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基礎知識試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10%
áo xiánɡ xīu rǔ kān cè xiàn mù mínɡ ɡuàn ɡǔ jīn
( ) ( ) ( ) ( ) ( )
rèn jìn túo zhē yìnɡ chóu xiǎnɡ shòu hè lì jī qún
( ) ( ) ( ) ( ) ( )
二、先將成語補充完整,再解釋要解釋的加點字,最后按要求分類。8%
剛正不( ) __________ 一( )一和_________ 喜( )樂見
好( )喜功__________ 惟( )惟肖__________ 字正( )圓
褒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貶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據要求寫出倒順詞。4%
同義: ( )----( ) ( )----( )
不同義: ( )----( ) ( )---- ( )
四、請按要求完成下列語句的練習。8%
1、用正確的修改符號修改病句:
黃海灘涂是片廣闊的土地,那里氣候溫和,林茂草豐,是麋鹿野生飼養的理想產所。
2、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 )這件事過了許多年,( )我仍然記得清清楚楚。
3、將下面這個句子改成帶問號的但意思不變的句子:
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樣子,仿寫句子:
夏天,知了不厭其煩地在樹上唱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請根據課文及其相關內容填空。14%(4+4+4+2)
1、這種境界,既使人_______,又叫人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
2、《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_________詩,讓詩人感到悲的原因是__________。
請再寫出一句古代詩人愛國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郎織女》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從中我們認識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牛郎。另三大民間傳說分別是《 》、《
》、《 》。
4、陳忠實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重點要歌頌的是高原柳,可他又用許多筆墨寫家鄉灞河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基礎知識試題
一、按要求寫字詞句。(25分)
1.正確、工整地抄寫句子。(2分)
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
2. 看拼音寫詞語。(6分)
shēnɡ sǐ yōu ɡuān quán shì
譚千秋 時 大愛
kānɡ kǎi jī ánɡ hénɡ xínɡ bà dào
鄭成功 警告 者
bō tāo xiōnɡ yǒnɡ ɡé hé xiānɡ wànɡ
天 河 牛郎織女
3.選擇題,用“√”畫出正確答案。(5分)
(1)選擇正確的讀音。
沼(zhāo zhǎo)澤 蒙(ménɡ měnɡ)古 運載(zāi zài)
(2)選擇正確的詞語。
這家超市(臨近 鄰近)菜場,商品(色色俱全 琳瑯滿目)。
(3)選擇正確的字義。
漂泊不定 (①固定 ② 平靜 ③約定) 負荊請罪(①求 ②邀 ③ 敬辭)
(4)下列帶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① 外婆的心臟不太好。 北京是祖國的心臟。
② 這個地道很深。 她能說一口地道的北京話。
③ 這個角色我可以替代他來演。 今天奶奶代替爸爸去開家長會。
4.下面橫線上該填什么風呢?請寫出。(4分)
送爽 細雨 驟雨 知勁草
5. 在下列句子中填上合適的詞句。(8分)
(1)夏洛蒂三姐妹 地寫作著,很快她們就 ,震動了世界文壇。
(2)夕陽西下,蒙漢人民在依依不舍地話別,這真是“蒙漢情深何忍別,
!”
(3)好曲不厭百回唱, 。初讀好書,如 ;
重讀好書,如 。
(4)巴金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叢鮮花,就吐露一片芬芳;如果你是
,就 。
二、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5分)
1.……這種境界既 ,又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2分)
2.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 ,它卻在
成就了一片綠陰。這句話給你的啟發是
(3分)
3.本學期我們認識了許多中外名人:有赤膽愛國的 、 ;有 、舍己為人的船長;被稱為“ ”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有被稱為“ ”的錢學森;還有 的詹天佑。(6分)
4.學問來自于學,也來自于問,“學”與“問”是 的。有學問,離不開多讀書,正如古詩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 。”但是不能只讀書,還要多實踐,就像陸游告訴兒子的:“ ,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