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學習目標:
1、了解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難點)
2、品味語言,感受詩歌意境,學習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重、難點)
教師寄語:
用語言打開你我心扉,用自信叩響成功之門,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知識鏈接:
一、對話作者:(與作者對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哦)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關吏”》) 、 “三別(《新婚別》 《無家別》 《垂老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杰作。
二、明確題材 、了解背景:(細心揣摩,對后面的學習很有幫助的)
1、明確體裁: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以鋪陳、記述為主。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富于變化。
2、了解時代背景:
安史之亂造成時局動蕩,百姓顛沛流離。
公元759年底,為了躲避“安史之亂”,杜甫來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渙花溪畔營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稱“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總算暫時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時,他已經49歲了。
可好景不長,草堂營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發生了變化。御史大夫崔光遠來兼成都尹,他是個不學無術的賭棍,對詩人杜甫當然不會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風雨成災。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樹也被拔倒了。就在詩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風雨成災的情況下,杜甫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課堂探究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預習:(與工具書做朋友,完成這些一定沒有問題)
1、填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為: 歌: 。
意思是 。
2、注音:茅屋為 秋風所破歌 怒號
三重 茅 長 林梢
飄轉 喪 亂 廣廈
俄頃 大庇 見 此屋 3、借助工具書翻譯全詩。
4、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三、交流合作:(學會與人交流,你的知識會更多);
⑴、賞析第一詩節
問題①:作者描述秋風為什么用“怒號”,而不用“猛烈”“兇猛”等詞語,有何區別?
問題②:本段的動詞有哪些?在用法有什么好處?
問題③:本段采用了那種表達方式?給此段擬一個四字小標題?
⑵、賞析第二詩節
問題1:你認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2:“歸來倚杖自嘆息”,他嘆息什么?
問題3:本段采用了那種表達方式?給此段擬一個四字小標題?
⑶、賞析第三詩節
問題1:“長夜沾濕何由徹中”,“長夜”在這里一語雙關,請思考他分別指什么?
問題2:本段采用了那種表達方式?給此段擬一個四字小標題。
⑷、賞析第四詩節
問題1:漫漫長夜,杜甫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問題2:由問題1可見杜甫是怎樣的一個人?
問題3:本段采用了那種表達方式?給此段擬一個四字小標題。
(5)縱觀全篇
結合全文,請說說前三節和最后一節的關系,最后一節詩人集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四、鞏固訓練:(比一比,曬一曬,看誰知道得多)
這正是詩人的偉大之處。他不僅只是寫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這風雨之夜,普天之下還有更多象他這樣處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這使讀者眼前為之一亮。
1、你還知道杜甫哪些憂國憂民的詩歌名句:
2、讓我們回顧一下,看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飽含愛國之情的語句 :
五、拓展延伸:(給自己一個舞臺,你就是成功的編劇或導演)
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劇編劇(導演),打算寫(導)一部有關杜甫的歷史劇,結合此詩,你準備設計一些情節和畫面,請進行合理的想象,把有關的畫面描寫出來,并適當加入主人公動作、神態的描寫。
例:鏡頭一:深秋季節,北風呼呼地刮,咆哮著,怒號著,漫卷著地上的枯黃落葉。這時,有一位頹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剛下過雨的泥濘中。他右手拄著老樹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緊攥著幾根茅草。他駝著背,頭發散亂,臉上布滿皺紋,皺紋很深,里面還夾著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無光。
鏡頭二:
鏡頭三
鏡頭四
附學生習作兩篇:
(之一) 鏡頭一:深秋季節,北風呼呼地刮,咆哮著,怒號著,漫卷著地上的枯黃落葉。這時,有一位頹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剛下過雨的泥濘中。他右手拄著老樹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緊攥著幾根茅草。他駝著背,頭發散亂,臉上布滿皺紋,皺紋很深,里面還夾著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無光。
鏡頭二:他看了看旁邊那簡陋的沒有屋頂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對岸孩童們正抱著茅草往樹林里鉆,不由地進入了回憶。昨天晚上,天氣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風,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門窗鐺鐺作響,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風將屋頂上那薄薄的幾層茅草卷了起來,刺骨的寒風擠進了屋子里,把孩子們凍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舊的不能再舊的硬“棉被”給孩子蓋好。這時,綿綿秋雨下了起來,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們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點停。
鏡頭三:一陣涼風吹過,老人從回憶中醒來,他不斷地嘆息和搖頭,臉上的皺紋更加緊鎖著。一會兒他臉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們這樣受苦受難的人還有多少,他們肯定比我們還慘!什么時候才能讓每一個窮苦的人都住上風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樓大廈啊?如果真的能這樣,我寧愿自己仍就在這里受罪!”
鏡頭四:太陽即將下山了,夕陽的斜光折照在那間破屋子上,幾只烏鴉在枯死的樹上嘶啞地叫著。哎!老人又將是一個不眠之夜!
(之二) 鏡頭一:那是在一個深秋的夜晚,秋風象魔鬼似得號叫著,雖不象寒風那樣刺骨,但也足以讓人渾身顫栗了。就在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蓋起來的小茅草屋,被風刮得不象樣子,屋頂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著瘦弱的身體,到處去撿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搶先一步,抱著茅草跑進樹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寶寶,把茅草還給我,爺爺給你們講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氣得老人渾身發抖,破口大嚷起來:“你們這幫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們家去——”,就這樣累得他氣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著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嘆息著。
鏡頭二:到了傍晚十分,風將近停了下來,但是天空烏云密布。本來就很昏暗的天空就顯得更陰森了,雨也從天上傾瀉下來。杜甫的老妻對他說:“孩子有病了,也沒錢買藥,這被子冷得象鐵,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臉上顯得異常蒼白,額頭上冒出豆大的冷汗。這時雨越下越大,床頭上已經沒有干得地方了。
他獨自倚在床頭,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覺,自言自語道:“唉,都是安史之亂,讓老百姓吃盡了苦頭,真恨不得把安祿山、史思明一刀給劈了!什么時候到處都能建起高樓大廈,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不受風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凍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