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公開課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結合課文理解“能者為師”、“相輔相成”等詞義。
3.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多問”與“勤學”是聯系在一起的,教育學生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并和善于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做學習的主人。
4.初步認識論說文的寫作結構和特點。
教學重難點:
1.弄懂問的重要性和怎么問的道理。
2.理解“學”與“問”的關系。
3.通過自讀感悟和師生對話等方式領會說理文的一般結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獎品(書簽)、鼓勵閱讀內容是勤學好問故事的書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贈送書簽,感悟學與問
師:同學們,我讀書喜歡用書簽,今天就帶了幾張作為我們的見面禮,請接到的幸運者大聲讀一讀書簽上的句子好嗎?(師拋書簽4張)
生1:我這種書簽上的句子是“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生2:我這張寫的是“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生3:我這張寫著“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生4:我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師:謝謝同學們的分享。剛才我們聽到的句子都是關于學問的內容,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請大家大聲讀課題。
(師板書課題,生大聲齊讀。)
二、初讀體驗,感知學與問的道理。
1.初讀指導
師:同學們還記得學過的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和《談禮貌》嗎,文章先講了什么,然后講了什么?
生:我記得《滴水穿石的啟示》先講了太極洞里的石頭,被水滴滴出了個大洞,提出滴水穿石的道理。然后講了李時珍、愛迪生等幾個人的事跡來證明。
生:我記得《談禮貌》開始說講禮貌是我們傳統美德,我們要有禮貌,然后舉了岳飛,還有另外一個事例來證明講禮貌很重要。
師:剛才發言的同學對學過的課文能記得這么清楚,真了不起,說明他們上課學得認真,學得用心。我們今天學的《學與問》和這兩篇課文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們都是說理文,或者叫議論文。也許有的同學已經發現它們相似的地方了,是的,這類文章通常都是開頭通過一種現象提出一個觀點,接下來用幾個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最后再進行總結。那么《學與問》究竟提的是什么觀點,又舉了怎樣的例子來說明呢?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自己去閱讀解決這個問題?
生(齊):有。
師:很好。請看大屏幕上的學習要求,看明白了就開始吧。
(出示課件,屏幕顯示——
初讀要求: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哪些自然段或句子是講道理的,在旁邊空白處寫上“講道理”三個字(板書:講道理),哪些地方是擺事實的,在旁邊就寫上“擺事實”(板書:擺事實)三個字。遇到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可以參看投影或課課通。)
2.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
(教師巡視時對認真讀書、做筆記的給予肯定、鼓勵;對閱讀有困難,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給予個別幫助)
3.檢查自讀情況
師(拍手示意):我們現在交流一下自學情況。首先請一位同學讀一讀屏幕上的詞語,看一看閱讀中的“攔路虎”你消滅了沒有。
(生讀詞語略,內容見課件)
師:讀順了課文,那么哪里是講道理的,哪里是舉例子也就是擺事實的呢?
生:第一自然段講道理,第二自然段舉例子,第三自然段講道理,第四自然段又是舉例子,最后一個自然段也是講道理。
師:嗯,你說得很細致,誰愿意講得概括一點。
生:課文第一、三、五自然段是講道理的,第二和第四小節是舉例子的。
三、再讀課文,練習提煉中心論點,感知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師:這次說得簡潔概括。那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舉了什么例子呢?我們再快速瀏覽一下課文,把代表觀點的句子用筆劃一劃,例子用自己的話試著概括一下好嗎?
(生快速瀏覽,思考)
生:“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師:這句話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勤學好問,好,是愛好,喜歡的意思
(板書:勤學好問)
師:你找得很準確,不過課文好幾個地方都有講道理的,再看看還有沒有能代表觀點的句子。
生:“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話。
(生看屏幕齊讀)
師:第四自然段中有幾個成語注意到里嗎?說說你是怎么理解的?
(學生聯系上下文,借助詞典說“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相輔相成”等詞語意思,略)
師:我們找出了觀點,那么課文舉了哪兩個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的?
生:一個是哥白尼小時候愛問為什么的例子,一個是沈括寫詩的例子。
師:你概括得真好,既簡潔又清楚。同學們了解這兩個人嗎?請看大屏幕。
(生看大屏幕上的人物資料,教師有針對性選取其中語句強調)
四、小結,從整體上認識議論文的結構,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學與問》這篇說理文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一起跟我說(看大屏幕),《學與問》這篇課文首先提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這一觀點,然后通過哥白尼的故事證明問的重要性,要學會多問,又通過沈括的例子來說明勤學好問要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后強調了既要學又要問,要在學中問,問中學,做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個道理。議論文通常在開頭就會提出中心論點,最后再進一步強調這個觀點,首尾照應。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習字冊。觀察一下生字的結構,再描紅臨寫兩遍。請選出你認為最需要注意的兩個字上來扮演一下,教師范寫一遍。(強調坐姿和寫前先觀察的習慣)
2.完成《學習指導》中能做的習題。
第二課時
一、師生問好,復習導入
師:今天我們的任務是進一步探討《學與問》的話題。先來回顧一下文章的中心論點,一起來讀(PPT出示中心論點,略)
二、品讀課文,深入理解“學”與“問”的道理
(屏幕出示——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我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就好比插上了兩只強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時,知識的天空將任你翱翔,宇宙的奧秘將任你探求,你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師:這是文章的結尾,誰能把這段話概括得更簡潔一些?
生:學文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就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師:大家說他概括得怎么樣?很棒。你是怎么想的?
生:其實結尾就是把觀點再總結一遍。
師:你已經會學習了!你為什么要把比喻句去掉呢?
生:比喻句就是為了說明勤學好問的好處,還是為了告訴我們要勤學好問這個道理的。
師:這樣的比喻句文章還有一處,也是為了說明勤學好問的好處的,同學們發現了嗎?
生(大多數找到):還有把勤學好問比作金鑰匙,鋪路石的。
師:勤學好問還可以比作什么呢?
(生有困難)
師(點撥):有時候我們碰到疑惑,就好像晚上走路看不清,我們需要什么來照亮?
生:手電筒,指路的燈,我們可以把勤學好問比作黑暗當中的指路燈。
師:再想想,如果你在大海中航行失去了方向,這時你需要什么?
生:指南針。
師:那我們可以把勤學好問當解決疑惑的指南針。
師:現在我們都知道勤學好問這么重要了,但是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他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難得多。那我們該怎么學會提出問題呢?書中還舉了一個誰的例子教我們學會問?
生:哥白尼。
師:我們怎么跟哥白尼學?
生:遇事多問幾個問什么,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
師:謝謝你。我還想多問幾個問題。我發現問題后該向誰問這個問題呢?
生:不管……,都應該……,拜能者為師。
師:哦,,我聽懂了,就是說我遇到問題要拜能者為師。那什么樣的人是“能者”呢?誰來幫幫我?
(生再說這句話)
師:誰再來說一遍,把關聯詞強調一下。
(生說。)
師:我終于聽懂什么時“能者”了。謝謝你。我想起孔子說過的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我以后一定要謙虛一點,多向大家請教。好,現在啊,我有幾個問題要請教一下在座的小老師們。大家愿不愿意來教教我?
生:愿意。
師:我最近不知是天冷還是什么原因,一到晚上小腿的骨頭有點疼,但是不知道去找誰問問原因。
生(搶答):醫生。
師:好,謝謝你,獎勵給你書簽。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城里的小男孩跟他媽媽來我們郊區玩,他看到地里長的山芋,不知道那是什么莊稼,你說他該問誰呢?
生(搶答):他應該去問莊上的農民伯伯。
師:說得對,我也這么想。不過他問我也可以,因為我也是農民出身,種過山芋。
(生笑。)
師:抓住機會哦,認真聽。小紅星期天做作業,遇到一個字不會寫,她該請教誰?
生:字典。
師:還可以請教誰?
生:家長,哥哥姐姐,鄰居……
師:如果家里科技條件好一點的話,還可以……
生:互聯網。
師:說起互聯網啊,我看到有的同學玩一些游戲,我覺得很有意思也想學,我該請教誰呢?
生:請教……請教這位同學。
師:說得太好了,謝謝你。
師:同學們充當老師,幫我解決了很多疑問,那么你生活中有過哪些請教的經歷呢?大家說出來交流一下。
生:我作業不會寫請教姐姐。
生:我作業不會寫,請教老師的。
師:我們說的都是學習方面的,有沒有在書本學習之外的生活實踐的例子的?
(生不會回答。)
師:沒有嗎?看來我們不能滿足于整天讀讀書本知識,而要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做到學中問,問中學。師:看來我們還需要走出書本,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多多在生活中學習哦。
師:為在學習過程中,光問還是不夠的,文章又用沈括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用第四小節中的一句話怎么說?
生: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師:沈括遇到問題怎么做的?
生:他對大林寺桃花開得遲不理解,去問媽媽?
師:媽媽的問答她滿意了嗎?為什么不滿意?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生根據書中內容回答,明白不僅要問,更要自己思考探究,略。)
師:事實上沈括觀察思考后又找來白居易詩的序言看,終于驗證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序言)
師:所以,要想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要怎么做?
生(齊讀中心論點和板書內容):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聯系起來。
(板書:勤學好問+觀察思考 做學習的主人)
師:好,最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最后一小節的話。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注意文章最后的人稱“我們”“你”分別指誰,這樣說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們”指包括作者的所有人,“你”是作者專門對我們讀者來說的。
生:說“我們”就親切,用“你”是為了引起我們注意,讓我們聽他講道理。
師:不錯,這是說理文常用的人稱習慣,“我們”拉近作者和讀者的距離,“你”帶有強烈的號召性和鼓動性。我們在講道理的時候要學習使用這種方法。
師:讓我們一起把課后練習2的句子大聲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做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學問學問——”
生(齊讀):略。
三、舉一反三,交流搜集到的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或名言。
師(過渡):哥白尼和沈括這兩個事例讓我們明白了我們勤學好問的重要性以及要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的道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離不開勤學好問,現在我們就舉一反三,交流一下搜集到的其他勤學好問的小故事或名言詩句。
(獎勵的書簽背面有教師提供的資料,教師為沒有準備好的同學分發資料支持)師:請幾位同學來讀一讀手中的小故事或名言詩句。
(生讀,5-6人,略)
師(總結):……不僅明白道理,更要落實在平時的行動中,做學習的主人。
四、拓展延伸,辨析,檢查是否理解“學”與“問”的關系
師:同學們,老師備課時看到某語文論壇上一位老師建議《學與問》的課題改為《問的重要性》,說說你的看法,用文章的觀點說說學與問的關系。
(生圍繞著學與問的道理說,起到鞏固遷移的鍛煉,回答略。)
五、布置作業
1.利用網上買來的本課“道具”——獎品書簽產生的賣家失誤——二十四節氣有一張重復,意味著漏掉了一個節氣,全班合作,拜能者為師,找出被漏掉的是什么節氣。
2.練習寫說理文的讀后感,練習概括能力,促進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說理文結構的了解,也照應了習作7要求寫讀后感的習作要求。(出示PPT,提示最基本的習作提綱,給寫有困難的同學幫助)
《學與問》讀后感提綱:
讀了這篇課文,我知道了(寫學與問的道理)
哥白尼的故事讓我知道了……沈括的故事告訴我……
我還知道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有……
我自己在勤學好問方面……我今后會……
附板書設計:
學與問
講道理
勤學好問+觀察思考=真知
擺事實
做學習的主人
打造生態課堂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與問》教學反思
《學與問》與學生學過的《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在文體和結構方面非常相似,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因此本課教學對于內容的理解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我覺得語文教學的兩大要點“學習文章寫了什么”和“明白文章怎樣寫的”,本文可以著重從第二個方面入手,就是圍繞“文章講了什么觀點,舉例什么道理,學與問兩者有什么關系”等為明線,通過學生自學,師生對話,來滲透“如何寫”說理文的學習,亦即弄清說理文的結構。縱觀本文教學過程,在注重言語實踐訓練方面,有以下兩個方面值得交流:
一、鼓勵學生將文本學習和實踐經驗相聯系。
比如在舉例說說自己“問”的經驗,開始學生出現卡殼現象,后來通過點撥,引導,將學生逐漸帶到生活實踐中,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表達有“米”可“炊”。在如何學會提問的環節,我和學生置換了角色,精心創設各種情境,提出在什么情境下該去問誰,也就是深入理解“拜能者為師”的道理,調動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再以運用的方式予以表達出來,使文本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實踐中來。在后來的拓展環節,更是用比較難的開放式辨析題“談談對有人說課題應該改為《問的重要性》的看法”來考大家,使學生將學習到的文本材料經過邏輯性很強的組織加工。總之,本文的教學時時刻刻都圍繞著言語實踐進行,沒有滿足于單純讀讀文字材料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踐,并且時刻保持師生的平等對話氛圍。
二、注重聽說讀寫相結合,重視寫的訓練。
本文學習我隨時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語言能力進行調整教學,所以沒有過多的程式化步驟,僅僅備課時根據教學重難點預設了必須實現的目標,過程則通過師生對話向前推進,所以師生的“聽”很重要。王尚文在《語文教學對話論》中就非常重視“聽”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認真聽,才有可能使以下的“說”“讀”“寫”順利進行下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開頭和課中用書簽作為獎品,一方面鼓勵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滲透了相關資料在書簽上,比如書簽上寫著或貼著學與問的觀點、學與問的有關名言、小故事等,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在學習完文本之后,我在作業環節安排了“寫讀后感”這個小練習,練習的小提綱既是對文本的內容概括,也是對結構的梳理,同時也為讀后感的內容起到了概括作用,一舉三得,降低了寫作難度,使寫作成了不再頭疼甚至是一件快樂有成就感的事。
當然,教無定法,不同的情境下,說理文會有各種不同的教學側重點,本次教學權當一次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