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是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畢淑敏寫的一篇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優秀小說。作者寫出了小人物的自尊,寫出了小人物為維護自尊而作的不懈努力。從情節上看,這是一篇關于“買票”的小說。小說的情節就是圍繞“該不該買票”而展開的,而該不該買票的關鍵就是那“一厘米”。小說中的陶影的兒子小也是一米零九,還是一米一,差不差這一厘米“強烈地關系著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關系著一位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關系到教育子女的導向。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說的學習一直講究體會和個人感悟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來探究課文的主題。文學鑒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同一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時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萬別。為此教學中,通過問題的設置,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充分的交流。學生的回答,只要是經過認真思考的,表達出來又能自圓其說的,我們就肯定。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題內涵、語言特色,而且要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以便學生在日后的小說閱讀和鑒賞中學會遷移,進而拓展探究能力。同時,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去質疑;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的“求疑”思維。不可忽視學生細微的心理;無視學生質疑的需求;輕視學生稚拙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