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課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說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動形象的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別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別方向、觀察氣象、了解地質變化。第7自然段講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易懂,借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閱讀。
針對課文特點,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課題質疑,激發興趣
導入:同學們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來認識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簡介)今天她給我們帶來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課文(出示課題,齊讀)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思考: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歸類整理一下:課文分別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讀懂大自然的文字?讀懂這些文字有什么意義?這些問題也正是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難點。)
二、 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讓孩子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由于是六年級的學生,所以在讀課文時出示這樣的自學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看看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歡的一種多讀幾遍。
(這個問題的出示其實就是在鍛煉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也幫助他們在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
檢查自讀情況:
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的生字就不再單獨出示了隨課文解決。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紹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崗石這幾種文字。教師再適時的點撥一下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的,又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就幫助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導分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 抓住重點,潛心體會。
文章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段落簡潔。教師主要引導學生自學為主。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孩子抓住重點句理解“天上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天上”、“腳下”,兩個“每”字都在傳遞著一個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題,也是教學的重點。主要從“天上”和“腳下”兩方面列舉了大自然的四種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巧妙的過渡。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這種過渡的運用。其余幾個段落文字淺顯易懂,老師給出問題:這種文字能夠告訴我們什么,你還知道有關這種文字的知識嗎?讓學生分成四大組通過自學,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在交流時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對星座的介紹。可以拓展一些內容,補充一些看云識天氣的農諺。還讓孩子說說天上還有那些文字。如:太陽、月亮風等。從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了解天氣。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讓孩子了解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敘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著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本段中的動詞用得特別好,引導學生多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后強調腳下的文字能讀出地質變遷。
課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也是課文向生活擴張的一個點。主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仔細觀察,不斷學習。
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孩子對大自然的文字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發現,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 拓展延伸
我們的授課絕不僅僅為一堂課,一篇課文所約束,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結合課后習題,我有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
我的過渡語是:同學們,課文學到這里,我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處都有文字,大自然通過這些文字在告訴我們什么?你們看(出示多媒體)
多媒體1:迎春花
當第一朵迎春花綻放的時候,大自然告訴我們: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體2:陽光照射下的火紅的楓樹林圖。
師:當很多樹葉變黃的時候,楓樹卻獨樹一幟,格外地鮮艷,多美哪!這是大自然在說:秋天來了,是時候賞楓葉了。
多媒體3:霧凇圖
師:吉林霧凇,瓊脂枝玉葉,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跡啊!看著它,大自然又讓我們想起了起了: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好的一面,也在時刻提醒著我們什么。
多媒體3:瀑布的枯竭
師述:大瀑布以前一瀉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卻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這種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
多媒體4:太湖藍藻暴發
師:太湖是我們的母親湖,2007年的藍藻暴發,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可不容緩或人人有責------”
師:這是老師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上的幾頁文字。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請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給大自然這本書添上幾頁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間雞飛狗跳,能讀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場地震來臨。
3、鋸開大樹,你就能發現樹的斷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紋路,這就是年輪。有多少年輪,樹就有多少樹齡。
4、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布,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
5、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魚、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斷出在遠古的時代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這一設計,由老師引導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學生自由發揮,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激發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又強化了孩子的環保意識。)
五、 總結:
最后是全文總結:今天,我們從大自然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們又共同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了幾頁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蘊含無限的知識、學問和奧秘,等我們去觀察、了解和探索。讓我們繼續為大自然這本書書寫更多的文字。
作業:
同學之間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結合課內、課外的知識辦一份小報。
(作業設計彈性較大,強調可以合作完成,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板書設計:
星座 辨別方向
云 觀察氣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質變化
觀察 了解 探索 花崗石 地質變遷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一、扣題導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學此課時,我從回憶《大自然的語言》這首小詩導入,揭示課題,簡介作者。然后質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讓學生自讀課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崗石)。如果我們把大自然看成一本書,那么根據課文把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該怎么分呢?你能根據課文給上下兩冊分別取個書名嗎?(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教者板書。
二、自讀課文,讀懂大自然的文字
讓我們趕緊去讀一讀“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吧。看看有什么收獲?當然你在讀書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來。讀后討論交流,教者板書,相機指導朗讀。
星星(北極星)————辨識方向
云(砧狀云)—————觀察氣象
石灰石——碎貝殼———這塊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崗石——冰川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后來才長起來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點,要理解這塊花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著青苔。本來應該是在山上的,怎么會穿過森林呢?學生找出書上的語句并不難,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課時結合了以前科學書上的一個小故事,告訴學生這叫“冰川漂礫”,是冰川帶著這些碎石從上游漂過來的,冰川融化了,石頭留在了這里。上面還布滿了擦痕,甚至有明顯的洞。那是與冰川撞擊的結果。后來河流可能消失了,長成了現在的森林。
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為什么要加引號,因為這是表示特殊的含義,意思是漂。在這里是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冰川和石塊緩慢移動的過程。
文章的這上下兩冊書是通過哪句話連接起來的呢?學習第4段過渡段。抓住一個“也”字,表明過渡。補充前一部分的總起句,或總結句。“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在會讀它的人看來,是一本神奇(有趣)的書。”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剛剛在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了一首小詩,出示小詩的前半部分,指名讀,齊讀。
三、拓展思維,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這首小詩的結尾是省略號,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學生補充(月亮圓圓的,說明是農歷十五左右;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你們能仿照著上面的句式來寫兩句嗎?學生說。
四、掌握方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看來大家對大自然觀察得非常細,要知道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這部大書的首要條件。那么我們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還要注意什么呢?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這個自然就是告訴我們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觀察、認真讀書、學會請教)老師同樣也以詩歌的形式寫了出來,齊讀后半部分小詩。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的一首小詩,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它作為這本書的序,讓更多的人都能來讀一讀它,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大自然,保護我們的大自然,積極探索我們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