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jīng)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內(nèi)心憂困,殫思極慮,然后才能奮發(fā)而起;(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賞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的一段游說之辭,選自《孟子?告子》,文中孟子基于歷史的經(jīng)驗和個人的歷史坎坷的切身體會,闡述了窮困挫折能堅定人的意志,激勵人奮發(fā)努力,建功立業(yè);閑話安逸,則使平庸的國君驕慢怠情,以致亡國。讀完這篇文章,感觸最深的就是:經(jīng)歷艱苦磨難的人才可以往下生存發(fā)展。
文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層,然后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fā)憤圖強的勵志且悲壯意識。文章采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開篇先以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文章列舉的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和百里奚等六位歷史人物,他們或者是傳說中的圣君,或者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賢才,而他們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為他們在成為名人之前,要么經(jīng)受磨難,要么從事著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為世人所知……
文章最有分量的是那句振聾發(fā)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彼嬖V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都必然要在內(nèi)心,身體,生活各方面經(jīng)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jīng)受的挫折都經(jīng)受過了,以后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shè)法克服和應(yīng)對!叭撕氵^,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钡莱隽巳闹行摹吧趹n患,死于安樂”。即一個人假設(shè)常處于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這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也堪稱經(jīng)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一個人的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會努力去奮斗,因為他明白只有努力才是唯一的出路。而相反,那個人如果是在條件優(yōu)越下生活,他便會不知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