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學會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故事情節。
2、能說出本劇的主題,學習借一件小事來反映深刻的主題。
3、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懂得要體諒父母,學會寬容,努力做一個正直、誠實、善良、有責任感的人。
教學重點:
1、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課文借一件小事來折射人性的光輝,映照平凡中的偉大這一深刻的主題。
教學形式:
常規教學,學生討論為主
教 具:
尺子,幻燈片
課前準備:
通過互聯網查閱有關作者的一些資料;查字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作者,并熟悉課文內容,學會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故事情節。
一、設疑導入:
教師拿出一把尺子,問:尺子上的一厘米會引發你哪些聯想呢?
(學生各抒己見)
導語: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長度,但這一厘米卻引發了一場風波,今天我們就走進畢淑敏的《一厘米》去探個究竟。(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1、 說說你所了解的畢淑敏。(學生把課前從互聯網上查閱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在班級內交流。)
2、 師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關圖片)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
3、檢查生字詞:幻燈片展示。(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生字,解釋詞語)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自由讀,默讀,幾個人一組分角色朗讀等。)
熟悉課文基本故事情節。
2、說說文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情節。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作充分的肯定和評價。)
3、根據前幾位同學的回答,請以課文故事情節所發生的先后為順序,用自己的話給
大家講講課文所發生的故事。(復述時應適當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細節等描
寫)
4、師把學生的回答歸納總結并板書:
車上陶影為小也買票——張師傅送票――寺廟門口發生爭執――被誤解逃票掃興而歸――投書報社討回公道――兩位領導登門――拒絕贈票――挽回尊嚴
5、文章是按什么線索組織全篇的?
“買不買票”是課文的線索,而這關鍵就是那“一厘米”。
6、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段落分析:
點拔:這篇小說圍繞“一厘米”,通過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為一個“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的執著追求,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對完美的執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達對不完美的理解寬容,對正直善良與責任感的褒揚。
課文可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二、三部分為課文的重點。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烘制螺旋形沾滿芝麻的小火燒”):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則和身分,為人物的出場做鋪墊。
第二部分(從“她領著兒子小也上汽車”到“她覺得生活多了幾分追求”):圍繞“一厘米”集中寫了主人公陶影與兒子乘車的一次經歷。
第三部分 ( 從“今天她領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廟參觀”到結尾):圍繞“一厘米”,集中記敘了主人公與兒子一次參觀寺廟的經歷。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熟悉了課文的故事情節,課后請大家認真閱讀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個怎樣的母親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陶影的性格,探討文章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總是給予子女最無私最博大的愛。課文中的陶影,也全力以赴地給孩子以正面教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位偉大的母親,去感受她心中對兒子那份摯熱的愛情。
二、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陶影的部分。
1、看后請思考:你認為陶影是一位( )的母親形象?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A、 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惟獨對這個小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強烈的責任感和對孩子深沉的愛。
B、 陶影充滿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會喜歡她的兒子的。
——動作和心理描寫,寫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感情。
C、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一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D、(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動作描寫)省吃儉用
自己把西瓜皮啃得很苦,兒子把瓜皮啃得太苦時卻勃然大怒。
——(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自身生活拮據,但又要培養孩子的大家風度。
E、(輕松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么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執著、認真
F、不要車票報銷
——教孩子誠實做人,不要撒謊。
“為了小也,她忍”
——(語言描寫)為了孩子,忍氣吞聲
陶影獨自坐公共汽車時,經常不買票。
——家庭經濟拮據,盡量少花錢。心中充滿無奈和自責。
G、(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
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語言,神態描寫)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有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善良、大度、自尊。
H、陶影的手像折斷的翅膀僵在半空中。
——(比喻句)擔心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 破壞的恐懼心理。
小結:陶影是一個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人,有正確的價值觀,努力給孩子正面教育,在孩子面前做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
2、文章中的紅衣青年、小也你怎么評價呢?
學生自己分析
三、提高升華,理解主題。
1、陶影,可以說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是她卻給孩子樹立了完美的形象,你認為她可敬嗎?談一談你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新的認識和體驗。
(學生先討論,然后再點名發言)
師點撥:要懂得體諒父母,孝敬父母,學會寬容,努力作一個誠實,善良,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人。
2、通過陶影這個人物,你受到什么啟發呢?(主題探討)
(學生發言,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收獲)
3、 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輝,映射出平凡中的偉大,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
四、課外小作文。
1、 今天小也的母親陶影有幸來到了我們班,站在這里與大家一起交流,作為傾聽者,你想對她說寫什么呢?請寫一段 200 字左右的心理話給這位偉大的母親。
2、 課后閱讀畢淑敏的其他作品,體會她以小事情,反映大主題的思想。
五、板書設計:
公共汽車—— 少也買票 —— 責任感
公園門口—— 多也不買 —— 正義感 一厘米
陶影家里—— 給也不要 —— 價值觀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無可挑剔的母親
《一厘米》教學反思
陶行知說“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本節課在不經意中出現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課堂教學追求的一種“教學相長”的境界。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學生的智慧之光,從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說,學生造就教師,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實現者。
這些“火”與“光”來自何處?從疑問處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于質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 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疑問來自何處?從細微處來:“于細微處見精神”是寫文章的要求,教學也應從小處著眼,善于發掘教學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找出“微言大意”。從比較處來:要及時抓住教學中的可比之處。只要有疑問的眼光,處處留心皆學問。從矛盾處來: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實是作者故意為之,或蘊涵深意,教學中不可放過。
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去質疑;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的“求疑”思維。不可忽視學生細微的心理;無視學生質疑的需求;輕視學生稚拙的問題。葉圣陶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善教者也。”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朱永新語)。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葉瀾老師倡導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是這種境界。
每篇課文都是一個完整的復雜的系統,閱讀教學要引領學生輕松的、順利的進入這個系統的脈絡,解讀這個系統的信息,體驗這個系統的情理趣味,需要找到一個途徑,一個切入點;需要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一個通往“豁然開朗”的境界的“幽徑”。這是教學藝術,這需要教學藝術。在這些課堂教學藝術中,巧妙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按鈕”,點燃學生心燈的火石。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尤其是設問的語言,應當簡明扼要,富有啟發性、激疑性、挑戰性。本課中的“鴻門宴上,項羽到底想不想殺劉邦?當時的局勢,項羽該不該殺劉邦?”兩個問題,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對教學參考資料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對所謂的“定論”也不要人云亦云。司馬遷之后,對《鴻門宴》的看法有很多,大多認為項羽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以致痛失良機,坐送霸業。但是,如果我們停留在前人的見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懷疑,不想超越,學習還有什么意義?本節課上我和同學們的討論雖不能說是為項羽“翻案“,但應該說言之成理,對學生養成正確的歷史觀不無益處。