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以蟲治蟲》知識點整理
原文: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重點詞解釋、譯文、分析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
1、界:地域、范圍
2、生:產生,出現
3、方:正在,正當
4、為:成為
5、之:的
6、害:危害
譯文:北宋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出現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田野里的莊稼。
課文分析:第一層:說明蟲害發生的年代、季節和范圍。一個“方”字,顯示蟲害的緊迫,治蟲實為當務之急。
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7、如:像
8、其:它的
9、喙(huì):本是鳥獸的嘴 此處指蟲子的嘴
10、蔽(bì):遮蓋 蔽地:遍地
11、則:連詞表順接,相當于“就”。
12、以:用
13、搏:搏斗
14、之:代指子方蟲
15、悉:全,都
16、為: 成為
17、旬日:十天
18、皆:全、都
19、盡:消滅
20、歲:年成
21、以:因為【“以”只有“因為”的意思,沒有“因此”的意思,其實后面省略了代詞“之”,其為“歲以(之)大穰”,之:指 消滅子方蟲 “以之”譯為“因為這樣”,就相當于“因此”。】
22、大穰(ráng):莊稼大豐收
譯文:忽然出現了一種昆蟲,樣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們的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它(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這蟲咬成兩段。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消滅,年成因此獲得大豐收。
課文分析:第二層:寫子方蟲的天敵應運而生,滅盡子方蟲,莊稼因此獲得大豐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蟲天敵的出現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現象,雖然在當時人們對此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但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接著介紹子方蟲的天敵:“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這是寫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鉗”,因為這是它消滅子方蟲的有力武器。“千萬蔽地”,說明為數眾多。
當它遇見子方蟲時“以鉗搏之,悉為兩段”,說明它剿滅害蟲時威力無比。
“旬日子方皆盡”,說明剿滅害蟲極為迅速,干凈徹底。
“歲以大穰”,一個“以”字強調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敵徹底消滅了子方蟲,這就突出了“以蟲治蟲”的成功。
這里啟示我們:如何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充分發揮某些農作物害蟲天敵的作用,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產、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
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23、其:這樣、這種
24、舊:過去
25、曾:曾經
26、之:助詞,無實義,不譯
27、土人:本地人
28、謂:叫 ,稱
29、之:子方蟲的天敵
30、傍不肯:蟲名。意思是這蟲旁邊容不得害蟲。
31、傍:同“旁”,旁邊。
譯文: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課文分析:第三層:說明天敵的出現并非偶然現象,而是“舊曾有之”。篇末點出“傍不肯”的名稱,加深了讀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