視的雙眸。思鄉(xiāng)是人類最美的情感,它在歲月的心河中愈釀愈香。在新課程標準環(huán)境下,如何進行古詩文的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品嘗這一香醇佳釀,下面的案例為我們作了一些大膽而有益的嘗試。

  首先,我想談一下這次案例的有關背景。《次北固山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代詩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詩。該單元以“自然”為主題,以三個維度為目標,旨在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領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

  我校語文組針對課標實驗開展了系列教改活動,“單元整體感知”和“單元整合與反思”是最常規(guī)的學習活動。在“單元整體感知”學習中,我自行設計了一次以“思鄉(xiāng)”為主題的小型綜合性學習活動。他們分組搜集的資料包括:1,關于“思鄉(xiāng)”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鄉(xiāng)”為主題的詩歌;3,吟唱游子思鄉(xiāng)的歌曲,并學唱其中的一兩首。

  課前,根據(jù)學習難點,我有目的的通過長途電話請教了江蘇鎮(zhèn)江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其間,適逢一同學于鎮(zhèn)江出差,時值歲末,囑其親臨北固山,以證實并描述“潮平兩岸闊”之實景,釋“海日生殘夜”關于寫景虛實之疑。

  另外,在備課時,根據(jù)我對“風正一帆懸”的理解,我懷疑書中插圖關于“帆向”的錯誤。我在長江邊長大,父親是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電話向一輩子都未離開過江水河水的父親請教,請教桅桿所在的位置,請教帆的懸掛技巧及升揚降落旋轉的原理,請教風向、帆向與船行方向之間的關系。在自己這一結論得到證實后,我欣喜萬分。然后,與學生一起找到了幾只作為藝術品的帆船,其中有一個模型令我非常滿意,因為它的桅桿懸掛與我父親所講的一樣,帆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轉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這次課堂學習活動的六個流程進行的。

  情景導入,以歌煽情

  課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讓學生進行曲名競猜。當歌曲前奏剛剛開始,許多學生都爭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浪歌》。在我的提議下,大家都跟著錄音機唱起來。一個片段以后,我示意學生停下來,并將音量慢慢扭小。以這段纏綿哀愁的樂曲為背景,我用飽含深情的語調,拉開了本次學習活動的帷幕:

  “現(xiàn)在我們聽到的,是陳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流浪歌》剛一出世,就唱遍了長城內外,席卷了大江南北。街頭巷尾,男女老少,輕吟低唱

  “同學們,當年和《流浪歌》一起走紅的許多流行歌曲,都如同夜空一瞬即逝的流星,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可為什么《流浪歌》卻能如此受人歡迎讓人喜愛呢?

  在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以“鄉(xiāng)愁”為話題,順勢在多媒體大屏幕上出示了詩歌《次北固山下》。

  整體感知,讀中現(xiàn)情

  首先,我結合自身處境,調動情緒,滿懷激情的朗誦了課文。然后,我組織學生通過自由讀、齊讀等形式朗讀了幾遍課文。律詩十分講究形式,律詩的朗讀自然也要注重形式。在與學生討論時,我們結合課外背誦過的《過故人莊》、《題破山寺后禪院》等幾首律詩的特點,適時在屏幕上出示了詩歌節(jié)奏的劃分以及“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等文字。然后,又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幾個輪回下來,學生的朗讀也已有幾分滋味了。

  賞析詩歌,領悟詩情

  “本詩表達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你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請找出有關的詞語或句子,談談自己的看法。”在賞析詩歌的第一步,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并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討論。在全班交流時,學生們紛紛發(fā)言。

  生:鄉(xiāng)書是家信,詩人漂流在外,很想家,所以寫信。

  師:他現(xiàn)在何處?家在何方?

  生1:他現(xiàn)在在北固山下。

  生2:他的家在洛陽,這從“歸雁洛陽邊”可以看出。

  我當即出示中國地圖:“大家看,北固山在江蘇鎮(zhèn)江市北,河南洛陽在這,當時作者可能行船向東去辦事,因為在唐朝殷番的《河岳英靈集》中,該詩題目為《江南意》,詩的首聯(lián)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江蘇鎮(zhèn)江與河南洛陽兩地相隔千里,作者可謂是‘人在他鄉(xiāng)’啊!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說明這一點呢?

  一陣緊張而安靜的思考后,學生們馬上紛紛回答:

  “從首聯(lián)‘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可以看出來,‘客路’是旅途的意思,‘行舟’也說明作者還在他鄉(xiāng)途中。”

  “題目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也說明是在路途之中。”

  學生的回答比我預料的要好,在他們的發(fā)言過程中,我適時給予點拔與鼓勵。至此,我引導學生已經(jīng)挖掘出了詩歌感情的第一個層面:思念洛陽,思念家鄉(xiāng)。

  如果說“思念家鄉(xiāng)”是詩情的第一個層面,那么“思念親人”則是本詩的更深層次的內涵。我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引,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又一洞天。

  “行舟客路,人在他鄉(xiāng)。王維有這樣一句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我動情的拉長了語調。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學生們很默契的齊聲詠和。

  “一些重大的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家庭團聚的日子。那么,本詩所反映的時令是什么季節(jié)的什么時間呢?”

  “是秋天,因為有大雁。”一位急性子學生脫口而出。部分學生在底下暗自竊笑。

  “剛才這位同學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值得表揚。但我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似乎有不同的觀點。”我微笑地看著竊笑的學生,“難道說‘秋天’不對嗎?”

  “是春天。”一個學生肯定地說。

  “因為春天到了,大雁才會飛回來。”另一個學生好像生怕功勞被別人搶走,“唰”地一下站了起來。

  “言之有理。”我指著地圖說,“從地理上看,洛陽在北固山的北邊,春天,天氣變暖,候鳥才會從南方飛回來。所以作者才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同學們,向剛才兩位同學學習(帶頭鼓掌),他們敢發(fā)言,肯動腦。大家想想,還有哪此詞句說明了當時的具體時間呢?四人小組可以討論,待會請選出中心發(fā)言人。”

  學生討論兩分鐘后,各中心發(fā)言人紛紛要求發(fā)言。

  生1:“江春入舊年”說明當時春天快到了。

  師:“江春入舊年”是什么意思?

  生1:意思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們從書上的注釋看到的。

  師:不錯,看來你們小組能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大雁南歸,舊年未過,但我國有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卻要來臨,這個節(jié)日是——

  生(齊):春節(jié)。

  我平靜地掃視全班,若有所思的停頓幾秒,用緩慢深情的語調說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讓我們滿懷真情的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學生齊聲背誦,教室里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哀愁。我暗示學生繼續(xù)發(fā)言。

  “當時是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水漲起來了,所以作者說‘潮平兩岸闊’。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春》就說‘春天來了,水漲起來了’。”

  我?guī)ь^鼓掌,學生躍躍欲試,氣氛更加活躍了。

  “當時還是早晨,作者看到了海里升起的太陽。”第三個中心發(fā)言人停了停,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從‘海日生殘夜’看出來的。”

  我頷首微笑,在引導學生弄清“海日生殘夜”是什么意思后,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在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里升出來。作者真的看到了太陽從海里升起來嗎?”

  一個學生說:“可能是因為當時江面開闊,連接大海吧。”

  另一個學生說:“可能是作者看到太陽,想像它是從海里升起來的。”

  “剛才兩位的發(fā)言,一個說是看到的,是實寫;一個說是想到的,是虛寫。你們同意哪一種意見呢?”我的話音未落,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就爭論了起來。

  到了是該出手的時候了。

  “現(xiàn)在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我剛好有一位同學去了北固山。”我掃視了全班學生一眼,“他是到鎮(zhèn)江市出差的。受我的委托,他是特意去北固山為我們實地考察這一問題的。大家愿意請教一下他嗎?”

  “愿意——”

  “他現(xiàn)在正等著我們的電話呢?誰來聽這個電話?”我拿出電話,將話筒插入錄音機的揚聲器里,“不過,可要注意禮貌用語喲,我的同學姓魯,也是老師。”

  “班長!班長!”

  班長在掌聲中走上來,其余學生伸長脖子,凝神注視。我拔通了早已儲存的號碼。“嘟——嘟——”的聲音在教室回響。

  魯:喂,你好。

  班長:喂,您好,是魯老師嗎?我是鐘老師的學生,您在北固山嗎?

  魯:受老同學委托,我今天特意來到北固山的。

  班長:您在那兒能看到海嗎?

  魯:你們鐘老師也問我這個問題。我在這里是看不到海的,這里離大海有好幾百里地哩,“海日生殘夜”是作者想到的吧。但是現(xiàn)在江面開闊,抬頭望去,對岸遙不可及,遠遠看去,還真有“海天相接”的感覺,太陽從遠處的水天相接處升起來,自然會讓人產(chǎn)生“海日”的感覺,這樣,理解為實寫似乎也可以。你明白嗎?

  班長:我明白了,謝謝魯老師,再見。

  我連忙接過電話,大聲的說了句“謝謝老同學”,說實話,老同學那聲音飄飛在風中,絕對能夠把人的思緒帶到那碧水迂繞的北固山前。

  一陳掌聲之后,教室里平靜了下來,我再次掃視全班,用深沉的語調說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子過得真快,一天未過,新的一天又來臨了;舊年未去,新年的腳步卻又近了。漂流在外的詩人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思念自己的親人啊。

  “獨立船頭,仰望長空,一行大雁,從南方飛回,詩人想: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我可愛的故鄉(xiāng),見到我可愛的愛人啊……

  我發(fā)現(xiàn),在學生朗朗書聲中,有了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詠嘆。

  大膽質疑,挑戰(zhàn)權威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請學生質疑,把還不懂的問題提出來,結果,許多學生的問題都聚焦在“風正一帆懸”上,——而這正是我預料之中的。

  “首先,我想請問大家,當時江面上的風大嗎?”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后,教室里又炸鍋了,有的說風大,有的說風小。

  在討論分析時,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帆船模型,從“風正”入手,讓學生認識到,風的方向與船行走的方向完全一致;接著,我又問學生,能不能說成“風順一帆懸呢?”讓學生結合“懸”來區(qū)分“風正”與“風順”的意思,大家討論后一致認為:不能用“風順”,因為帆沒有鼓起來,當時風不大。

  此時,我將船托在嘴邊,以風吹帆,問道:“‘風正’時帆該懸掛在什么方向?”

  “朝船頭的方向。”學生得出這樣的答案并不難。

  “那你們看看書中的插圖,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沒有?”

  “畫錯了!畫錯了!帆的方向畫錯了!”不少學生吃驚地瞪大了眼睛。

  “你們真不簡單,居然能挑出專家的毛病!”我頓了頓,提高了音量,“只要細心觀察,善于思考,我們是能發(fā)現(xiàn)很多真理的。不迷信權威!做學問就要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同學們,讓我們?yōu)樽约汗恼?”

  詩境再現(xiàn),配樂朗誦

  在哀愁的《二泉映月》中,我讓學生閉目靜聽老師的朗讀,然后,請他們描述自己腦中想象再現(xiàn)的畫面。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以這首二胡曲為背景,興致盎然的進行了一次配樂詩朗誦的表演賽。

  拓展共鳴,交流資料

  以“鄉(xiāng)愁”為主題,各組依次展示了自己的收獲。他們搜集到的材料來自網(wǎng)上、書籍、報刊與雜志,內容廣泛,有傳說,有詩詞,有歌曲:從李白的《靜夜思》到泰戈爾的《母親》,從徐小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到費翔的《故鄉(xiāng)的云》……

  最后,在《二泉映月》的樂曲中,在學生朗朗的背誦中,我們結束了這一課的學習。但我知道,學生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這節(jié)課后,我們語文教研組及時地進行了研討,大家認為:這堂課的學習活動圍繞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注意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改革精神。

  同事們的意見,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以“學案”代替“教案”,活動的設計處處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培養(yǎng)了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挑戰(zhàn)權威的精神。其中最精彩的是引導學生根據(jù)對“船向”“風向”“帆向”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課本插圖中的錯誤。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首先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本課學習活動的諸多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教師這一精神,如導入等多處創(chuàng)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其中“電話采訪”還具有不可重復操作的獨創(chuàng)性。

  3.善于運用教學評價手段,保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放縱”了學生的情感,在學生獲得獨特學習體驗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個性化的品質。而這一切都基于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尊重他們的發(fā)言,尊重他們的參與,尊重他們個人獨特的學習感受。

  4.注重了知識與能力訓練中的層次教學原則。為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課堂以“思鄉(xiāng)”、“思親”、“情景再現(xiàn)”三環(huán)節(jié)進行,以“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讀出藝術(配樂朗讀)”為詩歌學習梯度,抓住了教學重點。

  在給我鼓勵的同時,老師們也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他們認為,這堂課的容量還可以再大一些。

  本次學習活動前后,結合課標,我進行了認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

  1.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資源整合的過程。語文學習,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活動的設計應體現(xiàn)語文課標學習的“開放性”特點。在本次活動設計與實施中,除課本、教參外,我還請教了江蘇省鎮(zhèn)江市教研室的同志,請教了自己的父親,并與出差鎮(zhèn)江的老同學取得了聯(lián)系,個人的經(jīng)歷與內心“思鄉(xiāng)”的體驗也成為本次學習活動的資源。

  從廣義上講,組織學生進行以“鄉(xiāng)愁”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則是挖掘了更為廣泛的教學資源,使課堂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窗口。

  2.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學生獵獲信息的過程,——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網(wǎng)、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可以獲取信息,與人交談也是獲得信息的一種方法。這次“電話采訪”活動的設計關鍵其實就在于引導一種思想。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氣度與胸懷,這是語文課標“資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這也應是我以后教學與人生努力的方向。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每天被 |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色资源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第二区 | 性国产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一级aV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