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魚我所欲也》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17-02-25  編輯:飛藝 手機版

  一、整體構思

  全文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以誦讀為主線,每課時突出一個教學重點或突破一個難點。其中第一課時,以誦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內容。第二課時,突出“舍生取義”這個中心,引導學生思考人生選擇的意義及所遵循的原則。同時積累文言詞匯。

  二、重點 難點 路徑

  學習重點:

  積累文言語言!遏~我所欲也》自然流暢,節奏感強,適于學生朗讀背誦,培養語感。背誦課文。本文是一篇非常規范的議論文,既有道理論證,又有舉例論證,而且說理透徹,層次清楚,背誦課文,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了解作者為說明論點所用的方法,可在理解文章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在生活中的價值觀念。

  學習難點:

  課文中難懂的語句及人生選擇的意義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學習路徑:

  把握課文,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背誦到深入理解再背誦課文,然后思考人生選擇的意義。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反復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2、根據中心論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整體把握大意。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知道陳毅有詩《梅嶺三章》,是在梅山被圍時所作,其中有“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便種自由花”。這“取義”是什么意思,“成仁”又源于何處?取義就是“舍生取義”之意,就是出自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魚我所欲也》。 板書題目及出處

  1、走進作品,Powerpoint顯示:《孟子.告子上》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現存七篇。孟子,名軻,字子�,鄒(現在山東鄒縣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有“孔孟”并稱,生活在戰國中期,當時諸侯混戰,圣靈涂炭,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

  《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合成為“四書”

  2、范讀課文,要求注意聽讀音和停頓

  3、自由讀課文。第一遍讀正好音,注意這些字的讀音!昂劇弊xdan“茍得”讀gou de“蹴”讀cu“不屑”讀xie讀準音,識記,然后再讀課文。

  4、第二遍讀斷好句,注意節奏,讓這些句子讀的通順。例如

  (1)如使 | 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則凡 | 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是故 | 所欲 | 有甚于生者,所惡 | 有甚于死者。

  (2)是故 | 所欲 | 有甚于生者,所惡 | 有甚于死者。

  (3)如使 | 人之所惡 | 莫甚于死者

  (4)鄉 | 為身死而不受,今 | 為宮室之美 | 為之

  (5)是 | 亦不可以已乎”

  (6)此 | 之 | 謂 | 失其本心。

  (3)全體同學朗讀課文第一節一遍。

  5、第三遍讀,讀出文章大意來。結合課后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要詞句解釋:Powerpoint顯示:

  茍得:勾且偷生。    患:禍患,災難。   避,通假字,躲避”。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本心。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爾:用腳踐踏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四斗為一鐘。本詞是指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么益處。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全句:從前為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的意思。已,停止、放棄

  6、第四遍讀分清結構。第一層從“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義者也!币馑际恰棒~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第一句話是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結論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話是由第一句設喻類比推理引出的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中心論點的提出。涉及到的成語是“舍生取義”。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這是對本文中心論點的進一步分析,是全文的重點。

  作者先從正面說明為什么要舍生: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我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導致死亡的禍患我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有甚于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有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接著,作者又從反面申訴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為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導致死亡的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而這一切對于一個“所欲有甚于于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的人來說,是多么不能容忍的事啊,這是作者從道理上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中心論點。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義”字本身就是一種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但是面臨生死的考驗時,大多數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運用舉例論證,用事實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一簞食,一斗羹”雖然關乎生死,但是如果“呼而與之”“蹴爾而與之”乞人都會不屑一顧。對于“萬鐘”的態度又用事實從反面論證了義重于生的的觀點,從“鄉”與“今”不同做法的對比中,說明不辯禮義而收萬鐘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見利忘義。義和萬鐘哪一個重要?義和利哪一個更重要?課文用鐵一般的事實,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論證了義重于生和死的觀點,增強了論證的力量。讀的時候,要讀出強烈的譴責語氣。

  最后一句是“此之謂失其本心。指出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側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就是“義”。這一句獨立成段,作為文章的第三段也可以。

  自由讀課文,背誦課文

  7、師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并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師問:第3段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8、小節歸納:

  (1) 全文結構:全文分兩大段,第一段分三層,提出中心論點,用道理論證,第二段舉例論證。

  (2) 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孟子以魚和熊掌作喻,巧妙回答了這個問題。你能從中得到那些啟示?

  (3) 作業:抄寫詞語;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思想,人生選擇的意義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教學過程:

  檢查誦讀課文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魚我所欲也》第一課時,文中提到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在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后,我們繼續理解課文,孟子的“舍生取義”和孔子的“殺身成仁”是中華民族道德標準的最高準則。

  用Powerpoint顯示了“殺身成仁”的出處和解釋。 屏幕顯示: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币馑际钦f: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師:古往今來,仁人志士舍生取義的故事數不勝數, 誰能用簡明的語言說出一例?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屈原為了天下蒼生,投入江中.有“亦余心所從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生:顧炎武抗清,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生:鄭成攻用威武的戰旗收復臺灣。

  生:夏明翰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順著同學們高昂的情緒,我又出了一題)

  師:你贊成“舍生取義”的觀點嗎?在新時代的今天,還值不值得提倡這一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這個問題,同學們議論紛紛,多數同學贊成,也有一部分不贊成,還有一部分同學既不贊成也不提倡。)

  (我的心“咯噔”一下,我們的孩子怎么啦?我們教給學生的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尤其是語文科,開放性試題沒有統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但是這篇文章?這種教育的方式?)

  師又問:哪位同學先說自己的想法?

  (沒有一個人出聲。原來熱鬧的教室一下陷入了一片尷尬的境地。我只好點了一位同學的名字,全班同學的目光聚集到到他身上。他臉紅了。)

  生:“老師,‘舍生取義’,為義而死又有什么好處?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珍惜。你為義而死,別人會說你蠢的”。

  有了他的發言,接著另一生:“老師,我們不應該盲目獻出生命,用另外的方法來取義,不行么?”

  我本著“教者必以正”,剛想說,還沒開口,.

  另外一位同學站起來急急忙忙地說:老師,我們認為:我們珍惜我們的生命,我們也珍惜孟子的取義,我們不想失去任何一方,我們‘取生取義’不更好么”?

  (我明白了,我的學生也有這樣想的。)教室里響起了稀疏的掌聲。

  很顯然這個學生對舍生取義的理解與文本出現了很大的反差,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學生的價值觀出現了反差,對于這樣的的發言,我讓暫停。

  “其他同學對這種看法有不同意見嗎?你們雙方可以根據課本相關內容或自己所了解的歷史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生:我贊成舍生取義,他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

  用Powerpoint顯示: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荀巨伯到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友人對巨伯說:“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走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這種為了貪生怕死而敗壞道義的行徑,難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來的嗎?” 等到賊兵來了,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友人有病,不忍心拋下他,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了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竟然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整個軍隊撤離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生: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義氣,不會因富貴貧賤或生死禍福而改變立場與做法,義氣是為了正當的事情,而主動愿意替別人承擔危險,甚至不惜舍棄自我,成全他人的氣度,這也是“真”、“誠”的一種體現。一樁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可見“義”以及道德的強大感化力量。 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見證到患難見真情的可貴外,荀巨伯在生死關頭還能不忘圣賢書所言,而表現出大義凜然的行為,更讓我們學習到讀書人篤行真理的精神

  生:堅守信義,對友忠誠,舍生取義,重情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這樣的人是我們去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這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最后師生達成一致,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列舉舍生取義的諸多事例。

  師:舍生取義和殺身成仁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的最高準則。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為此作出共獻的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魚我所欲也》,在今天,真實的精髓傳承不衰:舍生取義。

  反思:

  1.建立動心的課堂氣氛。因此,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是課堂上的主人,是經典文本的主人,才能在自由的空間里自由發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能自由的展現,才能分辨是非善惡,建立自己的評判表準,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教師要善于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一個令人心動的課堂氛圍,是新課標所要求的,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有時候,我們簡直驚訝學生富有的智慧和主動精神,真切地敢受到一種強大的推力,我們重新找到一顆童心,一種青春的激情,享受到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歡樂。不論教師還是學生,共同面對與承受生活的艱辛與苦難,共同分享生活的愉悅與悠閑.這才是需要守護的精神家園.這才是新課標所體現的精髓,以人為本,教育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而獲得了發展,有了他們真實的人格。.

  2.注意文本和現實的聯系。優秀的文本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積淀,它浸潤了生活的真諦,閃爍著美的光芒。但是,充盈人類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的文本與社會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在學生眼中,把文本與現實相聯系,讓文本走進現實生活,讓文本融入現實生活,具有時代氣息的經典文本才更有迷人的魅力。

  3.我們的德育缺點啥?在學習中,要求我們必須敬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學生看成自我完整的一個人,我們所處的時代,如何教育學生具有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積極進取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全人格的調整能力?包括傳統道德中“仁者愛人”的友愛思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修齊治平”的集體主義精神!耙娎剂x”“先利后義”“取生取義”是否合乎時代的要求,真的是我們道德缺點什么么?真的如學生說的“老師講的都正確,很崇高,很偉大,但在生活中用不上”么。來自現實反映學生實際情況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能不能有貼近學生,問題具體,材料鮮活的教材,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注釋: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教師教學用書》第六冊第182頁——183頁。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教師教學用書》第五冊。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v精品V无:码一区二区桃花 |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 |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