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6分)
(1)蒙曰:“ ,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3分)
(2)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生活,
。(3分)
2.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中的頸聯: , 。(4分)
3.《黃鶴樓》一詩哪兩句是點題: , 。(4分)
4.《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哪兩句現在人們賦予它新的新義,常用它來說明新事物將取代舊事物: , 。(4分)
5.《夜雨寄北》一詩中,“ , 。”這兩句是作者身在巴山設想回歸長安,晚上與友人剪燭夜談的情景。(4分)
6.《泊秦淮》一詩中,哪一句貼切傳神地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冷清的景象?(2分)
。
二、文言文閱讀
(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 。
7.給第二段補充完整(包括標點符號)(2分)
8.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1)儼然 (2)絕境
(3)具 (4)交通
9.從文中找出表示“邀請”的一對同義詞是 和 。(2分)
10.第一段文中表現環境幽美的句子是 ;表現社會安定的句子是 ;表現人物和平勞動和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6分)
11.桃源人為什么“見漁人,乃大驚”,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
1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這兩個文段的內容。(4分)
答:
13.翻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4分)
譯:
(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4.譯詞(2分)
(1)間: (2)一端: (3)名: (4)走:
15.給句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
曳屋( ) 許許聲( )
16.翻譯:“中間力拉崩倒之聲”(4分)
譯:
17.找出文段中描寫聽眾反應的語句,說說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4分)
答:
三、現代文閱讀
(一)
那是一個夏天的長得不能再長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我起先是不經意地坐
著看書,忽然發現湖邊有幾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的,有些
飄到草地上,有些飄入湖水里。我當時沒有十分注意,只當是偶然風起所帶來的。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情況簡直令人吃驚。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那些樹仍舊渾然不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無限的云庫似的。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那種東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樣,我感到詫異和振撼。
其實,小學的時侯就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風力吹動纖維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測驗題的答案而以。那幾天真的看到了,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狀的敬畏。我幾
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
18.選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各有一個錯別字,請把它找出來并改正。(2分)
改正 改正
19.“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一句中的破折號作用是 (2分)
20.選文中有一句話連用兩次比喻,這個句子是
。(4分)
21.“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那種東西”一句中“那種東西”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22.第一段中說“幾棵樹正在飄散”的“白色纖維”是“大團大團的”,第二段又說它們是“小型的”,這矛盾嗎?為什么?(4分)
答:
。
23.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接觸到各種生命,但是作者為什么說“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 (4分)
答:
24.這幾段話記敘的順序是 。(2分)
25.這幾段話記敘的中心事件是
。(4分)
(二)
我獨自一個□□在田野里。太陽落山了,□□色的晚霞漸漸地從天邊退去。遠處,廟里的鐘聲在薄暮中響起來。羊兒咩咩地叫著,由放羊的孩子趕著回圈了;烏鴉也呱呱地叫著回巢去了。夜色越來越濃了,村落啦、林子啦,坑洼啦,好像一下子都掉進了□□的沉寂里。我聽見媽媽在村口□地呼喚著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應。一種比饑餓更可怕的東西平生頭一次潛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26.給文中空白格填上恰當的詞語。(4分)
27.這段文字在表達方式上屬于什么描寫手法?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進行描寫的?(4分)
答:
28.文中寫道:“媽媽焦急地呼喚著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應”為什么?(4分)
答:
29.這文段選自《 》,作者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