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因此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時我極為精心和謹慎,終雖有收獲但遺憾也難免。
一杯濁酒,月下念了誰?——介紹詞前小序并補充作詞背景
這是理解詞意及作者感情的基礎,讀小序可以得知詞人寫作時間及處境。在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兼懷子由”上,“兼”字說明作者寫這首詞除 “懷子由”外,還有他意。這也許比“懷子由”的更重要;接著我補充作詞背景。這首詞作于神宗熙寧九年蘇軾任密州太守時(實為被貶)。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歷時五載,與唯一的弟弟子由也有七年不得相見。政治失意,親人被遠離。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寫下這首詞!
一聲問天,明月苦了誰?——疏通詞意,理解感情
關于內容學生總結為:詞的上闕寫詞人問月,表達詞人想上天但又覺得人間好一個感情變化的過程。詞的下闕寫詞人對弟弟的懷念及美好的祝愿,照應小序中的“兼懷子由”。當然,學生對詞的內容及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全面。于是我這樣引導:“詞的下闕是“懷子由”,那么上闕應該表達的應該是作者的另一個寫作目的,也許這正是作者的是主要目的。而且這個目的絕不僅僅是表達作者在天上和人間徘徊矛盾心情。所以請大家結合詞的寫作背景重讀詞的上闕,以組為單位深入思考上闕的主旨。
稍后,有學生說:“詞人想重回京城并且官復原職呢?”我立即表示肯定。然后把學生的思路引到這個方向,幾經引導和討論得出答案:詞中“天上宮闕”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貶時間長,不知朝廷內的情況。“高處不勝寒”暗指朝廷內復雜的爭斗。而“人間”則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這幾個句子的含義,詞的上闕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原來上闕表達的是詞人對政治的感慨啊!從而詞作的真正目的學生得以領悟。
一句珍重,祝愿給了誰?——對重點考點的處理
因這首詞的重點、考點都在下闕,我于是對下闕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下闕首句因省略主語“月亮”,導致一部分學生理解困難,一個理解能力較高的同學給大家解釋出來以后,其他學生頓時豁然開朗。這句詞不但描寫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動還表現出時間的變化。接著根據經驗,“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中的“事”和“長”很容易誤寫成“時”和“常”,“千里共嬋娟”中“嬋”誤寫為“蟬”,我在學生理解意思的基礎上特別作出強調。對重點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理解,我則直接出示答案讓學生批注在書上。因為很難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和作者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
最后我向學生推薦作者在密州的另一首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來加深學生對作者豁達胸襟和人格魅力的認識。我個人認為這首詞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比《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更容易理解。但蘇教版是主題合成單元所以只好勉為其難。
詩詞教學應該是以讀為主的,而我閑浪費時間并沒讓學生多讀這是本節課的不足。這首經典的中秋詠月詞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稍有難度,我在教學時都“心有余悸”唯恐理解不全,真可謂“高處不勝寒”!因此對這首詞重點考點我怕“勞生費事”卻收效甚微而采取填鴨式,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