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螳螂捕蟬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第二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他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文本細讀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寫了一個少年用寓言成功勸諫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不聽大臣們勸他“放棄攻打楚國”的建議,且十分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結果,在少年的勸說下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需要說明的是,文章反映的不是少年的勇敢,而是少年的智慧。
本文首尾呼應,這種呼應不僅體現在內容上(“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還體現在感嘆號上(“誰再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這些感嘆號表達了吳王態度的巨大變化)。
感嘆號在全文一共出現了五處,這五處感嘆號承載著作者的匠心。
第一處:“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這里為什么要用感嘆號,這個感嘆號又流露著怎樣的情感或情緒呢?一是決心大。一定攻打楚國,且志在必得。二是很威嚴。君主無戲言。吳王的決策就是圣旨,不可更改。可是一些大臣竟然反對,說出與吳王相反的看法,如若有人再挑戰皇權,只有處死。三是十分生氣。大臣們不是盡力想辦法如何去攻打楚國,反而盡力勸說要取消攻打楚國這個念頭。吳王當然很生氣。
此時,侍奉吳王的少年能直接勸說嗎?既不能,也不行。吳王正在氣頭上,又那樣固執,說了一定毫無效果。吳王還很有可能會處死少年,給大臣以警示。因為,吳王已有言在先,且皇威不可挑戰。但從國家利益來講,又不能不勸諫。這就是難題,解決這個難題,需要大智慧。于是,少年就想出了辦法:適時給吳王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使吳王主動改變決策。
第二處:“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能不能直接對吳王說“吳王,你不要攻打楚國,我給你講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呢?顯然不行。此時的吳王根本聽不進任何意圖十分明顯的勸諫。于是,少年要尋找機會,在看似無意中實現有意勸諫的目的。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少年選擇了一個恰當的地點。王宮花園,很容易能見到吳王。花園里有樹木,既可以打鳥,又會有寓言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介意。”他介意的是能否遇到吳王,能否找到機會講寓言故事勸諫。“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如果第三天還遇不到吳王,他會一直轉下去,直到目的達成為止。所以,第4自然段開頭這樣寫“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一個“終于”寫出了少年的“苦等”心理,也寫出了少年內心的高興(機會終于來了)之情。
而吳王的好奇與關愛(“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為講寓言故事且吳王感興趣地聽故事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這個感嘆號所流露出的關愛語氣,少年是聽在耳里,高興在心里的,但此時時機尚未完全成熟,不能急于講早已準備好的寓言故事,得以“打鳥”為題順勢引導。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對話——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
這里需要特別注意,“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用的是句號,而沒有用感嘆號。按理說,少年見吳王“上當”了,是十分高興的,但這種高興必須藏于內心,不能溢于言表,否則,吳王在這個時候發現少年的心計,勸諫就會前功盡棄。
第三處:“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吳王的態度已由“關愛”到“來了興趣”到“夸獎”了。少年講故事的過程,被吳王打斷了。吳王能有機會打斷,也說明了少年講故事的語氣是平緩的,是不激動的。少年在讓吳王感到所講的故事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不是早就準備好了的。也正因為是親眼所見,故事才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而少年在講故事時,內心一定是激動的和高興的。但第9自然段,沒有用一個感嘆號,這就巧妙地反映了少年的智慧。我們必須看到:在平實的文字后面所表達的正是少年的智慧。
吳王已經完全走入少年預設的計劃里了。他已急切地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于是,講述寓言故事中最重要的內容,時機已完全成熟。
第四處:“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既然,時機已完全成熟,那么,少年的講述語氣一定會發生明顯變化,也有必要發生變化。這既是順應吳王“夸獎說”與“急切問”的語氣,也是強化寓言故事主旨的需要。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
“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已加上了語氣助詞“呢”。前文所寫的少年話語中,一個語氣助詞也沒有,這反映了少年內心是有些緊張與擔心的。而到了這個階段,一切都在計劃與預料之中,所以自然就有了與情景相符的語氣助詞。這既強化了所描述的現象,也強化了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言下之意是:“黃雀啊,你可不要得意,你也正處在我的攻擊之中,你也是十分危險的。”但這里仍然沒有用感嘆號,因為,少年所要特別強調的是下面的一句話——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里同樣用了語氣助詞“呢”,道理和上文所分析的一樣。但不同之處在于,這句話用了感嘆號。這是本文少年的話語中所用的唯一的感嘆號。這是為什么呢?又包含著哪些情感或情緒呢?
正如上文所說,這句話最為重要,需要強化。同時還因為,這是在最恰當的時機表達了最想表達的內容,少年的內心感受可以完全釋放了。少年的內心是高興的、興奮的、激動的、自豪的(他已感到自己完成了大臣們想完成但沒有完成的任務,他通過這樣的方式拯救了國家)。
第五處:“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是連聲說的,一連用了兩個“對”和三個感嘆號,而且用了“太有道理”。吳王被這個故事打動了。吳王的內心是激動的、高興的、興奮的,也是感激的。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由先前的固執到現在的完全覺醒,起關鍵作用的是少年,是少年的智慧,其次才是寓言故事本身。試想,如果大臣們在朝廷之上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勸諫會成功嗎?不會,故事缺少相應的情境,吳王又在氣頭上,根本無心聽。如果少年刻意找吳王講這個寓言故事,同樣不行。一個侍從,且又是少年,竟然“干涉朝政”,肯定不行。少年的智慧還反映在,他只講故事,沒有將故事與吳國的處境進行清晰明了的對比,這同樣是智慧。若講了,豈不看輕了吳王的智商。講了,就是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